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坊记》 唐崔令钦

2023-08-19 18:32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1 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教坊主攻唱歌,左教坊是跳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古时传下来的规矩。 东京也有两个教坊,都在明义坊中,右教坊在南边,左教坊在北边,教坊南边四门的外面就是花园的东边,那儿有一顷湖水,人们称为月陂,因为形状如弯月,因而得名。 2 妓女进入宜春院,称为内人,也叫前头人,因为经常走上人前。如果妓女住在教坊内,称为内人家。 内人家由国家养着,要是能成为明星,称为“十家”,成为十家,会有单间住宅,待遇和其他妓女不同。最开始得到恩宠只有十家,后来越来越多妓女被赐为十家,虽然此时早已经超过十家,但仍然以十家来称呼。 每个月初二、十六,是内人和母亲见面的日子,如果没有母亲可以姊妹或姑姑其中一人来见面。十家在自己住宅与母亲见面,其他内人和母亲在教坊内见面。要是有内人生日,教坊准许她的母亲、姑姑、姊妹来和她见面,这时候探望的规矩按初二、十六规矩办。 3 楼下如果有大戏要演,宜春院要是人手不够,会叫云韵来补充。 云韵又称为“宫人”,宫人是用来称呼贱隶的,因为长得不美不丑也不特殊,所以很好辨认清楚,内人佩戴鱼饰,宫人不佩戴。 一般长得美的百姓家女儿,会被选入教坊作内人,教坊有老师教她们琵琶、五弦、箜篌 、筝等乐器,称为“搊弹家”。 4 开元十一年初,《圣寿乐》刚完成,皇上制定表演的女人要穿五色衣服边唱歌边舞蹈。 宜春院里的内人只要教导排练一天就能上场,但搊弹家要排练一个多月。 到了表演的那一天,皇上命令宜春院内人在前后,搊弹家在中间,按口令举手。 宜春院的内人有灵巧的也有笨拙的,于是会挑选那些灵巧的走在前头笨拙的在后面。走前头的带领队伍,被众人所瞩目,所以必须是特别优秀的内人才行。 音乐快结束时,搊弹家稍稍退出队伍,其余二十多人继续跳舞。曲子结束称为“合杀”,这个时侯弹奏不但要快而且不能弹错,所以也必须要音乐家才能胜任。 5 跳圣寿乐的内人,衣襟上都绣一个大窠,缦衫与衣服同色,在下方有系带,缦衫如短汗衫笼在外面,所以能掩藏衣襟中的绣窠。 开始跳舞时,内人都外穿缦衣跳舞。舞到等二疊,舞娘边舞边聚到中间,这时她们会在大众中从领上抽去笼住衣襟的缦衫,收在怀中。 看跳舞的观众,忽然看见众女内襟鲜明华丽的文绣,没有不惊异的。 6 跳舞前,会有官员呈进曲名给皇上,皇上会在曲名旁用墨点上,点好墨后就可以开始跳这支舞,如果没点,这支舞就不跳,这称为“进点”。 后官员会说“内会出舞”。 开场教坊内人能跳的舞曲无非是《伊州》、《五天》,舞蹈可重新编排或袪除一些,伴奏也就只能这两首曲子,后面其余的舞曲听凭内人安排。舞蹈有: 《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转》、《半社渠》、《借席》、《乌夜啼》这些称为“软舞”。 《阿辽》、《柘枝》、《黄麞》、《拂林》、《大渭州》、《达摩》称为“健舞”。 7 凡是教坊两院开放,让别的妇女进来时,皇上必会召见某内人姊妹,并赐食物。后对她说“今日娘子不必唱歌,让两院姊妹、妇女来唱。” 于是内妓与两院的歌人会上来替代内人,到舞台上唱歌。内妓唱歌时,黄幡绰会赞扬她们;两院歌人唱歌时,黄幡绰(唐宫廷乐师)总是出批评言论。 歌者长得肥胖年纪大些的,黄幡绰就叫人家“屈突干阿姑”,相貌长得像胡人的,他就叫人家“康太宾阿妹”。反正随意给人取名字,真的是花样百出。 音乐演奏结束后,会呼叫天子为“崖公”,如果欢喜称为“蚬斗”,每天长时间在至尊左右的称为“长入”。 8 戏剧中专门箸斗(大概指翻筋斗)的裴承恩的妹妹裴大娘唱歌非常好听,大哥悲承恩将她许配给爬杆人侯氏,后来裴大娘与长入(在皇帝左右的演奏家)赵解愁二人通奸。 有次侯氏生病,赵解愁想用毒药毒死侯氏。王辅国、郑衔山是赵解愁的朋友,二人也是侯氏老乡,于是私下对薛忠、王琰说“替我们去告诉下侯大哥,晚上要是有人给粥最好别吃。” 果然到了晚上,有人送来粥,侯氏不敢吃这粥。到半夜,裴大娘找来赵解愁要将丈夫侯氏杀死,郑衔山当时被赵解愁带去当帮手,他自愿要给侯氏盖土袋。衔山等灯吹灭后,才把土袋盖在侯氏身上,但没压住口鼻,黑暗中裴大娘和赵解愁不知道侯氏没死。天亮有官衙的人听到呼救,这事被皇上知道了,下令彻底追查,于是赵解愁等人被杖责一百。 大家不知道侯氏是因为土袋没盖住口鼻不死,而是在传说因为土袋自己绽裂才活下来的。当时很多女人之间互相开玩笑都会说“姐妹们,你们以后记得要注意布袋边缝,要仔细缝好盖夫婿的土袋,别叫它绽开了。” 9 教坊内人要是遇到气味相投的,就会盟约为香火兄弟。最多到十四五人,少的也不下八九人。如果结盟的内人嫁人后,就以妇人称呼她。 嫁过去的内人,丈夫的哥哥会称她为新妇,丈夫的弟弟称她为嫂。如果丈夫是当官的,丈夫的同僚来见面那天。会站在内垂门前,或与她车马相见时,会撩起车帘,称阿嫂或新妇,同党之间,也感觉这样叫怪怪的。妇人被叫时,也只是笑而不答。 如果有男人看中教坊的内人,丈夫的亲兄弟就会相告说怎么跟突厥人一样,还会说“我们兄弟几个感情好,能不能让我们也尝尝你老婆。”如果真发生这种事,本人又不嫉妒的话,就说明他香火不通。 10 苏五奴的老婆张少娘能歌善舞,如果有人请张少娘去表演,苏五奴都会一起到现场。 人们为了让张五奴醉倒,都会争着来与他喝酒。张五奴也是明白人,他说“多给我钱,不用喝酒,吃锥子我都能醉。” 现在人们称鬻妻(卖妻)的人为“五奴”,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11 书中记载教坊演出曲名大约三百多首(略) 《大面》曲子出自北齐,是讲兰陵王长恭有勇有胆识,但面貌长得像个女人。 兰陵王觉得自己这长相不够威猛,不能靠脸镇敌,于是刻了个木面具,每次上阵他都会戴上这个木面具。后人将此事编成戏,并写了歌曲。 12 《踏谣娘》是讲北齐有个姓苏,名齁鼻,实际上不是个读书人,卻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郎中”。他喜欢喝酒,一喝就酗,酒醉他都会殴打他老婆,老婆每回被打就会衔悲找邻里诉苦。当时人们就编了个戏来捉弄: 戏中男人穿女人衣服,然后徐步入场,每唱完一叠,旁边人就会齐声附和说“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因为戏中人边徐步边唱歌,所以称为踏谣;又,歌唱的内容是说寃曲,所以言苦。 接着有人扮这妇人丈夫出场,表演殴打模样,人们以此来笑乐。现在戏里与北齐时不一样,不是男人演女人,是女人演女人,戏名也不叫“郎中”,称“阿叔子”。 戏名被改,剧中演员被调换,完全失去旧时笑果。还有人改编成“谈容娘”,这更加面目全非。 13 《乌夜啼》是讲南朝宋时彭城王义康、衡阳王义季,二人被皇帝囚在浔阳,后来皇上饶恕了他们。 当时传达皇上旨意的使者还未到,衡阳王义季家人来到囚禁二王的院子前说“昨夜听到乌鸦在夜里啼叫,官方应该会赦免你们。”(原文,昨夜乌夜啼,官当有赦。),不一会儿使者到来。所以这首曲子,必须要古琴来演奏。 14 《安公子》讲隋朝大业末期,隋炀帝到扬州。演奏家王令以年老为由推辞不去,并推荐他儿子替他去。 王令回家时,儿子正在练琵琶,王令听了,吃惊问“这曲子什么名字?” 儿子说“新写的曲子,叫《安公子》。” 王令当场流泪悲伤对他儿子说“你不会成为皇上的随从,皇帝回不去了(原文尔不须扈从,大驾必不回。)。” 儿子问原因,王令说“这曲子是宫声去而不回,宫主君,我是这样知道的。” 15 《春莺啭》,高宗是音乐家,有天早晨坐在花园听到莺声,忙叫来宫廷乐工,他哼曲让乐工记谱,于是才有这首曲子。 《教坊记》完

《教坊记》 唐崔令钦 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