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热点|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50周年

草鞋山遗址
文博硕士考研资讯
名词解释
草鞋山遗址: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南岸,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江南文化的源头,被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50年前,考古工作者在草鞋山开展首次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三叠层”,并首次在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琮、玉璧等,拉开了对良渚文化时期社会结构、宗教礼仪与文明进程研究的序幕。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集合时空之门、考古现场展示、主题展、古水稻田场景复原、考古工作站等功能空间,以考古成果为依据,再现草鞋山遗址的风貌和魅力,解密江南文化的源头与脉络。2022年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立王巍院士苏州工作站和苏州市吴越史地研究会。
考查院校:2023南京大学(草鞋山遗址)
发掘过程
1
第一次考古发掘 1972年10月至1973年7月
南京博物院在吴县文管会的协助下,对草鞋山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参加发掘的还有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组教师、72届考古班的学生和苏州博物馆考古组,发掘工作分三阶段完成,一共发掘了1050平方米。这次发掘发现了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和各个不同时期的原始文化依次叠压的地层关系,清理了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迹、11个灰坑 (窖穴) 和206座墓葬,出土了陶、石、骨、玉等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共1100多件。
2
第二次考古发掘 1992年至1995年
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农科院和日本宫崎大学合作开展草鞋山遗址古稻田研究,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人工栽培稻遗存以及水稻田人工灌溉系统,共发掘 1400平方米。包括稻田,配套的水沟、蓄水坑 (水井) 、水口等灌溉系统,以及稻作农业用具和稻谷加工工具,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人工灌溉系统的水稻田遗迹也是我国稻作农业以及人工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
3
第三次考古发掘 2008年
京沪高铁建设过程中,苏州博物馆对草鞋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各类遗迹单位95处。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11座,水田30块。
4
第四次考古发掘 2009年9月至11月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草鞋山遗址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探 调查。同时,配合东港河驳岸施工,在遗址东部进行了抢 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300平方米,主要为泽文化~良诸文化过渡阶段的墓地,发掘15座墓葬。出土玉、石、陶、瓷等各类遗物200余件。
5
第五次考古发掘 2012年
南京博物院与苏州市考研究所在2009年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对阳澄湖大道以北区域再次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明确这一区域内的遗存情况,发掘面积共计150平方米。
6
第六次考古发掘 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
配合312国道改扩建工程,发掘1500平方米,出土各类器物 154件组;清理马家浜文化墓葬4座;房址若干,发现大量密集分布的柱洞,规律不太明显; 水稻田40块。另还有秘泽水稻田1块、马桥灰坑19个。
7
第七次考古发掘2021年4月至12月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开展第一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共清理遗迹单位78个,其中新石器时期遗迹单位23个,出土各类器物188件组;清理马家浜文化时期水稻田1块。
8
第八次考古发掘2022年至今
2022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的考古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本次考古发掘工作于夷陵山西南角进行,将结合东部的发掘成果,进一步确定夷陵山堆筑范围,了解夷陵山堆筑起因等。
草鞋山考古大事纪

附:
我在园区发现美好生活
,赞19
本文参考
微信公众号&文章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考古进行时|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回望草鞋山50年考古之路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传承历史文脉 探源江南文明|“纪念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5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