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忆央三】央视版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联想到雨果的九三年

当初《九三年》译介入中国,引起很大震动。郭文身为指挥官,放走了共和国最危险的敌人,他也甘愿伏法。这在革命至上的意识形态下是不可想象的。
不妨以华容道作对比。即便这是孔明夜观天象故意为之,关羽依然违了军令,也打破了他出发前的自信。但是这种选择恰恰又是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所以,如果关羽没有赴死的自觉,这种悲壮就沦为儿戏。演义说他的义释动机是“不忍”。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才是小说家力捧其行为的原因。
94版关羽后来请命打长沙,仍是为放走曹操赎罪──刘葛并没有告诉他实情。王健完成三国歌词创作后,念念不忘关羽,遂作《华容道上的独白》:“六合虽广啊,八荒可披啊,某心中只一个字胜过性命。”
回到《九三年》。倘若指挥官与俘虏易地而处,侯爵是决不会因此放走他的。他会授予郭文一个勋章,作为他解救儿童的荣誉,然后将其正法。在西穆尔登眼中,敌人就是敌人,并不是“人”。非此情节不足以引出狱中两段思辨。郭文是雨果的喉舌。他是为了未来的人而死的。
而关羽无疑是罗贯中的爱人。他有时不惜化身曹操去爱他。这种代入心态,仿佛施耐庵借小管营之手去待武松,是感性而非理性。
郭文放走侯爵是为了理想中的将来,不是出于亲密关系。而关羽放走曹操恰恰是因为亲密关系,不是为了孔明设想中的天下大局。“我只是在牺牲的氤氲里想象”,无论关羽还是罗贯中。
作者:蒲元送的刀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8957111?spm_id_from=333.9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