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初级逻辑课(十四)判断

2020-04-06 12:27 作者:虹彩舞夜  | 我要投稿

我们来看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一个行为,喝水。如果方便的话,你不妨喝一口水或者饮料。

行为是一个“事实”,但行为的结果未必是“真实”的。你现在可以再做一个假装“喝水”的动作。此时,“喝水”这个行为是存在的,但是你并没有喝到水。

行为本身作为一个“事实”,它指向一个结果。我们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只要一个行为发生,它就指向一个我们“预计”的结果。

比如“阴天了”是一个事实的存在,我们“预计”它指向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下雨”。那么,“真实”的结果就只会有两种。一,与我们的预计相同,真的下雨了。二,与我们的预计不同,真实情况是没有下雨。

将一个行为与一个预计的结果结合,并且把这个预计的结果与真实发生的事情相互比较,这就是“逻辑判断”。

显然,我们能够这样做,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把一个行为与一个我们预计的结果“对应”起来。这种能力是纯粹思维的产物。因为所谓的“预计的结果”,只能是思维产物,它就是“感性经验”。

我们将一个行为与这个行为相关的感性经验结合在一起,这也统称为“经验”。凭借着经验的积累,我们才有了文明的开端,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文明社会。

逻辑判断的前提,是我们先有一个与行为必然对应的“预计结果”。

这里必须特别注意到,预计结果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预计,一个行为“必然”指向某个结果。另一种是,一个行为“必然不”指向一个结果。而这两种结果又是可以共生在同一个行为中。

比如,“喝水”这个行为,必然指向“喝到水”这个结果。同时,由于它必然指向“喝到水”这个结果,所以我们同样可以说,它“必然不”指向喝水之外的结果,比如吃饭。如果我做出一个喝水的行为,我就必然不是“预计”吃饭这个结果。

这是逻辑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就是之前提到过的“排他性”。我做出一个行为,是因为我预计这个行为本身必然地指向某一个结果,这一点很好理解。

但是,我做出一个行为,却是因为这个行为“必然不”指向一个结果,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我坐公交车,因为这个行为必然指向“坐公交车”,它就不能坐出租车同时也是“坐出租车”,因为我在公交车里,就不能也同时在出租车里。所以,我选择了坐公交车,同时也就意味着,我排除了坐出租车这个行为。

我们必须熟悉这一个逻辑关系。在我做一个行为时,我同时也排除了这个行为不可能完成的那些结果。“我坐着”这句话,除了表明我现在的行为是“坐着”之外,也表明了,我绝不可能同时站着。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行为加一个预计的结果”。我们将把它与真实的结果相互比较。如果真实的结果与我们的预计结果相同,我们就称之为“真”。如果真实的结果与我们的预计结果不同,我们就称之为“假”。

比如,“天阴了,会下雨”。这是“一个行为与我们预计的结果”。如果真的下雨了,就称为“真”。如果真实情况是一直没有下雨,最后天晴了,就称为“假”。

这里就可以发现,我们预计的这个结果的时间,必须在真实情况发生之前。如果已经发生了真实情况,根本就谈不上“预计”了。

“预计结果”这个行为,就称为“判断”。可以看到,判断与真实情况相互比较的结果,只能是真或者假。

我们当然需要“真”,也就是让我们的预计结果,与真实情况保持一致。

让预计结果与真实情况保持一致的方法,才是“逻辑”。可见,逻辑虽然最终总是会做出一个判断,但逻辑并不是判断本身。判断是“逻辑的结果”,而逻辑是“做出判断之前的过程”。

一个好的逻辑,就是让我们所预计的结果最能够与真实情况保持一致。但是,最好的逻辑,也不过是得到一个预计的结果。由于某种因素,我们还无法让所有预计的结果必然与真实情况保持一致。

就是说,即便是最好的逻辑,也不能绝对保证,我们预计的结果就是真实情况。

不过,最好的逻辑,却可以同时告诉我们,如果预计结果与真实情况不一致时,它会是什么。比如,“阴天了,会下雨”,这是我们预计会出现的真实结果。同时我们也知道另一个不同的真实结果的存在,就是“没有下雨”。

最好的逻辑,不是给我们“真的结果”,而是给我们“所有真的结果”。而“所有真的结果”,就是“真实性”。


初级逻辑课(十四)判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