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画所绘农具的分析

2022-01-24 09:35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对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画所绘农具的分析

《文物世界》 2011年01期

1999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屯留李高乡北部的宋村发现了一座金代墓室。据墓室内的纪年题记,该墓葬的时间为金太宗天会十三年(1135年)[1]。据考古发掘简报,在墓室的壁画中一共绘有8件农具,它们分别是:南壁墓门左侧的犁与耙,南壁墓门右侧的耧与石滚,东壁右侧的辘轳,西壁左侧的石磨、碓、箕。这8件农具,有的在发掘简报中判断有误,需要重新辨识;有的对我国农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研究分析。笔者不揣冒昧,以求教于方家。

首先谈南壁墓门左侧的犁与耙(图一)。这件犁的形制不同寻常,因为在犁架下带有双轮。在目前已知的我国古代各种形制的犁中,这是唯一的。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其他种类的农具呢?笔者认为不会。因为在南壁墓门左右两侧所绘的四件农具,是配套作业的。左侧的犁与耢(不是耙,后文解释),是耕地后接着平整土地的农具;后侧的耧与石滚(确切应为砘车,后文解释),是播种后接着压实覆种的农具。从这种对应关系上讲,这件带轮的农具的确是犁,但这种形制的犁在我国古代农业典籍中从未记载,因此显得有些突兀,我们暂且称其为"轮犁"。类似的轮犁在明末王徵与来华的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ohannes Schreck)1627年合作完成的《奇器图说》出现过,其卷三有一幅"代耕图"(图二)。但据李约瑟(Joseph Needham)考辨,该图的底本(图三)出自 1578年贝松(Jacques Besson)所著《数学仪器与机器博览》吻,也即是经模仿改绘的,"代耕"这种操作并不是我国传统的犁耕方式,何况代耕作业中"轮犁"还需要绞车牵引,远较屯留宋村墓葬壁画所绘的“轮犁”复杂。再从壁画中所绘“轮犁”的结构看,上弯的犁辕与后倾的犁梢非常明显,底部的轮架也很清楚,从轮架的中央底部向前伸有一木与犁辕的前端相接,但犁壁与犁铧均看不清楚,在轮架上隐约可以看到有两根直立的支柱,很可能是起固定犁身使其在轮架横向位移不至过大的作用。使用的时候,犁辕前面应该有类似犁槃的构件,可供牲畜牵引,右面的犁梢由人扶持。至于这种轮犁的犁身如何与轮架配合作业,包括犁铧与犁壁的安装,耕深的调节等问题,还有待方家进一步研究。

在轮犁的下方,按发掘报告说绘有“耙”,其实不应称作“耙”,而应称作“耢”(或写作“劳”)或“耱”。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对这两件农具有明确区分:从形制上看,主要的区别是耙有齿,耢无齿;从功用上看,“耙有渠疏之义,耢有盖摩之功。”[3]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我国当时北方旱作地区的保墒防旱措施已定型,即耕—耙—耱的体系[4]。从壁画所绘这件农具看,呈方框型,中间用荆条编织而成,与《农器图谱》所绘耢相类,因此是耢无疑。该耢图的发现在我国农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因为无论是汉代的耱田图(图四[5]),抑或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的耢地图(图五畸,捞(糖)的形制只是一根横木,利用牲畜牵引平整土地。至于何时出现方形捞,过去认为王祯《农器图谱》首次绘出了方形捞,现在可以明确地说,我国至晚在金天会年间已经出现了方形捞。这是农具史上的一大进步,因为方形捞中间用荆条编织而成,面积比较大,作业效率要比横木状的捞高许多。

其次谈东壁右侧的辅护(图六),从图像上看这件辘铲是单曲柄辘铲,是从井中提水的工具。我国单曲柄辘轴普遍应用的年代当是北宋中晚期,目前最早的较清晰的辘铲图像是山西长治故县村一号宋墓发现的辘铲图,但该墓无明确的纪年0。屯留宋村的辘铲图,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具有明确纪年的单曲柄辘软图,从辘铲的形制看,一端是人字形支架支撑较细的中心轴,伸到方形井口上的一端在细轴心外套有带曲柄的粗轴,利用轮轴原理提升井水。

接下来谈南壁墓门右侧的楼与石滚(图七)。

耧,即王祯《农器图谱》所记载的“耧车”,是北方的条播工具,在汉代已经发明,崔寔《政论》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8]我国现存最早的三脚耧图像是山西平陆枣园村汉墓壁画中的三脚耧,敦煌莫高窟454窟发现有宋代的三脚耧图(图八[9]),但较而言之,屯留宋村墓葬壁画中的耧更接近现代三脚耧的形态。在耧的下方,绘有发掘简报称的“石滚”,王祯《农器图谱》称之为“砘车”,是条播后压实沟垄的农具。这里的砘车有三个石砣,显然是与三脚耧配套使用的。农书中有关砘车的最早记载见于王祯《农书》,该图像的发现说明了我国至晚在金代初期已经出现了与耧车配套使用的压实农具砘车。

最后谈下西壁左侧的石磨、碓、箕三件农具(图九)。从图中看看到,石磨置于一磨台上,上横放置一推磨棍。从磨与推磨棍连接的方式可看出,与敦煌61窟五代的推磨图(图一○[10])与山西长治故县村北宋墓葬中的推磨图(原发掘简报称该图为"碾米图"。考虑到石碾是另外一种农具,其旋转轴线与作业平台平行,而石磨的旋转轴线与作业平台垂直,故笔者改称之为"推磨图"。)(图一一0)是一样的,推磨时可由两人在推磨棍的两端沿同一旋向旋转上磨扇。在石磨的下方是一碓,发掘简报仅显示了该碓的后半部分,但可以很明显看出是一踏碓,在踏杆后端的两侧是踩踏碓杆时的扶手。这一形制的踏碓在汉代画像石(砖)中已经比较常见。在磨台左侧绘有一坐地妇女,手持箕在簸粮食。箕的形制在汉墓出土的陶俑(图一二[12])手中亦常见,今天这一劳作工具在农村仍广泛应用。

总之,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画所绘农具图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农具史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中的轮犁图与砘车图意义重大,前者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中唯一的带轮耕犁,后者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砘车图像—可将我国发明砘车的年代提前到金代初年。

对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画所绘农具的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