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苦寒行》与壶关“羊肠坂”
曹操《苦寒行》与壶关“羊肠坂”
《沧桑》 2003年03期
近日,在壶关太行大峡谷游览,竟发现多处与曹操进兵太行有关的遗址和地名。如:在龙泉峡的大河村东,有曹操进军壶关的重要关隘“大河关”;在五指峡北口的悬崖绝壁之上,有石块垒筑的军事堡垒“曹公垒”;在王莽峡的东南出口处有用土堆筑的军事设施“土圪堆”;在五指峡东面的羊肠坂附近还有“兵营”、“兵社”、“饮马坑”、“藏兵洞”、“东仓”、“西库”等曹军驻兵宿营的遗迹。就连上党名吃“壶关羊汤”,也是因曹军在冰雪遍地的大峡谷里捕捉山羊,用峡谷的泉水炖食羊肉及内脏充饥御寒,使士气大振,进而攻克壶关后而扬名。这些遗址、地名及曹操上太行山的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皇室衰微,军阀混战,群雄逐鹿。一代枭雄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异军突起,消灭了北方最强大的军阀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占据长江流域的孙权、刘备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有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在壶关(今长治市)境内。《资治通鉴》载:汉献帝建安九年(204)曹操打败袁绍后,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降曹,曹操仍任他为并州刺史。第二年高干趁曹操发兵辽西征伐乌桓之际又背叛曹操,逮捕上党郡太守,派重兵拒守壶关口抗曹。高干守可依太行、进可下中原,成了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先派部将乐进、李典率军进击,未攻下壶关。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并州刺史高干,留下世子曹丕镇守邺城。曹操大军包围壶关,三月,壶关投降,高干逃走。邺城在今河北临漳,从临漳进军壶关,太行大峡谷是必经之路,曹操经此留下了著名诗篇《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全诗写曹操率军在冰天雪地的太行山里行军艰难和沿途所见的凄凉景象,以及远征战士的思乡之苦。邺城在东,壶关在西北,曹操率兵征讨,由东向西北,故称北上。山路崎岖不平,曲似羊肠,沿途萧条冷落的树木、怒吼急刮的北风、凶猛的野兽、绝少人迹的溪谷、随风翻滚的大雪,加之军旅饥寒交迫,行军危艰险阻,心情忧愁郁闷,盼望早日得胜东归返回邺城。全诗对太行山羊肠坂的苦寒之行抒发的淋漓尽致。这首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来描写太行山羊肠坂的诗多受它的启发。在诗人们的笔下,羊肠坂已不仅仅是个地名了,它已成为道路危艰的代名词或人生历程艰辛、仕途难测的同意语。
太行羊肠坂有多处,有名的有晋城天井关羊肠坂、平顺羊肠坂和壶关羊肠坂。唯有壶关羊肠坂在史书上记载最早,且有曹操用兵的多处遗迹和传说。《战国策·苏厉遗赵王书》中有:“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羊肠之西非王有”。《汉书·地理志》载:“上党郡壶关有羊肠坂”。《山西通志·旅游志》注:曹操《苦寒行》中的羊肠坂在山西壶关县。
壶关羊肠坂距壶关县城50多公里,地处太行大峡谷深处,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上党的关隘要道,山高沟深路险,秦汉时为用兵太行的主要通道,魏晋时为主要粮道。西汉元年(前206),汉高祖刘邦派韩信率军占上党之脊,决羊肠之险,获胜后,始置壶关县。南北朝时,东魏大将高欢据羊肠之险,在大峡谷安营扎寨,今王莽峡“高山寒”高欢驻兵营寨遗址依稀可见。后唐太祖沙陀贵族李克用在此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北宋名将杨延昭在此凭羊肠之险英勇抗辽。宋元时,“太行义军”和“红巾军”在此进行抗金、反元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民在此多次重创日本侵略军。1939年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在校长何长工的率领下,进驻大峡谷的神郊村,指挥当地的抗日战争。1944年常行村民英勇抗日,进行了著名的“常行窑洞保卫战”。1940年朱德总司令亲临大峡谷八路军129师新1旅驻地大井村,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王葆真谈判,订立了国共两党军队驻地划界《协约》,史称“大井划界”,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
昔日风火硝烟的兵家用武之地,今日建成了供人们休闲游乐的森林公园。发思古之幽情,叹沧桑之巨变,油然而生咏羊肠坂小诗一首。
秦时兵隘汉时关,羊肠坂比蜀道难。猫嵝仙桥十八盘,天梯石栈铁索连。秦王兵破长平关,千里铁骑下中原。魏武挥鞭上太行,身临峡谷留遗篇。宋辽金元争霸业,金戈铁马太行巅。八年抗战根据地,九曲羊肠敌胆寒。昔日风火硝烟处,今朝人民游乐园。游人羊肠古道行,喜看山河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