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支持与不反对--论“沉默的大多数”言话现状

2022-07-03 22:34 作者:一般路过的小浩酱  | 我要投稿

现代人的立场往往是不那么鲜明的,甚至大多是矛盾的,只有少数真正与他们利益相关的事才会表现出鲜明的立场。这大多源于现实生活深刻的教训与较低的容错率。很难想象,一个平平无奇的人会在生死攸关的大事面前坦率地表达对某件事的态度--他们的表现大多是圆滑的,中庸的。然而,抛开死生大事,即使是鸡毛蒜皮,较多人往往维诺如是,与之相关的现象便是越来越多的“不支持”与“不反对”。

浮躁或是因种种原因不加思索的人往往会不理解之,曰不支持者,莫不是反对?曰不反对者,莫不是支持?其实这恰恰是网上盛起的二极管思维。开门见山地讲,不支持包含了反对,无动于衷;不反对包含了支持,无动于衷。为何他们只看到了,相反的一面呢?这是值得思索的。

举个例子吧。某公告称,拟决定新书店将于10月24日拆除,现征集群众意见。假如列表中恰有支持与不支持,假设四分之一的人原本支持拆除,四分之一的人原本反对拆除,一半的人无动于衷,就如下列表选择,大家会怎样选择?就我的世界观及经验来看,原本支持的人一定选支持,态度很坚决;原本反对的人一定选不支持,态度也很坚决。如果一定要求无动于衷的人参与投票(最理想的情况:加入新书店不占地方,但又没用处)这些人大多不会选不支持,最后书店会被拆除。那么,现在换一种问法。假如列表中恰有反对与不反对,除开态度鲜明的人,无动于衷的人大多会选不反对,最后书店也会被拆除。然而,如果问法是支持与反对,那么就会陷入僵持状态,难说最后的结果。最后,如果问法是不支持与不反对呢?支持的人会选不反对,反对的人会选不支持,这是很显然的,但是,问题出现在那些无动于衷的人上--他们在同等情况下,较少地会选不支持,而较多地会选不反对,结果不反对占有赢面,书店也会被拆除。最终,除了支持与反对这一种情况书店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外,剩下三种情况书店的状态都是确定的。

看出问题了吗?

问题的症结就在“不”上面。现就“不支持”与“不反对”进行讨论。就情感态度上,即使是普通人,也能立刻感觉出情感色差。“不支持”更加冰冷,“不反对”相较温和。这恰恰与他们对立面情感色彩相同。抛开事物本身属性,就“沉默的大多数”而言,对于一样陌生的事物,填“不支持”被冲的概率高,还是“不反对”的概率高?依照我的经验,应当“不反对”较为稳妥。这也解释了书店为何在大多数情况都是拆除的,因为大家选不反对的多啊,不反对拆除,如果监管部门的意见如是,那就忽略了无动于衷的情况,转而拆除了。这也正是社会态度与具体落实的落差所在。

归根结底,所谓“不支持”与“不反对”,是“沉默的大多数”在不了解事物背景的情形下做出的选择,正是这种不了解,催生了对原初“支持”与“反对”情感色彩的探讨,而自动忽略了无动于衷的态度,从而趋向于暖色彩的选择,因此使“不反对”成了主导,不声不响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一旦人们开口说“不反对”,那些“支持”与“不支持”与“反对”的人也许会来询问。如果受到指责,“不反对”的人如何明哲保身呢?面对支持的人,他可以讲“我不反对,就是支持啊”(即使是装模作样的);面对不支持的人,他可以讲“你不是不支持吗,我是不反对啊,虽然没直接说反对,但我不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嘛(言外之意是绕了无动于衷的圈);面对反对的人,他可以讲“虽然我不反对,但不反对的对立面也不是反对啊,我也没一定反对,只是暂时没那么明确的意见,不了解这件事,就只能持保留态度嘛”(言外之意还是是绕了无动于衷的圈)。

一旦人们开口说“不支持”,那些“支持”与“不反对”与“反对”的人也许会来询问,但却很难招架得住。如果受到指责,“不支持”的人如何明哲保身呢?面对支持的人,如果照着上面的话,会怎样呢?“虽然我不支持,但不支持的对立面也不是支持啊,我也没一定支持,只是暂时没那么明确的意见,不了解这件事,就只能持保留态度嘛”这样讲话,想必没有之前那么好的可信度了,毕竟听语气就不对;面对不反对的人,他如果讲“你不是不反对吗,我是不支持啊”,同样从语气上靠不住,面对反对的人,他倒是统一战线了,但上述第一二种的缺陷,又会劝退多少想全身而退的人呢?

就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弹幕选项只有“1”与“2”时发“3”,“不支持”与“不反对”成为了大多数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的选择。但与之不同,汉字本身具有的情感色彩会给原本平分秋色的局面带来倾向性,使越来越多的人言不由衷,越来越多的滑头出现。揆诸现实,我们不能不反思当今互联网社交发展的现状,也不能不感慨与那个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的时代。

                                                   --无羽之空

 


不支持与不反对--论“沉默的大多数”言话现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