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家族与诺贝尔奖
我们都知道,人类摄取食物中的营养素以维持生命。其中醣类、脂肪可提供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用来建造身体组织;至于调节新陈代谢,协助身体对抗疾病,增强人体防御机能的工作,就要靠维生素与矿物质了。维生素是人类酵素系统的要素,负责营养成分的分配,调节生理机能,充当辅助酶素,促进体内各类生化反应及生长发育,一旦缺乏,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发生某些疾病。
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一段黑暗岁月,许多不明原因的怪病层出不穷,摧残全世界人们的健康,典型且扰人的有坏血病、脚气病、夜盲症、癞皮病等,这些疾病到底是什幺原因引起的呢?这个和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谜团,直至 19 世纪末,才由瑞士巴塞耳大学研究生鲁宁开始触及。
他在 1880 年以科学实验证实牛奶中含有一些生命必需的要素,人体缺乏这些要素便会导致死亡,至此拉开了近代研究维生素的序幕。后来才发现脚气病肇因于缺乏维生素B,坏血病是缺乏维生素C所致 …… 这些发现挽救了无数生命,是科学造福人群的结果。
1913 年,波兰科学家冯克从米糠溶液中分析出一种胺类化合物,由于它是生命体不可少的东西,冯克把它命名为「生命胺」(vitamine),由拉丁文「生命」(vita)与胺(amine)组成。然而随着化学提纯和分析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生命必需物质不全是胺类化合物,如维生素A、C等。于是德国科学家德来蒙特把这名字改成 vitamin,一般音译成维他命,营养学界所用的正式名称则是维生素。
随着科学的进展,愈来愈多的维生素成员被发现,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科学家们把它们分门别类,依发现顺序以英文字母 A、B、C、D、E 等命名,然后把作用相近的归为一族,一族里有许多种维生素时,再按其结构标上 1、2、3 等数字以资区别。目前已知的维生素有 20 余种,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某些维生素也由人工合成。
顾名思义,维生素是维持生命的要素、隐藏在动植物体中的微量物质,是只要极微小用量就可增强、维持和修护人体组织的化学物质。这些神奇的物质是如何发现的呢?这段科学探索的过程虽然漫长,对于人类生命的贡献却无可比拟。近百年来无数科学家投入研究,成果卓然可观,先后有 19 人因而获颁诺贝尔奖。
维护眼睛的维生素A
医学上记载动物的肝有治疗眼病、夜盲症等功效,最早见于唐朝《千金方》医书,直到 1913 年,美国科学家台维斯等人终于揭开肝中之谜。他们在鳕鱼肝油中发现一种神祕物质,溶于脂肪却不溶于水,是维持生命和健康必需的微量因子,效力比鱼肝油大数百倍,但是怕光怕氧,因此称它为「脂溶性A」。到了 1920 年,美国生化学家德拉黎德才正式把它命名为维生素A。
由于动物肝中维生素A含量丰富,因此可以治疗乾眼病,肉食性动物体内的维生素A可从被捕食的动物获得,但是草食动物肝内的维生素A从何而来呢?1928 年,美国科学家摩尔用胡萝蔔餵老鼠,他和德国化学家卡勒以坚毅的实验精神奋战数年,终于证明只要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胡萝蔔素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并储藏在肝脏中。人们常吃的青菜萝蔔中就含有大量的胡萝蔔素,透过人体肝内氧化酶的作用,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源源供应人体所需。正由于这项成就,卡勒和摩尔被誉为维生素A化学的奠基人。
由上述的例子,可见食物和维他命的关係密切。早在 1905 年,有位英国生化学家就对此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他从蛋白质中分离出色胺酸,加入到膳食中,证实可以支持生长过程。1906 年,更证明色胺酸及有些必需的胺基酸不能在某些动物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补充。
后来进一步研究鼠类饲料,发现如果只含蛋白质、脂肪、醣类及矿物质,而没有维生素,鼠类是不能生存的,由此确立食物中须含有对生命必需的微量物质。这项贡献使霍普金斯(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 1861-1947)获颁 1929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既然已经知道维生素A存在的祕密,如果食物中缺乏维生素A,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哪个器官呢?答案是眼睛。早在 1925 年,美国生理学家弗里德里夏和霍尔姆就发现餵食老鼠缺乏维生素A的食物,会使老鼠在黑暗中活动困难,分析其视网膜,发现缺乏一种叫视紫质的物质。经过严格的化学分析,科学家证明视紫质是由维生素A和蛋白质联合组成的,每感光一次,维生素A就因化学变化而减少。
1938年,哈佛的生物学家沃尔德(George Wald, 1906-1997)的研究证明食物中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视黄醛的供应缺乏和视紫质减少,因而产生夜盲。沃尔德获得 1967 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主要的贡献就在于发现维生素A是视网膜感光色素的主要成分,是保持正常视力不可或缺的。
米糠水中的维生素B
缺乏维生素B引起的疾病,最着名的是脚气病。它曾经像个百年幽灵,长期袭捲亚洲各国,夺走千万人民的生命。1886 年夏天,荷兰的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 1858-1930)医生到荷属东印度研究亚洲普遍流行的脚气病,起初认定是细菌引起的,却始终找不出致病原。4 年后,在他实验室用的鸡群中爆发多神经炎,表现与脚气病极相似,经过多年研究,以米糠代替精白米餵鸡就能治好病鸡,也终于揭开了脚气病的奥祕。
他断定米糠中有一种物质可以治癒可怕的脚气病,于是用浸泡米糠的水给病患喝,果然如仙丹妙药般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这个米糠中的特殊物质就是维生素B1,艾克曼因为这项发现获得 1929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32 年,德国化学家库恩分离出维生素B2。1935 年,他和瑞士化学家卡勒用人工方法合成这种物质,并试验这种又称核黄素的维生素B2 的活性。因为这种物质的发现在维生素B1 之后,因此称为维生素B2。由于人工能合成B2,人类再也不需费事从牛奶蛋黄中提取它了。
另外,卡勒(Paul Karrer, 1889-1971)独自合成了核黄素,并测定维生素A及B2 的结构,因而获颁 1937 年诺贝尔化学奖。库恩(Richard Kuhn, 1900-1967)分离出维生素B6,提纯核黄素,阐明其结构,在类胡萝蔔素和维生素结构的研究上有卓越成就,也获得了 1938 年诺贝尔化学奖。同年,瑞典生物化学家西欧瑞尔(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 1903-1982)发现氧化酵素的自然性和作用性,弄清楚黄色辅酶的结构,证明它就是核黄素分子多接了一个磷酸盐基,因此获颁 1955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在 1920 年,美国病理学家惠普尔(Georg Hoyt Whipple, 1878-1976)证明用肝做饲料可促进狗的血红蛋白再生。受到他这项发现的启发,1926 年,波士顿的医生迈诺特(George Richards Minot, 1885-1950)和墨菲(William Parry Murphy, 1892-1987)提出抗贫血病的肝脏疗法,经试验确认并分离出有效成分就是维生素B12。只要病人把肝做为饮食的重要部分,便能治好恶性贫血病。惠普尔、迈诺特和墨菲因而共享了 1934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对抗病毒的维生素C
坏血病是缺乏维生素C所导致的,病患的微血管会变脆,牙龈出血,牙齿鬆动,逐渐虚弱终致死亡,这种病特别盛行于长时间的航海中。1806 年间,英国海军部採用伦达医生试验结果的建议,让出海的士兵服用定量柠檬汁,从 1808 年后,坏血症便绝迹了,于是英国水兵和海员有了「柠檬人」的称号,但当时并不知道治好病的原因。
1928 年,匈牙利生物化学家纳基雷波特(Albert Szent-Gyorgyi Von Nagyrapolt, 1893-1986)从植物汁液及肾上腺萃取物中分离出一种有机还原剂,能够把氢离子从一种化合物传达到另一种化合物上。同时发现它有很强的抗坏血效果,因此称为抗坏血酸,经过 4 年,证明并命名为维生素C。他又发现辣椒含维生素C特别高,每百克含有 110 毫克,是茄子的 25 倍,潜心研究下终于成功地从辣椒 中提取了数公 斤的维生素C, 因此获得了 1937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那一年,英 国化学家霍沃斯(Sir Walter Norman Haworth, 1883-1950)在研究碳水化合物 与维生素的结构上也获得突破,人工合成了维生素C,这是第 1 种人工合成的维生素,他也因而获颁 1937 年诺贝尔化学奖。维生素C最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维持体内组织与细胞间质的生成,并维护其正常生理机能,可说是体内新陈代谢中润滑剂的主要材料。
1970 年夏天,美国着名生理学家鲍林(L.C. Pauling),也是两次诺贝尔奖得主,在多年研究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后,发表论文断定维生素C有对抗感冒病毒的功能,可以预防感冒,引起美国一股抢购维生素C的风潮。近年来虽然也有科学家对这一说法不以为然,但对于维生素C增加细胞氧化还原的本领及抵抗疾病的能力,仍是一致认可的。
经阳光产生的维生素D
17 世纪后的欧洲,尤其英国的工业区,相继出现一种奇怪的佝偻病,特别是劳工聚集且暗无天日的贫民窟中更为严重。有一派医生认为病因是缺乏阳光,另一派医生则提出「营养治疗」说。经过实验发现双管齐下的治疗效果更好,而把阳光和营养联繫起来的就是维生素D。
佝偻病是缺乏维生素D所引起的,在一般食物中都含有D元,这是一种经过化学处理或光照会转变为维生素D的物质。阳光里的紫外线能把D元变成维生素D,经过化学处理的鱼肝油中的D元也能转化成维生素D。1920 年,麦科勒姆及其同事发现鱼肝油既能治癒眼病,又能治佝偻病,他们断定鱼肝油中含有抗佝偻病因子,这种因子必定是第 4 种维生素,他们称为维生素D。
1926 年,法国化学家温道斯(Adolf Otto Reinhold Windaus, 1876-1959)发现阳光能把一种与胆固醇密切有关的甾醇转变为维生素D,由麦角醇经光照合成维生素D,可治疗佝偻病。麦角醇是由酵母、菇类分离出的一种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会转换成维生素D2,由于这一发现以及固醇类成分和相关维生素的研究成果,温道斯获得了 1928 年诺贝尔化学奖。
影响生育的维生素E
1922 年,美国加州大学伊万斯教授和其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可能对动物生育有影响的维生素。这种物质是关係传宗接代的法宝,他依维生素发现次序把它命名维生素E,直到 1936 年,才从麦胚油中提炼出结晶的维生素E。由于维生素E含有活泼的羰基,对动物的生育有显着作用,因此又称为「生育酚」。他以毕生精力钻研维生素E,发现不仅用植物芽胚可提炼这种物质,在各类食物中也有其足迹,如肉、蛋、奶、肝脏、豆类、酵母等。
维生素E的特性是不溶于水,不怕热、酸、硷,就怕氧化剂。近代科学家继续深入研究,发现维生素E有保护细胞核抗氧化的能力,具有抗衰老的功效,未来的应用价值更是不可限量。
凝血维生素K
1934 年,丹麦生物化学家达姆(Henrik Dam, 1895—1976)以小鸡做实验,发现一种具凝血功能的物质。经实验证明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存在于绿叶中,命名为「凝血维他命」(Kougalatian-Vitamin),取第 1 个英文字母称为维生素K。
达姆从紫苜蓿中提取出维生素K之后的 3 个月,另一位美国科学家多伊西(Edward Adelbert Doisy, 1893-1986)在腐败的鱼肉中,也分离出一种和维生素K有相同生理功能的结晶,并确定它的结构。依发现先后,科学界分别把它们取名为维生素K1 及K2,两人也分享了 1943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除了上述的维生素之外,其他的相关研究也是成绩斐然。早在 1904 年,哈登(Arthur Harden, 1865-1940)研究发酵和酵素作用,证明有一种辅酶分子小到可以穿过膜孔,对于酵素的活性是不可少的。化学家们立即着手确定这种辅酶的结构,德国籍的瑞典化学家奥伊勒-克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n, 1873-1964)首先在这方面获得真正的进展,结果他和哈登分享了 1929 年诺贝尔化学奖。
另外,德国科学家克利伯(Hans Adolf Krebs, 1900-1981)研究细胞代谢,发现生物合成及碳水化合物新陈代谢的柠檬酸循环,揭示生物体内的糖经酵素分解变为三碳物质后,进一步氧化为 H2O 及 CO2 的路径,和代谢能的主要来源,因而获颁 1953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从 1880 年鲁宁的实验拉开研究维生素的序幕开始,至今全世界科学家苦心钻研,累积一代代的研究成果,终于逐步揭开维生素的奥祕,造就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这顶桂冠指出科学研究的艰辛不易,也代表对科学家造福人类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