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患抑郁症比例上升,做好这件事是康复的关键!
你会主动给予身边男性亲友们关怀与问候吗?特别是可能有心理健康困扰却选择隐瞒的男性。
许多研究显示,男性较女性更不愿意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寻求协助。
此外,根据1篇2020年11月发表于《精神病学前沿期刊》的研究显示,男性决定是否求助取决于:对抑郁症的态度、社会对抑郁症的看法、家庭环境(角色期待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服务交流经验。

德国乌尔姆大学精神医学系和乌尔姆冈兹堡区医院的研究者以250名年龄介于18到64岁的男性抑郁症患者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借以确定3种类别的男性角色特质取向以及工作相关态度的组合,并从每个类别中选出4名代表,共12位受试者进行12次的生命史叙述访谈与质性内容分析。
研究发现,男性角色规范会影响男性对抑郁症的态度以及寻求协助的决定。
这些角色规范让他们轻忽自己的症状、想要自己解决问题或以工作为先而不愿或延迟就医;再者,抑郁症社会观认知的污名化阻碍其求助的动机,像是抑郁症状是因为没有能力处理痛苦所造成的;还有,家人对抑郁症的不了解与基层医疗医师对抑郁症患者的态度也会影响寻求帮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全球约有5%的人患有抑郁症,而国内50到64岁服用抗抑郁药物的人数急剧增加。进一步呼应上述研究,男性大多会采用“简单”或“淡化”的形式描述自身的抑郁症状。
因此,不论是家庭端、医疗端,甚至是社会端,细心的观察与陪伴将是未来健康促进努力的一大方向,对于男性抑郁患者而言会有很大的帮助,可增加他们愿意对外寻求专业协助并持续接受治疗的意愿。
上述质性研究显示,社会对男性角色规范让他们觉得自己要展现坚强的一面、应该忽略感受、不该哭泣,是解决问题的人。
男性本身对抑郁症认知的污名化,若患了自己会像是“Loser”、怕被视为“懒惰”或“无能”而不敢承认生病。家人对抑郁症的不理解与不谅解,像是羡慕他人,觉得自己的爸爸很差劲,以及与基层医师的求助经验是造成他们是否寻求协助与持续接受治疗的关键。

患抑郁症并不是能力问题,民众对抑郁症需建立正确的认知,当家中男性有抑郁症状却不愿主动提起,亲友应有所察觉并给予同理,陪伴其寻求专业协助。
基层医疗医师第一时间给予患者肯定和支持,教导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方式,相当重要。
男性应将抑郁症视为重要的生活经验和警示,也试着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多从事有益于自己的事。
社会其实在转变,大众对抑郁症患者接受专业协助的接受度逐渐增加,男性抑郁患者可多试着和类似疾病的病友交流,特别是参加男性病友团体,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从中获得同理、支持,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原文原创自荣新奇教授催眠心理工作室,如需转载,请取得许可并标明出处。有任何疑问,可以点击头像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