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德育的理论发生与实施框架
刘长海教授
家庭教育方向,德育方向
具体见2019年发表在《教育研究》的文章,经验德育
陶行知曾说,过XXX的生活受XXX的教育
教育不是完成式,框架
实施框架(用于一线工作)
三、应用:经验德育的实施框架
生长
二、生发:经验德育论的立场和主张
课程与教学的视角去分析,而不是德育的角度
证据(来自杜威)
一、源头:杜威论著中的经验德育思想
精彩论述可见《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内容一
人是怎么学习德育的?
他的著作和道德相关,却不谈道德
道德与经验
杜威是哲学家,伦理学家
1.在经验中进行道德学习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普遍过程
2.脱离经验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学习
道德观念 (仅仅阅读和听讲不可能生成道德观念,道德说教必须得到实际生活经验的配合和支撑) VS 关于道德的观念(关于道德的观念,是文字 是知识 是船舱里面的货物,没有和实际行动构建联系)
是不是根本的观念?
道德的说教 VS 道德层面的表态
语言是假象。仿佛告诉我们道德学习可以无需依赖日常经验积累而只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即可实现一切教育归于道德(德育原理)
最高目的是人格(五)杜威的经验德育思想
学校符合经验,就是对的,违背经验,就难以发展
人和环境的互动
(四)杜威的经验教育思想概要
反思性经验,即思维五步法:分析情景 界定问题 形成假设 展开推理 进行验证
非反思性经验和反思性经验到底哪个好?
各有价值传递文化 更新文化(杜威)
杜威提到,要为儿童成长提供简化 净化 平衡的成长环境(宽广范围),降低无关隐私,优化成长环境
培养比从当代成人更好的人重视反思性培养
(三)非反思性的经验、反思性经验与社会进步
经验过程(无意识中产生的)
人在经验中成长
价值观,德性的,存在的,在场的
道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传递 专门传递
经验教育和专门教育之间存在着怎么的转换?
语言+文字(语言大幅度提高了沟通能力)
幼儿社群
(二)基于经验的个体成长与经验教育
经验的性质
找到经验背后的联系
就是从司空见惯 熟视无睹的事情中发掘
经验本质,经验意义
人和环境,是互动的,是互为环境的
类比神经元,我们可以视为经验元
一个经验,一次经验
(一)杜威经验论与经验教育思想
内容二
直接德育(知识) 间接德育(付诸生活)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爱弥儿 打破窗户
(三)学校应该构建以直接经验为核心的德育方法体系
从无到有 从低级到高级
起点意义 前习俗阶段(他律)
从合乎道德走向更合乎道德
螺旋上升
(二)经验属性随道德学习进程而改造
(一)经验是个体道德学习的起点
规则,丛林法则(留守儿童)
父母出面
劝说
社交规则——事件中体现内容三
但对它们之间的对立
不要将其为法则去评判行为,而要在具体情景。
你是一个道德的人,而不是在你服从道德。
(三)生成道德人格:经验德育实施框架的升华
禁止性的 倡导性的
(二)培养道德品质:经验德育实施框架的完善
(一)传递道德规范:经验德育实施框架的初步构建
技术 科学 艺术思考:
社会智慧,有底线的智慧
实践过程中,情景复杂(机制 评价 方法)
纠结是因为需要平衡的东西太多,先学,规则以内的东西(简化 净化)
传递的i价值观道德教育的目标——回归个人(理念)道德理想
驯化
丛林法则,底层的家庭寒门贵子
孟母三迁德育
恶劣环境
简化 净化 宽广
学校无用论,学校消亡论
杜威《爱弥儿》杜威
孟子的四信,善端
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经验与理论
提炼
康德不是基于经验提炼的嘛?
正义的法则实效性的提高,离开状态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