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消耗科-肝硬化
肝硬化
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2大症候群,经常并发肝性脑病、继发感染、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
病因:
肝细胞原发损害:
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戊肝);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异常代谢产物沉积(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铜代谢异常导致肝、肾、角膜、基底节过量铜沉积);反复血吸虫感染导致虫卵沉积;
胆汁淤积: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CS,认为是干燥的一种表现)、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外胆管堵塞、肝内胆管结石);
血流动力学异常:
淤血性肝硬化(右心衰、缩窄性心包炎、限制性心肌病、布加综合征);
发病机制:
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残存的肝细胞形成不规则的再生结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包绕再生结节形成假小叶-肝内血流紊乱血管受压;
临床表现:
代偿期最主要的表现是乏力、纳差;呈间歇性,劳累或伴发疾病时明显,休息和治疗后缓解;失代偿期肝硬化有典型表现;
肝功能减退的表现:
全身症状-一般状况差,乏力、萎靡、面色晦暗;纳差、厌油、腹胀、黄疸;
出血倾向和贫血-肝脏合成凝血因子不足;PT延长,补VK无效;
内分泌紊乱-由于肝脏对雌激素灭活不足,雌激素过多,肝掌、蜘蛛痔;反馈性抑制腺垂体,导致雄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性欲减退、睾丸萎缩、乳房发育、月经紊乱、闭经;糖皮质激素不足可有导致色素沉着;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不足导致水钠潴流,加重水肿;
门脉高压:肝前性、肝性、肝后性
脾大-晚期可有脾亢导致3系降低;
侧支循环开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表示门脉高压)、腹壁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
腹水-失代偿期最突出的表现,门脉高压、低蛋白、ADH和醛固酮灭活不足,肾血流减少排Na不足、淋巴生成过多有关;
分类:
大结节性肝硬化-肝功损害重,门脉高压轻;
血吸虫性肝硬化-肝功损害轻,门脉高压重;
小结节性肝硬化-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并发症:
肝功能减退导致的并发症:
肝性脑病-最严重的并发症、致死的最常见原因;
原发性肝癌-短时间内肝脏增大、压痛、腹水成为血性要怀疑;
感染-自发性腹膜炎、肺炎、胆道感染;
门脉高压导致的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常导致出血性休克和诱发肝性脑病;
肝肾综合征-大量腹水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肾血管主动收缩(移缓救急),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功能性肾衰,尿量减少、氮质血症,稀释性低Na,低尿钠;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脾亢可导致3系降低,失代偿期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贫血;
尿常规-黄疸时胆红素、尿胆原增加(肝细胞性黄疸);
肝功-一般ALT增高明显,肝细胞严重坏死时AST>ALT;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加、A/G降低;PT延长,VK不能矫正(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位于共同路径,APTT也延长);纤维化指标增加,Ⅲ型胶原前肽、透明质酸、Ⅳ型胶原;
吲哚菁绿滞留试验-滞留率高提示肝功能受损或胆道受阻;
腹水-多为漏出液;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则介于渗漏之间,多核细胞增多,腹水细菌培养可阳性;并发结核性腹膜炎,淋巴细胞为主;血性腹水要考虑癌变,需行细胞学检查;
内镜检查-直接观察静脉曲张的部位和程度;
CT-肝右叶萎缩,左叶增大,肝表面不规则,脾大,腹水;
Bus-门脉高压时门脉内径>13mm、脾静脉内径>8mm;
肝穿-可见假小叶形成,可以确诊;

治疗:
一般治疗:三限
腹水时限制水和盐摄入、肝功能严重损害时限制蛋白摄入,为防止出血应避免粗糙坚硬的食物;
腹水的治疗:必须限制水钠,利尿剂使用最广泛
水钠潴流-每日摄入盐<2g,摄入水<1000ml,如果低钠血症<500ml;
使用利尿剂,螺内酯+速尿,每日体重减轻0.5kg为宜;
门脉高压-TIPS,容易诱发肝性脑病;
低蛋白-输入白蛋白、血浆、鲜血提高渗透压;
放腹水-直接放腹水(每次<3000ml)、放水+输白蛋白(4000-6000ml)浓缩腹水回输、腹腔颈静脉引流(感染、癌性不行);
难治性腹水-严格限盐、利尿、积极内科治疗6月后无明显疗效;
并发症的治疗:
肝性脑病-见有关章节;
自发性腹膜炎-一旦怀疑就经验治疗,主要针对G-杆菌氨苄西林、3代头孢、喹诺酮类,联合2-3种至少2w,对肾脏有毒性作用的慎用;
上消化道大出血-见有关章节;
肝肾综合征-无有效治疗,可输入白蛋白提高血浆渗透压、在此基础上利尿、多巴胺扩张肾血管;
预后:
主要死亡原因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
Child分级,根据肝性脑病的程度、腹水、胆红素、PT、白蛋白水平分级;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肝内细小胆管慢性非化脓性炎症,长期持续性胆汁淤积导致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认为是自身免疫病,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浸润胆小管上皮,并对肝细胞产生损害;
临床表现:
多见于40-60岁的女性;
首先出现搔痒,几个月后出现皮肤黄染、尿色加深、大便变浅;
脂质代谢紊乱-血脂增高、胆固醇增高,可出现黄色瘤,肝功能衰竭后血脂降低,黄瘤消失;脂溶性Vit吸收不良,皮肤粗糙、夜盲(A),骨质疏松(D),出血(K);
辅助检查:
肝功能-直胆升高为主,ALP、GGT、TC增高,PT延长,A/G降低(α2和β球蛋白增高与血脂有关,γ球蛋白与抗体有关);
免疫学检查-IgM增加,M2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AMA)特异性较高;
诊断:
确诊需要肝穿活检;
治疗:
无特效治疗;肌注Vit A D K;熊去氧胆酸可改善症状;
腹穿:
适应症:
诊断-明确有无积液、积血、积脓,明确积液性质;
治疗-缓解症状、腹腔内注药;
禁忌:
肝性脑病先兆、腹腔内广泛粘连、严重肠道胀气、卵巢囊肿、肝包虫、妊娠;
局部感染、出血倾向或活动性出血;
注意事项:
穿刺前排尿,操作前后测血压、脉搏、腹围;
穿刺点为反麦氏点、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1cm旁开1.5cm;
消毒范围15cm;
防止漏水可Z形穿刺,已经漏水的用蝶形胶布;
大量放水后要腹带加压,防止腹压快速降低导致脏器血管扩张,出现休克;
每次放水<3000ml,除非同时输入大量白蛋白;血性腹水不放液,只留标本;
腹腔内积血由于腹膜的脱纤维化作用而不凝,损伤出血可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