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开除“精日教师」筋骨句+满分题目+全范文+全金句(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2021-12-20 19:20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热点事件聚焦:

       震旦学院宋老师在课堂上公开质疑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引起舆论关注,目前该教师已被开除。

筋骨句

1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守护真相。


2面向未来,我们需要致敬英雄。


3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弘扬精神。


满分语言


1.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2.民族大义,不容任何试探。


3.忘记历史,就是对历史的背叛!


4.人不知史何以辨是非,国不知史无以图将来。


5.不论何时何地,学好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不是什么“加分项”,而是“必需项”。


6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7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8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


9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10心中有家,温情绵长;心中有国,情深义重。——《人民日报》


11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海涅


高分题目


《人不知史何以辨是非,国不知史无以图将来》《用“无知”做托词,逃避不了应有的惩罚!》《不忘历史,砥砺前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殇勿忘,民族方兴》《守住中国人底线,树立正确历史观》《歪曲历史亏大德,误导学生枉为师》《警钟长鸣当铭记,吾辈自强卫和平》


精彩时评片段


1、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30万以上,铁证如山。妄加揣测,质疑历史真相,枉为人师!忘却苦难,否认他国恶行,枉为国人!教育欢迎求真,但打着“辨伪”,为罪人开脱,抹除民族苦难,这般无知无德怎配指导下一代?历史为根基,教育是民族未来。未来失了根基,民族将何存?(适用话题:历史观 教育观 家国情怀 责任担当 未来发展 )

                                          来源人民日报

2、姓宋的女教师大放厥词,不是无知无畏,而是无耻而为、有意而为。不是校方所说的过度宣讲、不当言论,而是不遗余力地为日本侵略者洗地,洗掉满地的中华儿女的鲜血,掩盖这段历史,是公开站在中国人感情对立面的反华言论。她想让学生反思一下战争是怎么来的,言下之意是中国人民招来的吗、惹来的吗?反倒是日本侵略者是正义的吗?我们不应该恨,而是应该爱吗?简直不敢相信这番话出自一个中国人之口。这是对30万死难同胞的污辱,是对中华民族浴血抗日的否定。所以希望震旦职业学院认知清醒一点,别打马虎眼,希望法治强势介入。中国高校的讲台上,敢为军国主义招魂、敢给法西斯洗地,这是一种罪过!我们等着对她的处理结果。(适用话题:家国情怀 唯物主义 历史真相 职业责任)

                                          来源浙江新闻 评论员刘雪松

3、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让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有历史学家估算,如果把南京死难者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拉到杭州,足有320多公里长。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遇难者名单墙上又增刻20个名字,总计达到10635名。更多罹难者,只有累累白骨空对江风。这一段沉痛历史,从来不只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而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汇集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国殇民难才不会重演,复兴意志才更加强劲。(适用话题:国祭国耻 家国情怀 民族记忆 )

                                         来源人民日报

4、很多人提起南京大屠杀,第一印象就是“30万”的死难者数字。在二战三大惨案中,南京的死难者远远多于奥斯维辛和广岛,但在国际上却没有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强大记忆,除了某些势力别有居心的掩盖罪恶和篡改历史,也跟大屠杀记忆在具体层面的建构不足有关。犹太人历史学家舒衡哲认为,大屠杀意味的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在一点一滴中显现军国主义的疯狂,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显现人性的破碎,更能够让今天的人体味大屠杀受难者对战争犯罪的控诉。(适用话题:记忆 真相 人性 责任 历史观 价值观)

                                        来源人民日报

5、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失去记忆的个人必然迷茫,忘掉历史的国家民族不会有未来。1937年的劫难留给南京、留给中国的这道伤疤,不能遮盖,唯有正视!国行公祭,既是哀悼,更是警醒!(适用话题:历史记忆 唯物主义 责任与担当)

满分时评


以国之名公祭,自强者自立


仲田


2021年12月13日08:27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1937.12.13”!在国家和民族历史上,是不能被遗忘的日子。2021年12月13日,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历史犹在,回声不绝。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一时间,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苦难深重。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30万同胞惨遭杀戮。这是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惨案,也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不会忘记!


记住历史的痛,警示未来的路。以国之名公祭死难者,缅怀那些无辜的同胞们,缅怀那些为抗战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们,缅怀那些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战的民族英雄们,就是作为历史后来者的强烈宣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历史,不是我们愿意记住什么,而是我们必须记住什么。就像30万同胞,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不该惨死于屠刀之下;就像南京城墙上的弹孔,从来不是在静静地展示,而是侵略者在中华儿女心头刻下的伤疤,他们至今仍会作痛;就像“万人坑”里的累累白骨,从来不只是流淌着的逝者哀号,而是赤裸裸地展现着的侵略罪行,铁证如山、不容否认。我们必须记住,同胞的死难,是战争的灾难,更是侵略者良知的丧失;我们应该警醒,那些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那些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都是对和平和正义的危害。


以国之名公祭,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和平的宝贵;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更应该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成果。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今天,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有志气、有底气、有骨气,通过矢志发展、壮大自己,把和平的力量凝聚起来,与各国一起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共同开创世界和平充满希望的未来。


以国之名公祭,激励自强者自立,为凝聚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蓄力。回望历史,面对极其野蛮而残暴的侵略者,中国人民从未屈服,而是凝聚起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这是何其雄壮的团结伟力,又是何其无畏的英雄气概!“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面对苦难,到赢得胜利,千万中华儿女始终在接续奋斗、勇毅前行。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和力量,在现实中凝聚干劲和信心,向未来迎接曙光与胜利,必定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在南京,“和平大钟”撞响,深沉而悠远;和平鸽凌空翱翔,振翅而远航。从历史向未来,在回响中寄托着我们的哀思,团结起来的中国人民壮志雄心,破浪前行的中国号巨轮前景广阔!


对接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好的事情你老记着,就可能没办法进步;坏的事情老记着,只能让自己更加狭隘。

一个人不能忘记过去,一个民族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范文示例1:

雁渡寒潭不留影,刹那惊鸿留于心

《青莲觞咏》曾云:“风过流竹,风去而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不留影。”单观此二句,似乎是告诫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定力,忘却世事纷扰,不给心以负担。此时定会有西方的先哲站出来反驳:遗忘是一种逃避,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那么遗忘和铭记,是否真是彻底的对立面呢?

遗忘和铭记似乎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公子小白忘记管仲的一箭之仇,而重用管仲为相,终开创一番霸业。江淹铭记自己“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一纸英华,终江郎才尽,为人不齿。中华儿女铭记近代的屈辱,奋力拼搏,终再续辉煌。英国的老一辈铭记帝国往日的荣光,竭力支持脱欧,终“背叛了年轻人的未来”……在历史长河中披沙拣金,而铭记和忘却的抉择仍难以把握——真的如此吗?

显然并非如此。文章开篇的两句话,仍有后文:“智者听声观影,知其意而会于心。”也就是说,经历过的事,并非什么也没有留下。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消散虚浮的表象,而去吸收真正的精华和意义。

由此可见,铭记和遗忘并非截然对立的,它们往往在个人的成才和世界的发展中相辅相成,对待过去,对待历史,需要心的选择。

我们不妨用这种眼光再来细勘前文的例子:江淹选择记住了世人的赞誉和远播的才名,而忘记了博览的经典和情感的深度体验,才会导致中年的失意和晚年的无名;中国选择忘记对列强的仇恨,消融内在的创伤,而记住了苦难中国奋强的愿望,不计前嫌发展对外关系,才不断发展和进步。

那么,在人生道路上,世事芜杂烦心,如何去有效、正确地选择遗忘和铭记呢?

答案很简单:倾听内心的声音,保持心的清明,细细分辨,过去的喜悦里,哪些只会带来片刻的欢愉,却让人徒余贪恋之情而不思进取——这便是需要遗忘的;过去的痛楚里,哪些能够忍受,使人保持清醒,并在心上逐渐结成一副坚硬的铠甲,使我们更加坚定——这便是值得铭记的。

雁渡寒潭不留影,刹那惊鸿留于心。去遗忘虚无短促的雁影,记住人生真正的惊鸿。

 

得分:55分

点评:

开头段结尾的提问,设置了充分的悬念,吸引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一起思考。其后摆出的种种事实再次强化了对问题的思考。“智者听声观影,知其意而会于心”一句是文章立意之要。随着行文,读者看到了大智慧者应有的举止。后半部分关于如何去做的思考,使文章形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结构,毫分缕析,警醒读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全文保持了一种思辨与文学的巧妙平衡。诗意的标题、诗意的开头让文章于第一眼即显得不俗,一以贯之的文思,让文章读来“唇齿留香”。在保持整体说理的前提下,作者在语言的理性之外赋予了一定的诗意,文学性语言的首尾呼应,更显得文采斐然。

 

范文示例2:

前行与回首该结合起来

网上鸡汤文一抓一大把,有时也让人困惑。你先是被告知,既不可沉溺往日荣光又不可空叹故去悲情,觉得在理;又看到,人不能忘记过去,也觉得在理。谁错了?我看都没错,无非其中道理非心灵鸡汤三言两语能解。

回首过往与奋力前进向前看,二者不但不矛盾,还应该结合起来。

清朝人显然是不通晓这一点的,先是自以为天朝上国,被英国打得落花流水。天朝迷梦幻灭后,又光知道自己已经败绩,以致软弱无能。到了民国也没好到哪儿去——新文化运动一来,旧的倒是抛了,可又抛得太过,金玉与破烂一同扫进了垃圾堆,以致文化的流失。

我想,回首时是否停下了脚步,是沉溺过往与铭记历史的分水岭;是否愿意回望一眼走过的路,是背叛过往与革故鼎新的分界线。

我们当然要铭记过去,无论民族或个人,都可以在过去中吸取经验教训,以防悲剧重演;也可以在旧书架中读到新文章,获得新的启示。凯恩斯认为:“希望在前方拉着我们,过去在后面推动我们。希望是动力,过去是后盾。”铭记过去,时常回首,方不迷失自我,有些必须要记得。

同时,过去应当是一本工具书,而不是我们心灵的归处——该抛的就要抛掉,抛掉过去的成功以保持清醒,切断过去的悔懊,无使自己狭隘。

“忒修斯之船”的谜题告诉我们,我们是过去与未来的媒介,我们正是在不断洗涤过去又存留过去的过程中塑造了自己。当过去的枯枝落叶洗净,金珠玉玑留下,那留下的,便构成了我们的底蕴与素养。

英国洗涤了君主专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却保留国王维系忠诚与荣誉;法国时尚产品日新月异,却不忘应用手工这一古老的制作方法。

“前行与回首,就像日神与酒神那样,既矛盾又协调,我们都想抛却过往全力前行,但那样,狄俄尼奥斯将使你陷于冥迷,因此你需要阿波罗,他把你回归到个体意识,而个体存在的形式,便是回首过去。”我想,鲁思·本尼迪特这段诗化的学术语句很好地诠释了要向前看、也要回首过去的原因。

请踏上你无休的征程,把你脚上所牵绊的过往除去;但当你奔跑得太快,快要迷失方向,不妨回眸,过去可以是神性的警告,也可以是慈爱的双手。

着眼未来,铭记过去。让未来成为你的翅膀,以过去作为你的法典。

得分:52分

点评:

文章在前行与回首中巧妙地保持了一种均衡的态势。作者在开头入题之后即用清朝的一味守旧与新文化运动矫枉过正般的忘记来进行对比,辩证地指出了绝对地偏执于一点的不足和危害;其后的部分用凯恩斯的名言与推理得出小结论“记得必须记得的”,同时用英法两国的实例和本尼迪特的话再次从实例和学理上讲清了两者的辩证关系。递进式的结构大体晓畅。结尾一句更掷地有声,让全文上升到令人信服的地步,再次强化了观者的认识。


「开除“精日教师」筋骨句+满分题目+全范文+全金句(昭昭前事,惕惕后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