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24节气您了解多少?

2023-09-03 16:13 作者:琴逸百鬼千  | 我要投稿

在农村,流传着很多和节气有关的农谚,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要晴,谷雨要淋”、“立夏小满,雨水相赶”、“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等。这些农谚和节气紧密相连,体现出二十四节气在农耕中的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十四节气,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四季由“四立”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就是开始的意思。春分和秋分代表昼夜平分,夏至和冬至表明寒暑高峰的到来。谷雨意味着雨水充足,利于谷物生长。小满是说夏熟作物颗粒开始饱满。反映了大自然中物候气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无不体现在二十四节气里。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两千多年前,我国是农耕文明的国家,在劳动人民的农事活动中不断摸索和改进下,才有了如今的模样。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记载:“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这番话说明设立节气的初衷就是为了“治农功”。节气以一年为基础,约15天为一节气,划分的24个不同的节气。春秋时期,五经之一的《尚书》有尧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确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节气。在《管子·轻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节气。时至战国,《吕氏春秋》将节气增加到22个,节气初具雏形。到了汉初,《淮南子·天文训》增补了小满和大雪两个节气,形成了完整的节气系统。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它是先民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个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的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历史: 斗转星移法: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的。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根据斗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更生之义也。此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圭表测影法: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出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的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设定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之间间隔15天。这种确定方法被称为“平气法”,也叫“平均时间法”。此法划分的节气,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太阳黄道法: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现行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设定的,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黄道的360度圆周,以春分为0度起点(此时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划分为24等份,每等份15度为一个节气。由于地球绕行太阳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每走过15度的时间并不是均等的,因此节气间的时间也不均等,这种确定方法称为“定气法”,是康熙时期的洋教士汤若望所订立的。此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 平气法和定气法的比较,“二十四节气”属于太阳历的范畴,是对太阳相对位置的说明。平气法确定的二十四节气,能够保证各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同,在置闰月时很方便,但不能保证冬至时昼最短夜最长,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而定气法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就有了准确的天文意义,与一年中太阳照射的变化有了固定的关系,因而是最符合天象的方法。但每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则不再是均匀分布了。 斗转星移法和太阳黄道法的比较,上古时代的“斗转星移法”,与现在的“太阳黄道法”,两种确立节气的方法虽然不同,但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一致。 二十四节气需要准确的历法表达才能更完整有效实践。《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歌诀的后半段用的是现代的阳历,而不是传统的农历。原因在于二十四节气分布在一年之中,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前一个称“节气”,后一个叫“中气”。在阳历中,一到七月,单月31日,双月30日,七月以后与之相反,唯独2月有28日或29日,这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间一致,因此,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相对固定,比较有规律。阴历平均每月只有29.5天,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会比上个月的推迟一至两天。以此类推,逐月顺延之下,一年就推迟了11天,故此,阴历用“置闰法”弥补缺失的天数。相较阳历,阴历上的节气是算出来的,没有规律。二十四节气有了历法的巧妙融合,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随着现代气象学的兴起,气象部门将气象观测资料、各类预测信息和二十四节气相融合,编制农业气象历或农事活动表,把古代节气经验和现代科技手段合二为一,彼此补充,互为参照,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创立的二十四节气,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古代天文事业的发展水平,集时候、气候和物候于一身,凝聚了自然节律变化的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二十四节气依旧对社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24节气您了解多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