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听雨轩笔记》 清 清凉道人述(二十五)

2023-10-22 21:21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赘记 六 临安山中住着以耕地为生的兄弟二人。 某日,大哥起得比较早,自己一人前往屋侧的涧中取水做早饭,他没想到附近藏着一虎,刚弯腰时,虎从背后咬住他的臀部,衔起来就跑。 大哥吓得大喊“救命”,弟弟在屋里听到大哥喊救命,忙起床,四处寻找器械,操起一把铁钯,冲出门外。 此时,虎已经跑去十余丈,弟弟持铁钯在后面追喊;虎忽然向一侧歪跑,样子是要颠仆,弟弟赶紧加力奔跑追上虎,举起铁钯朝虎背狠狠一下,铁耙刺入虎身,虎痛而大吼,大哥掉到地上,虎带着铁耙跳跑而去。 弟弟见此时大哥已经血肉狼藉,不省人事,忙背起大哥回家。邻居知道有虎被弟弟击伤,众人顺着血迹一路寻找,后发现虎死在山坳中。见虎后,人们才明白,虎忽然减速欲颠仆,原来是虎的前掌被一竹子刺入所导致的,否则虎跑起来速度极快,怎么会被人追上。 住山中一有钱人以十余两将虎买去,弟弟用这钱治疗被虎咬伤卧床的大哥,两个月后才逐渐恢复,得以下床,但被咬伤的臀部留下紫赤的牙印,因传被虎咬走未死而著名。 七 俗话说“酒随量饮”,这是可以肯定的一句话,没有人在一天内,酒量时而大时而小的,我在粤住了二十年,见很多喜欢喝酒的人,但酒量奇怪的,我只见过二人;而且,这二人皆是在岭南武缘遇到。 其中一位是江南人叫朱霞川八兄,霞川名爚字郁文,明朝齐王的第十一世孙,世代居住在秣陵文德桥。朱先生为人谦虚忠厚真诚,行为很像古时候所称的君子,诗文音律,铁笔篆书,俱妙冠当时。 可是,霞川最为人称奇的是酒量。他平时很少说话,与人谈话也总是点头,或者回几句而已;每遇到很正式的场合喝酒,他危坐正容,席间不说一句话,喝上一、二杯酒,则醉得一塌糊涂,起身告辞而去,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一游山玩水,在泉石间;或是与好友团坐喝酒,绝对见不到霞川停杯,席间话也特别多,雄谈平生所学,穷尽历史;喝到微醺时,会议论某朝某人做某事,如何如何,聊古时候事态,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皆历历指陈,而后说自己的见解,评判对错;聊到兴奋处,常举杯邀人喝酒。 与霞川同坐喝酒的,皆是高雅的人,也有能喝酒的,然喝到半夜,有些已经沉醉躺倒,有些急忙离席告辞而去;只剩下霞川一人独坐,大杯豪饮到黎明也不见醉。 另一位是河南卫辉新乡人朱堪字任之,他是思恩游击崔公士达的表弟,面黑身材高大,力气和武功绝群。以前,有一重十余斤的铁锤,此锤的上方有环,朱堪用绳子系缚环上,当流星锤挥舞,在他手中此铁锤轻得像一片叶子;舞动的铁锤带出逼人的寒风,无法靠近。 朱堪性子谦虚谨慎,平时待人接物小心翼翼,像个读书的书生。要是与人喝酒,刚喝时量很小,也就二、三杯酒便脸红目赤,软瘫而卧鼾声似虎。少顷醒来,面目依然红赤,但精神与之前大不一样,一副气爽神清的样子,之后再喝,无论醇酒还是烈酒,杯满即干,绝不犹豫,可以连续喝通宵,语言步履不乱,再不会醉倒。 我的同事中有五位能喝酒的人,分别是慈溪冯茂枝、山阴沈敏为、会稽沈润玉、以及二位姓朱的。这五位被我们称为“饮中五虎将”,其中二朱特别能喝,每次众人散去,二人续摊再喝,有时纵谈古今事,有时击节高歌,一直喝到朝旭盈窗;二朱不酒后驾坐,也不见他们因喝酒而神志颓唐。办完白天的公事,常相邀游醉乡,每天喝到很晚,从不耽误次日的公事。 癸巳年冬季朱堪回河南,音讯杳然。 朱霞川比我大两岁,我一向称他大哥。乙未年我回家乡,后听说霞川于己亥年端午节那天在武缘离世,听到此消息我心黯然了许多天。 呜呼!如今那些嗜酒的人,不是凶徒就是酒甕,没有二朱的酒量,也无酒德,参不透其中的乐趣。我远游二十年,再没见像二朱这么高雅的饮酒人。 今天坐在西窗独酌,想起老朋友,有感而写。 八 先大父退圃公说 康熙初年,我居住的城市的西门外有一位叫田立斋的书生,和我家是葭莩亲。 立斋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叫敬堂,从小身体羸弱,药不离口;老二叫西堂,年纪二十多岁,妻已经亡故,西堂有一个儿子叫绣生,年纪刚四、五岁间;女儿嫁给山阴县的县令张某,嫁过去还未一年遇丁忧,按朝廷惯例,张某须携家眷回原籍云南晋宁,立斋的女儿年纪还小,晋宁离家万里,田家想知道女婿家具体住在哪里,日后好往来探望女儿,所以派儿子陪着前往。 因为敬堂动不动就生病,难以经历长途行路,不得已,立斋让儿子西堂和内侄孙生加上一仆人护送女儿到云南,西堂在云南住了半年后告辞归家。 三人走旱路到贵州镇远下船,再从辰州到常德;船过辰州后,途中遇大雨,船家泊船等天晴。西堂出船舱走到船头看天气状况,刚到船头忽然山水骤来,船被山水一冲,浮空而起,西堂随即堕入水中,紧随山水入江,众人眼睁睁看着西堂被洪流带走,顷刻不见人迹,根本来不及拯救。 孙生和仆人沿江寻人,可是连尸体都没找到。二人急忙日夜赶路,回家告诉立斋这场意外,立斋带着西堂生前的衣冠到他出事的江边招魂,将衣冠与其妻葬在一起。 二十年后,西堂的儿子到外地学习。某天敬堂病重,立斋心绪不宁,在门前徘徊叹息。他看见一位相貌堂堂留长髯的人率一童子,走到面前跪拜,立斋忙扶起此人,仔细一看,是自己的二儿子西堂,虽然已经二十年未见,但依然可以清楚认出。立斋悲喜交加,拉着二儿子到屋里询问。 西堂说他落水的经历 我从辰州落水后,随着流水一直往下流,不知过了几天,也不知流了几千里,心中只想这回死定了。忽然被卷入漩涡里,我随着随着涡流旋转,不久像是被人拉住身子停止转动,睁开眼睛,我发现自己正卧在沙滩上,漩涡离沙滩不远,我站起身四处观望,前有滔滔大江,两边皆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走。 悬崖下有几间宽敞屋子,因而得以暂时歇息,这悬崖的石壁平整,上面有些雕刻的痕迹,走近前仔细看是石纹界画,看着像是雕刻双扇门,我用手推了一下,竟然吰然作声,正用力推门时,忽然石门豁然打开,从里面走出一位厐眉皓首,银色长髯飘扬,戴幅巾穿布袍的老人,手里提着一个包袱,老人递包袱给我说“您遇到大灾厄啊,里面有干净衣袜,赶快换了。” 我打开包袱,见里面有衣、裈、袜、履,逐一换下后,老头说“这里不能长久居住,你要跟我来吗?”我将旧衣服放入包袱中,随着老头走入石门,刚进入,石门自动关闭。 里面四面青山,直入云端,中央是平原沃野,居住百余户人家,嘉树清流,老人把我带到他家。他的家竹篱外绕,庭院种着一颗古树,十余间幽雅的茅屋,从屋里出来十多个男女,他们问老人“客人从哪里来?”老人说“以后你们会知道的,现在客人肚子饿了,去煮点饭,将包袱中的衣服拿去洗洗,晾起来晒干。”老人说完,向我拱手作揖邀请我入草堂。 堂中有几榻等物,皆朴素整齐,书架上的书籍罗列左右,无一毫微尘,我心中很讶异,恭敬的问老人姓名,并询问这是哪里?老人回答“你此后要常住在这里,我不妨告诉你,这里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我们是秦人,从秦朝到晋朝无人知晓,后有位武陵捕鱼人到过这里,后柴桑陶先生为此写过游记传世。你有仙骨,当享长年,如今已经度过灾厄,又遇到我,真是缘分啊!” 我问老人如何回家?老人说“这地方虽然不是仙境,但远隔人家,无路可回,缘分尽了自然离开,这时你想这些没什么用。”老人说完,带我到左边的草堂,指点里面的衾账几榻,说“以后你就睡这。” 第二天,老人邀请我一起出游,二人沿着一条两边盛开桃花的溪流行走,我见前面有一座祠堂,祠堂的前面栽种五颗柳树,用来供奉之用。走入祠堂,里面的主肖像是靖节,旁有一持短棹的渔夫,祠堂两侧墙壁上书写《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 出祠堂,过小桥,有耕种的人、垂钓的人...等,人们皆皞皞熙熙,一脸陶然自得的表情,每人见到老人和我,皆会问“客人来自哪里?”老人一一简略答复。 居住了几个月,有回太想家,便顺着之前进来的路寻找石门,可是四周只见奇峰插天,苍松夹道,不见所谓的石门。我正四处探看寻找,老人出现在我面前,对我说“你想回家吗?可是时间还没到啊!我的小女儿,你可以娶她,你和我女儿有夙因。” 到了这个地步,无法推辞,数日后我和老人的女儿结婚。此女貌清妍性情温雅,婚后夫妻和顺。 有一天,老人考我古诗文辞,他笑着对我说“你虽然不是考功名的料,但也不可庸俗到这个地步。我告诉你,学习古诗文辞可以陶冶性情,也是养性的一种方法,但不可过于躭嗜,否则会耗精神。”后,老人会时不时来指点我学习,我的学问也日益长进。空闲时我会阅读书架上的书籍,架上书、经、史、子集皆备,有些书籍闻所未闻,有一本介绍文鸟篆的书,我打开此书,脑袋顿时茫然,字太玄奥,根本看不懂,更别说要读下去了。我拿着书去问老人,老人说“你的功夫还未到此,即便我告诉你,你也听不懂;水到渠成的那一天,你自然就能明白。” 桃花源没有日历,人们皆以花开草枯来判断时间,几年后,有了自己孩子,老人为我儿子取名叫“霞生”,霞生长大后,老人亲自教他读书,这小子很聪明,一目十行,五岁时精通五经,十岁时读完书架上所有的书。 某天,老人对我说“你来此已经二十年了,你带着霞生回趟故乡,一来看看你父母,二你大哥有难,得前去救他;霞生也是无功名的命,不要让他去考科举,十年后你们父子俩一起回桃源,了结未了的缘分。” 次日,老人赠我三颗红色的丸子,并嘱咐我有紧急事使用,又给我一个青色的小囊,说“长途舟车以及饮食花用,用多少拿多少,千万不要买其他的东西。”再递给我一个包袱,里面有衣被诸物,老人与我的妻送我父子来到石门处,这回我能见到那扇石门了,老人上前开启石门,门外江水滔滔如故,老人说“一会儿有船到。”说完与我郑重告别,他和女儿关上石门而去。 没多久,一艘大船经过,船是从辰州到常德,我大声央求船载我们,大船放下小艇,有舟人持棹渡我们上船,他们问我行踪,我告诉他们父子俩从湖南、江西到此。途中要是需要用到钱的地方,手探入囊中,里面自有银子,取出的银子也仅仅是刚好够花销而已,因而长途费用不缺。 立斋听西堂说了经历,认为事儿过于荒唐,怀疑儿子是掉入江中,被人拯救入赘,为了面子托言说遇到神仙。西堂听老父亲这么说,忙说“儿子不是乱说,我有证据。”说完拿出一些纸张,这些纸张是父亲往年的手笔。原来西堂在桃源时,经常想起父亲,老人好像知道父亲的行踪,他会取来片纸,说“你父亲没事,这是他近期写的。”纸上写的字确实是父亲的笔迹,时常能看到父亲所作的诗和文章;要是想儿子时,老人会拿出纸说“这是绣生写的。”纸上有绣生老师的朱笔圈改,绣生什么时候能写文章,在学校所写文章,老人皆一一相示,前前后后有数百张。 西堂将这些纸当证据拿给父亲看,果然是他们祖孙从前的作品,这些都是以前丢失的,当时怎么都找不到,老父亲这才相信自己的儿子入了仙境。父亲知道二子有奇异,让他救救垂危的大儿子敬堂,西堂取出老人所赠的一粒红丸,让敬堂服下,数日后病愈。绣生见自己的父亲没死,想去撤下埋葬的衣冠,西堂阻止绣生,说“留着,日后或许有用,不要撤去。” 次年,遇瘟疫大流行,立斋夫妇感染了瘟疫,西堂取出第二颗红丸,放入碗中清水融化,喂父母喝兑红丸的水,二亲即刻痊愈;又把第三颗红丸放入家中水缸中,全家取水饮用,再无一人感染。 立斋考西堂诗文,发觉现在西堂的诗文已经超出其他读书人太多了,命西堂去应试科举,西堂笑着拒绝父亲。数年后,立斋夫妇先后离世,西堂选地埋葬父母后,对绣生说“我和桃花源约定的十年期到了,我和霞生将回桃花源,以后你要维护好家族名声。”嘱咐完绣生,向大哥告别,收拾好衣服,放入包袱中。 敬堂和绣生流着泪劝西堂留下来,皆拒绝。几天后,西堂的卧房门到中午不见开启,绣生忙打开父亲的卧室门,父亲和霞生已不见踪影,案几上留下一封告别信。绣生很伤心,哭了好几天。 几个月后,有位作桐油生意的人上门求见绣生,他告诉绣生说“上个月我从辰州贩桐油回家,经过常德江岸山岩下时,因为风大暂时泊船躲风,有人拜托我送一封信到这里。”绣生打开信件,信是父亲写的,说“我已经到桃源了,我过得很快乐,你不要伤心...”等等。 后来,绣生特意到常德以及辰州沿江两岸遍寻,找通桃源的双扉,但杳不可得,痛哭而返。

《听雨轩笔记》 清 清凉道人述(二十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