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内核晨练,认知迁移&正确认知,重抽逻辑做大题~
10节晨练的结构,是正确认知、理解,有效决策、行动、复盘,认知迁移和底层真知

第一节,认知迁移
认知能迁移,首先需要是理解级,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何做到?把学习目标做减法,每次弄清一件事情,真正的理解了再下一件,保障认知和理解的有效性

AI现在是“有多少数据,有多少智能”,能从信息中获得认知,并习得决策模式,学习过程为:海量数据学习,提取信息,遇到新情况,与提取信息比对,得出结论
但AI的问题,在学习过程,海量数据分类必须精准,如有混杂,就可能提出不出正确特征信息,而且得需要足够的数据库,比如学习狗的特征需要2000+张图片
在识别过程中,识别对象必须有足够的信息可提取,如果只有部分可提取,可能就识别不了,而且识别过程其实无法直接识别空间边界,是不断用算法尝试切割来获得边界,结果可能上万个,每个结果都与之前的特征库做匹配,上万次的运算才能得出结论识别结果

而人的认知过程,通过眼睛看到图像,能够识别“空间边界”,区分背景和目标物,并抽象特征,在下一次识别时,能把实物特征和认知的抽象特征匹配
而且,空间边界不仅在实物上,人也能在无形规则、方法等上面做空间边界学习和识别,比如关系的边界——空间感和时间感,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就是一种空间边界无限大的能力,管理幅度上,战略方向的选择,也是一种空间边界感

如何学习做社群,是否要报班学习?
参考下运营课,首先,要知道社群的真知定义,然后社群的关键要素——想想社群的目标是什么,用户画像是什么,如何引流,如何做活动转化,数据是什么,数据标准是什么
社群广义而言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
所以,社群是非常广泛的定义,社群并不是互联网发明的,但现在想想,如果单纯的就像党群学习,其实。。。好像也没有必要吧
给老板汇报,先把上面的问题参考公司情况做一个大致的设定,然后拟定一下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和支持,制定下简单的计划,请老板审核应该就行了,在过程中学习

第一节大题,消费类业务,社群出现后,公司用户服务想从客服转到社群运营,社群需要价值观凝聚,需要设置用户门槛逐步放用户进入
但个人不认为用党群的一些原则来迁移套社群,首先,这里并没有框架式的梳理党群的要素结构,其次如果梳理出了要素结构,那其实没必要非得扩大工作量搞出党群的结构,直接去思考社群上面那些要素结构就行了,然后可以大致思考一些行业标杆——历史也是哈,是如何做到,能够启发在当下公司需求下的做法,去汇报
这里面更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积累和认知结构,在第一时间和领导确认他给的任务从何而来,他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数据or结论去做什么,这里交代了其实是领导的敏锐觉察,上面并没有给任务,而他是想拿出有实际依据的东西能向上面去汇报——是自己的主动性和业绩嘛

然后看下自己后来迭代的答题,都要佩服自己了。。。不过想到为什么复盘那么难写,因为没真正的行动,复盘和前期计划一起写,除非是之前没想到,写着写着想到了补充认知写到复盘里,否则, 复盘里就没有新内容可写——不过一般都会在写行动计划的时候想到补充^_^

认知迁移的第一条,识别哪些问题是一类问题——这是我认为的^_^,哪些问题的本质是一类问题,个人认为这是真正的理解级,如果说认知是一个表象的话,理解应该就是本质层,以前一直区分不了认知和理解,现在的这个认为先记着
我想理解行业的本质,也想成为一个投资者,QAQ,因为自己只喜欢把时间投入到这种思考、策划、复盘中,并不想要确定性的重复。。。。即便现在理解了关系的本质和如何降低自己的交互成本,但还是觉得搞关系太累了。。。不想搞。。。希望有时间杠杆,希望能每天规律的生活,能有很多时间睡觉、思考、学习,希望不要有很多不可控的东西——真的不喜欢

第二节,正确认知
^_^吴居蓝和刘量体连续剧开场了
每天都阅读大量文章,绝大部分信息都没有转化成有效认知,就“看热闹”了——这就是我曾经的痛点,看书看书,一本书看几遍,笔记了,重点了,努力思考记忆了,但回头想想,空空如也,不知道怎么像别人讲这一本书。。。就算是现在,我能讲讲《不羁的灵魂》,讲段位表,但让我讲青一的整体结构,还是够呛,希望在撸完晨练后可以做到^_^,想想其实让我讲剧讲小说,自己写的那些笔记都不是介绍型的,而是自己感兴趣的点的延展。。。

从吴居蓝的经历当中,能提取什么样的信息,反应了认知偏好——想研究一下认知偏好
认知可以是兴趣发育能力过程——个人长板,或者说是个人能力——无论是判断力还是业务理解力,或者是阶段经历重点——行动结果,或者是行动结果的归因——人生关键能力,或者是个人需求——这是降低交互成本的能力

这里来延展一下,我曾经分析了一篇芯片大佬经历的文,用时间逻辑线梳理其在三个公司的沉浮和相关人物行动,最后得出认知职场上关系和专业能力一样重要,专业能力再强卡在关系上,也是会陷入发展困境的
那以前的认知偏好,更多的是判断他人,但这也是一种类似“键盘侠”的争自恋位,好像能评价别人就自己有“权柄”了,认知要能指导决策行动,产生结果,这样的认知能力才有意义,评价他人的认知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第一,信息抽取就分为几层,评价别人的段位表能力是最粗浅的层,能到人生关键能力才高一点——发现人生致命威胁、抓住人生关键机会、解决具体问题
第二,发现他人的需求,这是能够决策关系走向的,可以先去验证其需求,分辨其需求和对应的关键能力,自己能为他做些什么——通过他的行动,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来发现其需求,一般人不知道他的需求是什么,他只知道痛在哪里

这里还想延展一下,首先要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当然是对自己的能力发育、或者目标有帮助的信息,评价别人段位表能力,可以决定自己要不要去构建关系?个人的能力发育自有个人习惯,人生关键能力当然更高,这可以用来选老大是不是?那发现他人的需求,可以培养用户感知,也可以定具体如何构建关系
所以,倾听为什么重要,比如在销售里,看客户的需求情况,决定自己构建怎样的关系和如何构建,其实平时也是,所以,倾听和观察,是关系相处中最高效的方式
认知偏好,是评价他人,还是关注自己的目标,还是关注他人的感受,这,感觉就是性格分类最简单模型啊,所以认知偏好跟性格一样,没有高低对错,只是,世界是面镜子,照出更多的自己吧~

对于信息的判断,基于对他人“想要什么”的理解,他们现在缺订单也只关注订单,那做组织流程架构不是所需的,无论对方说什么,用具体的决策行动能“试”出来真正的想法,但如何在工作中关注时机推动自己的目标达成,他人的想法也是可以影响改变的,目标到底应该如何设,什么样的节奏和方式去走进度条,继续学习

对于第二节的大题,当初从认知到决策都还行,只是在具体行动内容里,就内容挺空的
感觉,就像是秀木成林大大写皇位争夺VS九州月下大大吧,九州大大真的是从战略到战术到执行全面到位,写的清清楚楚,其实多木木多大大的《清穿日常》也是这样,而一般的大大就只能是一带而过、结果成功
来看看有什么框架能填这个内容吧
首先代理的产品景气周期即将结束,荒北大产品在西北地区应该会受欢迎
景气周期是指产品在增量市场上的覆盖率变化吧,受欢迎的产品是什么特征,目标人群是什么特征,过去的产品和新产品在定位上的差异,IT设备给个产品设定、定位区分和用户画像吧,反正时代往前10年左右假设吧
景气周期,瞄定地区年轻人群体,用人口调研数据大致推算,持有率5%以前是推广期,先在经销商处试点推广,验证需求收集市场反馈,可以后开始做地区广告、商场活动推广等,市场开始爆发增长到25%持有率,这算是高速期,后续平稳增长到35%持有就算是景气期结束了吧,销量的增量市场已经差不多没有了,就是在存量竞争了
那产品定位假设是穿戴,西北地区的地域特征、生活习惯特征等,在户外或者使用场合上区分,目标人群一致,但定价小资,潮流引导型
简短汇报吧^_^,“老板,我们现在代理的穿戴IT市占已经到25%了,后续增速放缓年营业额很难依靠这增长了,荒大北研发的新品非常契合年轻群体现在流行小资和自由,产品定价比我们之前代理的翻倍,但未超出消费统计数据,现在他们副总裁正好回到西北,我这边有些数据和调研分析想给老板看下,想请老板指导下看这是不是我们的机会”

over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