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留下的唯一世界标准——上北下南原则

今天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已经是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原则。南半球的一些国家或许还在使用上南下北原则,但世界范围来看,上北下南是一个通行的标准。
西方人说,上北下南是来自托勒密,他的《地理学指南》中都是采用这一原则。然而值得指出的是:首先,托勒密的书历经千年,曾反复刊印、转译,其中大量存有后世之人托伪的论述,所以可信度有多高值得商榷;其次,托勒密的标准并未得到传承,在中世纪数百年的时间里,欧洲通行的标准是“上东下西”,这是因为阿拉伯人习惯将地中海“踩”在脚下的缘故。
没有传承的标准,不能被看作是标准。
中国古代地图学无疑是非常发达的,传承脉络也很清晰。现存最早的地图,是河北平山出土的《兆域图》,时间定为战国时的中山国,该图显示了该墓的地形情况。马王堆出土的西汉长沙国驻军图、地形图,是最早的纸质地图,并且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上南下北原则。
西晋的裴秀,是中国地图学上的开山大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制图六体”,这是最早、也是流传最广的制作地图的标准。
唐朝出现了另一位大家,就是贾耽。他的主要贡献是《海内华夷图》,这张图就是以制图六体为标准制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关于中原地区的地理详图。原版的《海内华夷图》今已不存。现存的版本是宋朝石刻的《华夷图》,收藏于陕西碑林博物馆,当能反映原版的大致内容。从现在《华夷图》可以看到,其图已经完整采用“上北下南”的制图原则。
中国历史上,地图的制作以唐朝为界,之前基本是上南下北的,之后则是上北下南的。
汉朝时期的地名,基本可以体现上南下北特点。典型的如江左,即江东。而且因为汉朝的习惯,匈奴的地理名称也是按此规则,比如匈奴右贤王所辖区域更靠近西域。上南下北原则主要是因军事而来。汉朝之前的地图,大多是军事相关的,如地形图、驻军图等。中国的地理特征,往往是由北往南攻,而皇帝又是坐北朝南,地图如果是给他看,当然就要把他向前看的方向放在上方。这应该就是上南下北的来源。
到了唐朝,这种规则开始改变,典型的就是《华夷图》的上北下南原则。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规则是有延续性的。唐以后流传至今的,如宋的《禹迹图》、辽的《契丹地理之图》、明的《大明混一图》、清的《皇舆全览图》等,均是以上北下南为原则。基本上,除偶尔会见一些地方地图、或军事图转换方位,全国性的行政地图均是依照上北下南原则,这是无疑的。
关于为什么规则会从上南下北转为上北下南,目前还没有研究出确切的原因。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按照北极星的方位来定,因为古代北极星是常用的定位星,而在全国范围旅行的人则倾向于全国地图将北极星放在上方。这个说法也有一点小疑问,因为汉朝就已经知道了北极星的存在,也常以北极星定位,但那时候制图又没有以北极星为基础。要知道,一种规则的改变,一定是要有重大发现、或重大社会转变为基础的。因为,很多历史地理名词就要因为这个转变而失去意义,比如刚才说的“江东”。然而唐朝的这一次转变是因为什么重大事件却至今不明。我个人猜想还有一种可能,是自唐朝开始,北方成为中国军事的主要目标,这和先秦两汉时期出现了区别。当然了,这只是猜想,无法定论。
另一方面,欧洲近代的地图学很大部分是从阿拉伯传入,上东下西原则何时改为上北下南同样没有定论。一种可能的情况,就是阿拉伯人受到了唐朝的影响,因为唐朝当时的影响力确实是世界性的。唐朝开始的上北下南原则,很可能直接传入阿拉伯地区,并影响至今。当然这同样是猜想。猜想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因为阿拉伯地区有记载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时间,恰在僧一行的几十年后,这应当不完全是偶然吧。
不过,近代西方的地理学东传入中国的情况却很清楚。康熙制《皇舆全览图》,前后雇佣耶稣会传教士多达20余人。最终制得的地图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细和准确的。下次谁说整个清朝都是保守封闭的,康熙的《全览图》是很好的反驳素材。
总体来说,中国的地图学是世界上的一个特例,没有其它哪个民族能够把自己的地理状况搞得这样清楚。西方人推崇的托勒密,甚至不知道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情况,这就如同中国人不知道大别山以南是什么一样,是无法想像的。没有把自己生活的地方搞明白,又如何能搞明白自己是谁、来自哪里?
中国人从来不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类问题,原因无他,因为我们从来就对自己生活的每一寸土地都非常熟悉、非常热爱,感谢所有曾经参与制图的那些先辈们,因为这个事情真的很枯燥、并且艰难、却又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