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赐琪老师:写作的思维

讲座主题:写作的思维
来源:2020年11月26日 复旦通识学术写作系列讲座
主讲人:梅赐琪
夹生Q的笔记 20230219
概要-三部分
1.写作:究竟错的是什么?
- 不规范--知识问题
- 不优雅--爱好问题
- 不会写--思维问题⭐
2.写作为什么难?
- 写作的思维过程(W模型):写作难点
1)知识与人类语言的断裂
2)人类语言到他人知识的差距
- 史迪仔模型:针对写作难点的基础思维
3.写作的三种基础思维
- 读者思维:他为什么要读我写的东西?
- 结构思维: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 创新思维:创新之难+知识的侧向迁移

1.写作:究竟错的是什么?


1.1 知识问题:写作不规范
不规范常常发生在展示、邮件、文献引用中。
1.2 爱好问题:写作不优雅
不优雅体现在不会提纲挈领,不会排比对仗。引用的最高境界是引用完后,引用比原文还有名。
1.3 思维问题:“不会写”的问题
写作训练首先是思维训练
2.写作为什么会难?
- ×错误理解的写作思维过程:线性模型

- √真实的写作思维过程:W模型

我们的知识在脑袋里存储的时候,不是以人类语言的方式储存。
例如:什么是复旦大学?
有同学可能心里想的是复旦大学校区的地理面貌:

这不是一种人类语言。
所以,W模型的第一步是一个编码(coding)的过程。也就是把我们脑子里的知识编码为人类共同语言,然后写作出来。
但是,写出来之后并不必然成为他人的知识。
第二步,他人在接收作者写作的东西时,需要将读到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的个体语言。最终才能成为他人的知识。
所以写作思维过程的W模型中有很多的“陷阱”,也是写作为什么难的原因。
接下来看对写作思维过程W模型的两个过程中体现的写作难点的详解:
- 第一步 从知识到人类语言:没那么容易

上图右边文字是写作出来的人类语言,
图左边是人脑中储存的复旦校区的图片信息。
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断裂。
那么这个断裂如何产生呢?
从心理学的视角解答以上问题,需要知道知识在我们的脑袋里长什么样子?

其中当要将“图示”(非语言)形态的知识转变为语言文字时,会尤其困难。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特别能说,但是写不下来的原因之一。
通过“蒙娜丽莎的微笑”图片例子来理解知识和人类语言的断裂——

复杂真实世界降维成我们脑子里的知识体系时,就如同左边分辨率极低的图片,我们可以理解它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但它并不是真实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画作,真实的画作包含了丰富的细节和信息。
这就回答了“知识体系如何被我们理解?”。那就是降维成最简单的文字。文字的维度是最低的,文字是知识的粗略描述。我们永远在用一种概述的方法来描述极其复杂的世界。
这也是在写作中觉得难的原因。所谓没有思路,就是无法将复杂性降维到可以用文字表达的程度。
- 第二步 从一般人类语言到“他人知识”:也很不容易

我们在理解一般人类语言时,取决于我们脑子里有什么。心理学家称其为“自上而下”的阅读,即,不是基于每一个字的结合而去理解,而是基于人脑子有什么,就会更容易看到什么(例如,对图右边那段话的理解)。
所以,从一般的人类语言变为他人的知识也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W模型中的三个地方都存在写作阻碍
于是有了史迪仔模型!

错了,再来......史迪仔模型!

读者思维:写作时需要想你的读者在想什么
结构思维:将复杂的世界抽象出几个大的筋骨(结构),才能达到降维的目的。所有的结构都是人为的。非结构化的东西,人很难理解。
创新思维:新东西才有被写出来的意义。
3.写作的三个基础思维
3.1读者思维
站在读者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
- 他为啥要读我写的东西?
写文章的目的是在别人看似完备的思想体系中找到一个“缺口”(而非共同点),也让他人感觉到这里有个缺口,那么这个缺口就会成为你的“接口”。

- 如何让他人意识到知识“缺口”?
“挖坑-种树”理论
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找研究问题。
“虽然现有文献已经......但是.......还没有......”
Goulidai理论
把读者往沟里带
“认知台阶”:当过去的规律无法解释现有现象,那“沟”/台阶就出现了。很多时候,这个“沟”是不为人知的。
我们要找到新知与旧知的断裂带,再把读者往断裂带里领,这样才会有人读你的文章,这就是“读者思维”。

3.2 结构思维
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结构化关键:对于复杂性的“工程型”重构
下图是建大厦时打地基中的结构化,将四梁八柱立起来。

也就是说,要知道自己的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几个点,如何表达,哪些部分需要重点着墨,哪些部分可以略写。
- 如何结构化?
互斥性(要点之间有清晰区别)
包容性(对要点进行足够的提炼+能讲清楚自己要讲的东西)

- 结构化中的三个关系
计划和变化的关系:写作时会随时调整大纲,再根据大纲调整文章。写作大纲完成的时候,就是这篇文章完成之时。即使是建筑图纸也会在工程之中不断调整。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收集的资料往往凑不齐一个完整的故事。想要写好一篇文章,要准备好多个材料。通常的情况是你准备了多个材料、多个部件,最后才能拼起来成为一篇文章。
风格和套路的关系:套路化的东西用多了难以带来新知。套路是你不知道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结构化的东西非常容易套路化。
而风格是你明白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风格代表一种偏好。
3.3 创新思维
要么不说,要么不同
- 洞穴理论——创新之难

创新要突破舒适区,走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与创新相比,批评是相对容易的,批评没有创造的义务。
摆脱现有定见非常难。
推荐书: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 如何产生创新的定见?
“联想”可能会带来新的道路。灵感的启发有时是没有逻辑的,但是很可能让你开辟新的道路。
知识的侧向迁移:不同知识之间的横向对比和启发。这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总结

在写作之中,我们没有人是大师。我们每个人都在痛苦中成长和进步,为人类知识体系聚沙成塔的过程贡献力量。这可能也是写作的难处和写作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