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第一季完结)】任谁都无法理解他人的不幸

本文首发于bigfun,期待第二季和你再相遇。

庄子真的能理解水中游鱼的乐趣吗?
不,他不理解。

生日那天过稿一事有了后续。
在过生日一个星期后,公众号号主对我投给他的这篇文章表示十分满意,我们俩在微信上也是相谈甚欢,因为两个人聊得还算投缘,所以号主大方地请我吃饭,希望能见个面,聊聊写作,聊聊未来。
他说他在深圳,我说巧了,我也在深圳。
一顿饭局的必要条件(相谈甚欢且人在一块)就凑齐了。
用一篇文章换来的盛宴——越南菜系
投稿的那篇文章,名字叫《又见炊烟》,那是一篇描述部分男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的文章,同时也囊括了理解、成见这样的话题。
那篇文章的反响还不错,我因此收到了四千多阅读,和一堆鼓励和支持的留言,那些留言给了我很多的自信,也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大概是出于这种自信,我决定回应这位号主的邀请,和他吃一顿饭。
而且这样就能省下一顿饭的饭钱了,兴许还能再发展发展。
于是我早早乘着地铁来到华强北的购物中心,号主此时还在地铁上,他让我先随便逛逛,顺便挑一家馆子。
我在那里转了二十分钟,那家购物中心的馆子还挺齐全的,常见的日料店,西餐厅,湘菜馆应有尽有;而其他地方不那么常见的,比如越南餐厅,泰餐厅,也算是一应俱全。
虽然深圳大多数时候,并没有那种让人生活在粤语地区的感觉,但在吃这件事上,深圳和整个广东省依然能保持惊人的共鸣。
能吃遍天下美味的地方,就算是流传出“吃福建人”这种谣言,大概也是正常的。
逛了一段时间,从一楼逛到五楼,又回到了一楼,整个购物中心的楼层都逛得差不多了,我和号主终于在一楼见了面。
号主是个很瘦的人,他穿着红衣服,挎着帆布包,说话比较温柔,不过,圈里人都挺好相处的。一见面,我们简单地打了招呼,然后开始边走边聊那篇文章。
聊了有一会儿吧,他问我有没有选好想去的饭店。
这个问题对我这个选择困难晚期患者来说实在是不好抉择。一旦可供的选择过多,其实反而不好做出选择了。划掉之前经常吃的一些菜色,剩下的,没尝试过的风格有东南亚菜系、安徽菜系、或者意大利菜系……
广东离东南亚那么近,我居然没有吃过东南亚的菜,这样似乎说不过去。
“那边的越南菜怎么样?”
“我以前吃过一次,印象还不错。”
“好,那就这家吧。”
走进饭店入座,我先是表明了对这顿饭的感谢,号主也很温和地鼓励我继续给他供稿。
(结果直到现在为止,我依然只写了那么一篇稿子……)
他把菜单递到我面前,正当我面对琳琅满目的菜单不知道如何做选择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双人套餐”这一能把店内绝对大多数推荐菜品都试一下的万能选项。
得救了,我心里默念。

双人套餐的菜品还是很多的,一上来就是两个特别大的硬菜——冬阴功汤和南亚风的黄咖喱;紧接着上来的是越南春卷和一道凉拌时蔬,最后是椰汁西米露作为收场的甜点,西米露用香茅编制好的小容器装着,朴素中又包含着民族风情的精致。
东南亚风情的菜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味道非常复杂,如果不经过指导自己操作的话,极其容易翻车成为黑暗料理。
但要处理得好,各种明显的味道又能达成和谐的统一,直教人欲罢不能,而且还非常下饭。
光就眼前的冬阴功汤吧,汤的颜色特别红,表面飘着零散的彩椒片,用勺子一捞,一只硕大的,滴着汤汁的虾就钻了出来,它的身子还沾着冬阴功汤的灵魂——汤。

面对这卖相极其凄惨的红汤,我真的怀疑,这是从隔壁苍蝇馆子里熬好之后,再装进这精美的器具里的汤。
当然,别人请客的时候这些话都是不能说出来的,这样会显得非常ky,而且,这道汤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言难尽,但是是真的好喝啊!
酸酸辣辣的热汤进入口腔,咽进胃肠之后,那股香气居然没有仅仅停留在舌苔上,反而是乘风而上,冲进了鼻腔当中。虽然这个汤稍微辣了一点,但很能激起食欲,作为餐前的汤,能很好起到开胃的作用。
而且这汤里面还能尝到一些若隐若现的虾的味道,复杂的味道层次,与眼前汤的外观形成了天壤之别,正可谓“人不可貌相”。
然后是外观同样比较一言难尽的黄咖喱,表面上是黄咖喱,然后还有一圈淋好做装饰的椰奶。
具体的样子请看我以直男视角拍摄的照片,这次我就不造比喻句了。

这样的黄咖喱,浇在米饭上,这个米饭就变成了更加香气浓郁的米饭了。可惜米饭的量有点少,一勺浇头配一口米饭,咖喱还没吃完,米饭倒是先没有了。
越南咖喱的做法和日式咖喱似乎有所不同,越南咖喱更强调一种甜滋滋的味道,鸡块似乎也事先腌制过,所以吃起来还是比较入味。
甚至连自己平时最厌恶的小青椒,有了咖喱的浸裹,味道也变得亲民了起来……

吃完饭之后,距离回程还有一段时间,刚好号主想去周围的一个公园进行取材。由于刚才那段饭吃的特别饱啊,所以我以饭后消食的名义,跟着他一块来到了公园散步。
走出位于罗湖区的地铁站,我先看到的是小平爷爷的宣传画像。那场浩浩荡荡的改革,改变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还有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
这个国家的人民,在这个时代,思想变得越加开放。
即便是曾经连法律都无法理解的行为,在现如今,竟也变得如此平常。
经过宣传画,再往前走走,我们来到了散步的目标公园。这里同时也是一处男同据点,夜色下的公园有静谧的景色,有热闹的人群。
譬如公园里练声的老大爷,主动打招呼的天津人,迎面而来众多散步的人们。
我们逆着人群往前走,今晚的空气也很好,不知道从我身边经过的人们,今晚都好好吃饭了吗?
尽管包括身边的号主在内,大家都只是漫漫人生路上匆匆的过客,但在偶然见面的这一瞬间里,身边的世界变得特别真实。
前一段时间由于一直在工作,反而少了一些走进身边人的机会。而当自己深入生活才发现,可以取材的灵感这么多。而这些生活着的人们,我只能臆想他们身上的故事,实际上,他们真正的生活,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可能无法知晓。
能知晓自己内心的人,也许只有自己。

我和号主逛完了公园,告别的同时也期待着下次见面畅聊的时间。在回家的地铁上,我抑制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开心地将投的稿子发到一个都是基友的群里。
我以为我发在了基友群里,所以我想等到的是来自基友们的评价。
不过事与愿违,那晚我等到的不是朋友们的阅读感想,而是来自我妈的问候。
其实在看到内容之前,我的内心还是有点开心,有点激动的。我以为我妈原来还记得我的生日,她还能在生气的时候,稍微平静下自己的心情,和我打个招呼。
只要她还愿意和我说声“生日快乐”,尽管这句问候来得稍微晚了一些,那我的内心,依然会充满喜悦。
所以我怀着一份激动的心情看了我妈发给我的消息,不到一瞬间,这份激动的心情便被冷冰冰的几个大字瞬间抹杀。
“你发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确认后我发现:我不小心把那篇记录男同群体的文章发到了母亲的家族群。
她没有看到关于理解、成见的内容,甚至于:她可能连这篇文章都没有去看。
道歉,质疑,命令,争吵,无奈……
“从今天开始,你就不再是我儿子,我也没有你这个妈”
决绝的语气,连标点符号都吝啬留给我。
我虽然猜到结局,但我还是试探性地,在她发出这句话五分钟之后,回了一个“?”
“?”的左边,是鲜红的“!”
“您还不是他/她的好友……”
……
那天晚上深圳的天空,黑得那样的漫长。

——《好好吃饭(第一季)》完结
感谢各位读者的陪伴,在《好好吃饭(第二季)》上线前的日子里,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by 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