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遭遇首次空袭,尽管损失可控,但背后暴露俄军严重问题!
正当俄乌冲突按照双方谈判初步达成的协议迎来转机之时,乌军又于当地时间4月1日,出动两架米-24武装直升机,以低空突防姿态。对位于俄乌边境的俄别尔哥罗德州首府发动空袭,致使别尔哥罗德市油库遭到严重损失,8个储油罐发生剧烈爆炸,升起滚滚浓烟,造成两名工作人员受伤。
事件发生后,俄方表示称,此举被视为严重挑衅,将阻碍当前俄乌谈判进程及有关协议的达成。乌国防部则宣称,对于此事的发生我们既不确认,也不否认,言下之意便是此次空袭绝非乌军所为。欧洲多国与大洋彼岸的美国则罕见地保持缄默,对此事均不发表任何看法,但背后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回顾此次空袭事件,对于俄方及俄军而言,可谓是奇耻大辱,毕竟这是俄乌开战以来的首次,而将时间往前推,更是自二战结束以来俄罗斯本土遭受的首次空袭。这里有几个细节值得深究,首先是别尔哥罗德州境内的俄军防空力量,为何没能迅速行动?
再者便是空袭行动结束后,俄军防空力量为何未能做出有效反制,以至于在媒体报道中出现了“乌军直升机大摇大摆撤出”的内容?诚然低空超低空突防系各国防空部队的头号大敌,但俄军防空力量可谓是体系完备、层次严密,相较其他大国,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低效、迟缓、甚至于是毫无收获的总体表现,令外界对俄军引以为傲的防空力量可谓是大跌眼镜!
(一)超低空突防到底是啥?
所谓低空超低空突防,即指相较于中高空而言,前者系距离地面或是海平面1000米高度附近、后者指距离地面或是海平面10米~100米高度左右。这种突防方式的显著特征可用出其不意,收效丰硕来形容,因而成为各国空军所青睐的一种战术打击手段,除出动各式低空状态下机动性能优异的战机遂行打击任务外,武装直升机更是当仁不让。
其具体优势有以下几点,一是利用地形地势因素,可大幅度避开敌方雷达系统的侦测搜索,以此提高突防行动成功率。二是可利用极低高度优势,以此突破敌方各层防空体系,提高航空作战单位的生存性,确保打击效果符合预期设定。三则是可快速高效搜索识别敌方各类目标,其中包括对高价值/时敏目标的确定率,以此大幅度降低因敌方各类伪装遮蔽手段对打击行动的影响。总而言之,低空超低空突防可谓是一把近乎无形的利剑,令各国防空力量为之防不胜防。
关于该类战术打击手段的经典战例,当首推上世纪80年代的英阿马岛战争期间,阿方出动多架“超军旗”战机,携带着数枚法制“飞鱼”反舰导弹,在海平面上以超低空突防飞行姿态向英国水面舰艇作战群发起进攻,最终击沉一艘英制“阿菲尔德”号驱逐舰。
此举令“飞鱼”反舰导弹一战成名的同时,也令低空超低空突防成为各国空军此后关注的重点。而在本世纪初的日本海海域附近,彼时美国海军“小鹰”号航母战斗群正在进行演习,俄方出动驻扎在远东地区的空军力量,以低空超低空姿态向美制“小鹰”号航母接近。
直到俄制战机从头顶掠过后,美国海军才有所察觉,但可惜的是为时已晚,此事传出后,令美国海军可谓是颜面尽失。而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局部冲突中,低空超低空突防频频出现,由此显示出了这种战术打击手段蓬勃的生命力。
(二)超低空防空难点颇多,俄罗斯还没有熟练掌握该技术
低空超低空突防状态下的防空作战,对于世界各国防空力量而言,都极具挑战性,而这主要源于对探测系统及防空系统的种种影响,其中,尤以对探测系统的影响最为严重。一是地球曲率及地形地势因素,曲率问题素来是老大难,除派出无人机、预警机等作战单位进行不间断搜索探测外,实难在现阶段找到更为有效的替代手段。
地形地势因素已在上文介绍过,因此不再做赘述。二是多径效应影响,所谓多径效应即指雷达发射信号的发出及回传路径有两条,一是直接路径,即发射信号探测到典型目标后不经过任何介质迅速传导至系统自身;二则是间接路径,这指的是雷达发射信号会被自然介质所影响,如地面、海浪等,进而影响回传信号整体质量。
总体而言,如何在雷达信号收发阶段竭力避免间接路径因素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三便是强杂波因素,如若雷达系统将来袭目标当成杂波过滤掉,接踵而来的便是漫天火雨,而在侦测过程中若受到敌方强波影响,进而使得雷达系统对来袭目标的探测准确率及反应时间大幅度降低,同样将会招致巨大损失。
此外则是对防空系统的影响,现代防空系统在面对低空超低空突防来袭的目标时,本就力有不逮,比如射界及射距问题,加之探测系统对其捕获率极低,由此可想而知防空系统的具体表现,可谓是十分有限。
(三)擅进攻而弱防守,俄军的软肋或将导致严重后果
首先是雷达探测系统表现不佳,在乌军发起空袭行动初期,即飞抵至别尔哥罗德州境内时,俄军在此地区的雷达探测系统竟然毫无反应,这不得不令人震惊,刨除相关领域的防空技术难点外,对此的解释只有两点,一是雷达探测整体技术存在缺陷,还需有待提高,总之与俄方素来宣传其拥有强大优异的作战性能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相关作战单位疏于训练,战备状态令人咋舌,正值敏感时刻,却对来袭目标的一点痕迹都没有发觉,着实令人难以理解。再者便是防空系统不敢恭维,俄式要地防空的常备武器,最有名的无非两种,一是负责中高空、中远程的S-400防空系统;二是负责中低空、中近程的“铠甲-SM”弹炮合一防空系统,这两者的指标诸元及具体实战表现,人们可谓是有目共睹。可在此次空袭事件中,根本未见它们有任何行动,如果说空袭行动前期,可以将原因归咎于雷达探测系统上,但是在空袭行动结束后,乌军撤出阶段,俄军防空系统却仍未采取反制措施,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则是俄军防空系统协同作战出现纰漏,别尔哥罗德州与乌克兰哈尔科夫接壤,此地正处于激烈交战中,防空作战由俄军野战防空部队负责,按照俄“空天一体防御”战略规划来说,此次空袭事件或多或少会被此地的俄军有所察觉,可事实却是,不论是野战防空为好,还是要地防空也罢,都没有任何动作,由此可见所谓的“空天一体防御”只是口号震天响而已
最后一点便是会对俄军的各式明星防空装备的后续出口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点已经毋庸置疑,可以预见的是,无论俄方再怎么舌灿莲花的宣传,各路买家都会在心中掂量一番,然后再考虑引进采购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