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生命与认知
人对意义的追寻注定失败
人对意义的渴求,是对自身的遗忘。
意义对于我们而言,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我们人生旅途未来的站点,是我们终将要到达的目的地。
我们通过规定一个意义,然后把它像标枪一样抛掷到未来,使其能够产生牵引我们的力量。对很多感到人生无意义的人来说,会丧失生活的动力,困惑、迷茫、虚无和力不从心,这种境况恰恰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这一来自未来的牵引力。
也就是在此时,现实的生活向我们道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即便没有意义,生活依然可以维持,至少【活着】这个状态可以维持。
也就是说,意义之于生活是一个虚妄。
在意义的维度讲,人就相当于一个机械人偶,而意义就是发条,我们已经习惯了作为机械人偶的生活。
我们作为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还懵懂无知时,我们是在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各种既有观念中生活的,一切都那么按部就班,一切都是被设定好了的,而这些都是一个个目标,一个个意义,也是指导我们前进的发条。当我们恍然间意识到这些都没有意义时,我们早已习惯,思维早就被框死,仍然急于寻找下一个意义。
但是,细细回想,如果这是【我】的人生,好似我从未参与其中。在如此巨量的被指导,被安排,被规定中,我们遗忘了自身。
有时候,我们会听很多中年人以过来人的口吻说:“年轻人是会这样的啦,以后慢慢会好的。”其实他们的慢慢好起来,不过是被抛掷到下一个“设定”之中,依然按部就班的走下去,直到按部就班的死去。
意义问题的关键,即在于我们对外在事物的倾注,什么财富、名利、权力甚至是情感等,遗忘了自身,而迷失于其中。正是对自身的遗忘而造成的迷失,带来了迷茫,虚无等痛苦的感受。
迷失于意义的囚笼,必须向自身回归
这个向自身回归的过程,可能需要漫长的思考,毕竟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被整个社会塑造起了这一坚实的囚笼,必然要经过更为辛苦的过程去拆解它。
这个过程中,会逐渐提升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需要迎接很多来自思想的困难,而你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自己的退缩。很多人惧怕意义的丧失,你跟他说这些他甚至会愤怒。而另外的一些人可能对一些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价值观念等非常的虔诚,而害怕失去某些美好。我可以告诉你不必害怕,如果本来美好,那它必然更加绚烂。
整个向自身回归的过程,可以用老子的【损】来概括,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可以理解为剥离,以达到婴儿的状态。所谓婴儿的状态,即是不被社会观念所桎梏,而自然生发的状态。
向自身回归,即是向当下的回归
剥离掉未来的一切虚妄,也剥离掉过去的一切标签。我既不活在过去,也不活在未来,只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绝不是粗浅的体验,或者放纵的,浮光掠影般的经验事物。活在当下是对当下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对体验的明察,明在诚,察在自觉。二者缺失则体验必沦为感官刺激的堆砌。如果说对意义的追求是对自身价值的虚妄肯定,那么盲目的体验,则是对自身的彻底放逐。
因此,活在当下,不是放纵享乐,也不是简单的安于现状。这是一场无声的对谈,事物总是在其对立面中确立自己,在与人和物的交互中,察觉自身生命的张力、勃然、喜悦乃至与物的交融。了解生命开展其自身的力量,了解到生命生发中的澎湃动力。此时,才能将虚妄的意义彻底拔除,再也不需要它所提供的可怜的,肮脏的,充满痛苦和代价的牵引力。
任何生命都拥有在其环境中发展他自己的力量,这份力量是巨大的,充满活力的。
从生物的角度讲,生命必须从自身之外的地方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这就使得它在生命伊始便具有向外探求的能力。这一能力赋予生命以生活之动能。
总的来说,生命总是要发展它自己的。人之所以在丧失意义时感到痛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一发展被压抑了。
************************************************************************************
在以前写的多个版本中,我非常强调一个词——自觉。这里所说的自觉,不是我们平常说话时的“你要自觉”,“你就不能自觉一点儿”的自觉,而是【自觉】这个词的本意,即自我察觉。因为只有进入这个状态,你才能对生命有所感受。这就像那种关于植物发芽生长的延时摄影,它把每一个当下凝炼起来,让植物的生长变得直观,我们就感受到植物的旺盛生命力。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过一种有目的的生活,我们总是期待着一个“结果”(双关了(●ˇ∀ˇ●)),而很少注意到成长,而成长是在当下发生的,它源自我们的活动,你的看,你的听,你的触觉,你的所思所想。而自觉(察觉)能够让你注意到这些被忽略的细微的生命律动,然后将它凝炼起来,形成你对自己生命的直观感受。此时,便会有生命的喜悦从中涌现出来。
小贴士:没有看过类似延时摄影的朋友,去找来看一下,直观的感受一下,然后再思考。不要以为东西读到了就是自己的,知与行不是同一的,知道了不等于做到了,这也是儒家讲的修身,老子讲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一步步成长出来的。
************************************************************************************
认知重建在废墟之上
前面说过了,人有向外探求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感官对外部信息的获取。我们的一切感官,都是在帮助我们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机制(比如时间、空间、因果等),将这些信息罗织成一个解释性的网络。具体到个人,此人——那个正在读此段文字的你,你会用“我”自称——我认识到的一切都在这个解释性的网络之中。因此,毋宁说这个网络就是世界,不过它仅仅是「我的世界」。
信息在任何一次传递中都会被改变,因此从感知到加工到理解到再结构(罗织的过程),信息已经发生很多变化。所以,「我的世界」不等同于真实世界,它是真实世界的缺省甚至是扭曲。
保持开放,相信无限,一个不被定义的人
人对世界的认知类似于快照,如果你不去更新它,它就不会变化。但世界是运动的,是流变的。因此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可能一劳永逸,认识也必须是运动的,持续的。
认识的运动和持续,必然要求向外探求的能力不被阻碍,所以人必须得持开放性和无限性的姿态。
开放性和无限性是一回事,只不过在方向上不同而已,开放性意指【让进来】,而无限性意指【走出去】。因为认知是运动的,我们允许外在一切信息进来,然后形成新的认知,以指导我们以具体的行动走出去,然后获得新的信息。如此运动。
因此,人不应在这个运动的任何一个环节设置障碍。
举几个例子:
①、《孙权劝学》中的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是吕蒙对鲁肃说的,从文中不难看出,鲁肃对吕蒙的认识还停留在那个【不愿读书的吕蒙】。
吕蒙一开始不愿读书,是自我设限,损害了无限性。鲁肃没有认识到具体的人的可变性,维持着某种固有印象,损害了开放性。
②、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
晋惠帝是错的吗?当然不能如此简单的评判,生活成长于丰衣足食的帝王家,脑海中压根就没有关于贫苦生活的认知,这是环境设限,损害了开放性。
③、自卑
自卑的诱因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自卑总是在对比中产生的,而所谓的比较是基于判断的,而一切判断必有标准。美丑的标准,善恶的标准,对错的标准等。一个人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必然在其向外探求的过程中被强塞这些观念,并被动接受,然后就被这些观念所限制。接受了这些观念,你就要被其所评判,继而便会在比较中胜出或失败。这种评判会在某一时期内起主导作用,比如上学时成绩就占主导,成绩不好就会被连带认为整个人都好。而在成年后,对赚钱的能力评判就会占主导,如果赚不到钱整个人就会被如千古罪人般对待。
但是这样的评判充满了罪恶,它无视人的能动、可变、成长、多元,以绝对的暴力扼杀人的生命。而且从晋惠帝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便是所谓的上位者,胜者,也依然要臣服于这一规则,并被这一规则所限制。
作为人,当我们的生命被遏制,出于生命力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必定要挑战这一规则,跳出它的主宰逻辑,否则就会痛苦。
不论怎么说,这一块不管是开放性也好,无限性也罢,都是期望人能够将自己的认知活起来,而不只是守着一潭死水还觉得掌握了至高至善的真理。真理不存在,古人尚且知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古时候的人还认识到“生生不息”。真理是一种绝对的权威性,是认知的终点,是凝固的,板结的,僵死的,真理是一种幻想,是对知识性权威的绝对崇拜,真理背后即是死亡。
打开认知的渠道,尝试以前所羞于尝试或害怕尝试的,重塑自己的认知。比如以前怕水的去尝试游泳(不要野泳),以前怕虫的去接触一些无害的小虫,有洁癖的去努力克服,就像大象享受泥巴浴(不是说让你去泥巴里打滚),如果你对某物或某种思想有所批评,那么你首先要了解他,这里的了解绝不是随便巴拉一下你脑子里不知道从哪得来的支离破碎的垃圾。
比如,你觉得《周易》是一本迷信的书。这一陈述就是一个判断,你的判断依据从哪来?《周易》是什么?你了解吗?迷信的具体意思是什么?你思考过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出自《周易》,相信从课本上,从学校的楼顶上,你不止一次的看到过其中的词句,为什么要把迷信的东西搬上课本和学校呢?况且关于反对迷信的事最先也是在学校教导中习得的。为什么要把矛盾的东西放到一起呢?
通过这一矛盾,你会重塑对至少俩个概念的认知——《周易》和迷信。最起码《周易》不再是死板一块,它有占卜的部分,也有思想的部分,进而你可能会重塑对占卜的认识,对周易思想的认识也会进入下一个认知过程。对迷信的认知,可能会渐渐的认识到,迷信不是针对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认知过程,即人们对某事物的相信过于盲目,丧失了判断。如此你可能意识到,很多人对权威的崇拜,对圣人的崇拜,对金钱的崇拜,对神的崇拜,甚至对科学的崇拜,都有着相同的形式,都可以称为迷信。此时,你的认知就不一样了,你再下判断,绝不是“科学是迷信”,而是“有人对科学迷信”。也就是,说“某事物是迷信”是错的,迷信是人的一种行为。在此过程中,你还会重塑对科学的认识,对权威的认识等等。如此,渐渐的你就会形成自己的认知判断,价值判断。
如果在以上这些过程中,你感到恐惧、抵触,那必然是你的认知中有东西在控制你,找到它,解构它,超越它。但是这个过程不要鲁莽,要有点脑子,不要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结构,我与他,不得不的选择
从上面不难看出,对认知的重塑,是会像网络一样展开的。
如此你有一天必然会发现一个如齿轮般啮合的环环相扣的社会结构。
会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看到齐物论的影子。
会走向大同。
(这块以后再说吧,审核也很困难,但这一块非常重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