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八旗军排名的高低

2022-06-19 12:03 作者:爱磕瓜子的大松鼠  | 我要投稿

说到八旗排名,没有研究这段历史的,大概率会说是正黄旗最大,但如果真要去追究,需要考察八旗的变迁,八旗的历史,因为八旗的结构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清朝前期,八旗存在着频繁的换旗现象。最后成型的八旗和之前可是大不一样。


下面,我们根据时间线,把八旗的变迁简单梳理一遍,我们也就知道,哪个旗等级最低了。


最初是两个旗,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兄弟俩,各自统领黄旗、蓝旗(黑旗),很明显黄旗的地位高于蓝旗(黑旗)。


即:  黄旗>蓝旗(黑旗)


之后,迎来了一次很大的兼并。曾经强盛一时的哈达部被努尔哈赤征服。努尔哈赤特意新增了一个白旗,将一部分哈达部部众编入。新增的这个白旗,则由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统领。还有一部分哈达部部众,被编入蓝旗。蓝旗的旗主是舒尔哈齐,但这部分被新编入蓝旗的部众,则由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统领。所以,看似是蓝旗得到了扩充,实则舒尔哈齐自己并没有得到多大实惠,由原来的二分之一,变成了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父子三人,一共掌握了两个半旗。舒尔哈齐只有半个旗。


此时,是最初的三旗,即:


黄旗(努尔哈赤)、白旗(褚英)、蓝旗(舒尔哈齐、代善)


排名:  黄旗>蓝旗>白旗


几年后,舒尔哈齐闹独立,被努尔哈赤幽禁。舒尔哈齐所属的蓝旗,也被其次子阿敏继承。而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则从蓝旗中脱离出来,建立红旗。这个时候红旗的地位可比努尔哈赤自己侄子阿敏带领的蓝旗地位高。


再后来,褚英也因罪被幽禁。他的白旗划给了皇太极、杜度(褚英长子)。


如此,便是四个旗,即:


黄旗(努尔哈赤)、红旗(代善)、白旗(皇太极、杜度)、蓝旗(阿敏)


排名:  黄旗>红旗>蓝旗>白旗


八旗正式出现


褚英被幽禁的第二年,努尔哈赤将原有的四旗扩充,也就形成了最初的八旗。


红旗分为正红、镶红两旗,仍由代善统领。此时,代善的儿子们也成长起来了,所以其子岳托、硕托成为镶红旗旗主。此后,代善及其后代长期与两红旗绑定,稳得一批。


而按照稳定程度来说,仅次于代善家族的是舒尔哈齐家族。舒尔哈齐获罪后,由其子阿敏接任蓝旗旗主。阿敏又被皇太极搞倒后,将蓝旗交给舒尔哈齐另一个儿子济尔哈朗。蓝旗也在八旗整体扩充后,改为镶蓝旗。大家仔细看,其他旗都是一个旗扩充一正一镶,但只有镶蓝旗是完全由之前的蓝旗全部改成的。此后,舒尔哈齐——济尔哈朗家族与镶蓝旗长期绑定。


两黄旗,则是由原黄旗扩充而来,仍由努尔哈赤统领。这个没什么可说的,毕竟黄旗是精锐中的精锐,老牌士兵了,努尔哈赤当然得自己留着。


两白旗,由原白旗扩充而来。原白旗旗主皇太极继续统领正白旗。原白旗小旗主杜度成为镶白旗旗主。同时,阿巴泰(努尔哈赤第七子)被安插进镶白旗,成为镶白旗小旗主。


以上是八旗中的七个旗,剩下的正蓝旗出现的有些突兀,因为正蓝旗是由褚英的白旗分出的。这个新冒出来的正蓝旗的旗主,则由努尔哈赤的两个嫡子莽古尔泰、德格类担任。这兄弟俩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个正妃富察衮代。子凭母贵,才有资格成为旗主。


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地位却不一样,主要看其母亲是否为正妃。努尔哈赤先后四任正妃及其所生子,分别是:


佟佳哈哈纳扎青,生褚英(长子)、代善(次子);


富察衮代,生莽古尔泰(五子)、德格类(十子);


叶赫那拉孟古,生皇太极(八子);


乌拉那拉阿巴亥,生阿济格(十二子)、多尔衮(十四子)、多铎(十五子)


努尔哈赤的这八个儿子,都属于嫡子,后来的八旗旗主也主要从这些人中挑选,后来的多尔衮三兄弟在努尔哈赤晚年,也成为两黄旗小旗主。但由于生的晚,所以没赶上这次扩充。所以,最初的八旗及其首任旗主,就是这样:


两黄旗(太祖);


两红旗(代善及其子孙);


正白旗(皇太极);


镶白旗(杜度、阿巴泰);


正蓝旗(莽古尔泰、德格类);


镶蓝旗(阿敏);


排名:  两黄>两红>镶蓝>正蓝>两白


有人肯定会质疑这啥两白旗是最低的,其实这不需要质疑,因为每次八旗军出动的时候,左右翼都是黄旗打头,白旗垫底,两白旗总是在其他旗后面跟随。而且,两黄旗旗主努尔哈赤,两红旗旗主是大贝勒代善,镶蓝旗旗主是二贝勒阿敏,正蓝旗旗主是三贝勒莽古尔泰,正白旗旗主是四贝勒皇太极,镶白旗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这也印证了长幼尊卑这个排序。还有一点就是,努尔哈赤时期,正黄旗是头旗没有任何疑议的,按照后面左翼第一为头旗的情况,毫无疑问当时正黄旗就是头旗。


其实从上面也可以看出:除了阿敏是作为最初的股东之一舒尔哈齐的儿子,享有一个镶蓝旗之外,其他新任的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后代。主要是努尔哈赤的嫡子,但这里有两个异类——阿巴泰、杜度,一个是庶子,一个是父亲(褚英)被废的嫡长孙。


阿巴泰的母亲不是正妃,却也混了个小旗主。这也是由于他生得早(努尔哈赤第七子,比皇太极还年长),且早期的人手又不够,阿巴泰确实也有能力,就自然被顶上去了。阿巴泰之后的非正妃之子,则再没有机会获得这个待遇。


杜度是努尔哈赤嫡长孙,显然是继承了其父褚英。在努尔哈赤的其他嫡子中。代善统领两个旗。莽古尔、德格类兄弟由于生的晚,则两个兄弟共掌一旗。而皇太极则是因为不仅是嫡子,而且还正当红(后面的多尔衮兄弟还没出生,前面的莽古尔泰兄弟之母又被废掉),所以独掌一个正白旗。八个嫡子中五个已经做(过)旗主,剩下的三个是亲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努尔哈赤晚年,以嫡长子继位,嫡幼子继产的原则,让三个嫡幼子阿济格(18岁)、多尔衮(11岁)、多铎(9岁)成为两黄旗的旗主——正黄旗(阿济格、多尔衮);镶黄旗(努尔哈赤、多铎)。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晚年,其名下只有镶黄旗的半个旗。而且,他也交代:等自己死后,剩下的半个旗也交给多铎。多铎作为嫡幼子,地位尊贵,在当时远超多尔衮。多尔衮的地位则是皇太极即位后,为了分化其他贝勒被刻意拉高的。可皇太极也没料到,这却成了给自己埋的雷。


因为镶黄旗是努尔哈赤最后掌握的旗,列阵之时,镶黄旗列于左翼第一,正黄旗列于右翼第一,其余六旗依次排开。由此,镶黄旗成为头旗。


努尔哈赤生前,还曾计划把杜度(镶白旗旗主)调到镶红旗,让多尔衮做镶白旗旗主。由于努尔哈赤突然去世,只完成了一半——杜度被调到了镶红旗,多尔衮却没来得及进入镶白旗。镶白旗便落在了新即位的皇太极手中。


皇太极与多尔衮之间的恩怨(即黄旗与白旗之争)


皇太极做了大汗,自然要巩固权力。所以,在其即位前后,就安排长子豪格成为镶白旗旗主。而原镶红旗旗主杜度,在被调到镶红旗后,继续遭到皇太极的排挤。去世前两年,太祖长子长孙杜度被皇太极削爵。至此,褚英家族彻底出局。


皇太极、豪格父子,分掌正白旗、镶白旗。


随后,又以黄色是国主之色为由,将两白旗(皇太极父子)与两黄旗(多尔衮兄弟)交换颜色——只是旗色调换,人员不动。也就是,皇太极时期的两黄旗,实则是最初的两白旗。而最初的两黄旗,则被换成了两白旗。但镶黄旗是头旗的定制未变。


正蓝旗


旗主莽古尔泰、德格类兄弟先后去世,又被揭发有谋反的打算。所以,莽古尔泰之子的旗主之位被剥夺,正蓝旗也被拆分。一部分划入镶黄旗(豪格、阿巴泰),一部分皇太极自己统领。之后,皇太极将自己的正黄旗和正蓝旗混编,改组为新的正黄旗、正蓝旗。又将新的正蓝旗改名为镶黄旗。这样,皇太极由原来的一个旗(正黄),变成了两个旗(两黄旗)。而原来由豪格统领的镶黄旗,则再次变换旗色为正蓝旗。但此时豪格统领的正蓝旗地位可比镶蓝旗高。自从阿敏倒台后,镶蓝旗新旗主是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


说句题外话,阿巴泰也是稳得一批,他所在的旗,旗色从镶白变成镶黄,再变成正蓝,旗主由杜度换成了豪格,而他始终是小旗主。


至此,调整后的八旗旗主如下:


两黄旗(皇太极)


正蓝旗(豪格、阿巴泰)


镶蓝旗(济尔哈朗)


两红旗(代善家族)


两白旗(多尔衮三兄弟)


排名:  两黄>两红>两白>两蓝


多尔衮第一次调换,是对自己的亲弟弟多铎下手。原本,多尔衮与阿济格共同统领正白旗(最初的正黄旗),多铎独自统领整个镶白旗(最初的镶黄旗)。


多尔衮趁着多铎犯了一个小错,将其一半的旗份夺去,收为自己所有。这样,多尔衮就掌握了一半的正白旗和一半的镶白旗。随后,又将多铎一半的镶白旗与自己的一半的正白旗调换旗色,就组成了一个新的正白旗。由自己统领。


至此,多铎由最先独领一镶白旗,变成与阿济格共领镶白旗。阿济格原地不动,只不过由最初统领半个正白旗变成现在统领半个镶白旗。多尔衮则由半个正白旗,变成独领一个正白旗。


几年后,豪格、多铎相继去世。两人属下的正蓝旗、镶白旗佐领都被收归多尔衮手中。多尔衮先将正蓝旗与镶白旗对调。原属豪格的正蓝旗再次变色为镶白旗,与正白旗一起,由多尔衮独自统领。


还记得阿巴泰吗?此时已死,其子博洛、岳乐继承了他的小旗主之位,这群儿子继承了父亲阿巴泰稳如一匹的特点,被多尔衮分到换色后的正蓝旗。这样,正蓝旗有了四个旗主:阿济格、多尼(多铎之子)、博洛、岳乐。豪格是多尔衮害死的,豪格的正蓝旗(此时是镶白旗)又被多尔衮统领。等于是多尔衮抢了豪格的旗。


最终定型以及后来抬旗


多尔衮死后,其统领的正白旗被顺治帝收回,与两黄旗构成,天子自将的上三旗。多尔衮的镶白旗(原属豪格的正蓝旗),则被顺治帝还给了豪格之子富绶。而在多尔衮、顺治时期,两红旗(代善家族)、镶蓝旗(舒尔哈齐家族)也一直没有变动。代善家族的两红旗地位一直是八旗中等,而舒尔哈齐家族地位却是在后来变成了地位最低。最不稳定的则是正蓝旗。阿济格获罪被夺爵,其所属佐领被拆分到正白、镶白、正蓝。可最初的最初,阿济格所属的正蓝旗,正是努尔哈赤时期的镶黄旗。到此时,已经属于下五旗了。


顺治时期的排名:


上三旗


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


下五旗


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康熙时期开始,皇子们被分到下五旗做小旗主,进一步分化宗室王公的旗权。以至于,反倒是下五旗出来的皇族血统更近。

理论上,旗人不论在哪个旗,地位都是一样的。

但除了旗人,还有大量旗奴。之所以分成上三旗和下五旗,也正是因为上三旗的旗奴,是皇家旗奴,地位不比旗人差。而下五旗的旗奴则分属于各家旗主,则没那么好的待遇了。比如,旗主家有什么婚丧嫁娶,旗奴都要去尽义务,还不管是否做多大的官。因为旗奴的身份是依附在旗主家的。类似于,旗奴没有单独的户口本。有些后妃出身下五旗旗奴家庭,如果其家族再给下五旗旗主使唤,就有失皇帝的身份。所以,就有了抬旗一说。就是把旗奴的旗籍从下五旗更换到上三旗。

八旗军排名的高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