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阿尔弗雷德·霍顿《Fixed bayonets》(第2期,架势)

阿尔弗雷德·霍顿(Alfred Hutton)(1839-1910),是维多利亚时代国王骑兵卫队(the King’s Dragoon Guards)的军官,著名的作家,古文物研究学者,以及著名剑客。他创始了英国第一次对历史武术(Historical fencing)的复兴。
继1889年霍顿先生发表的著作《Cold Steel》(中译名《冷钢》)之后,1890年,他又围绕着1888年新装配英军的李-梅特福弹匣步枪MK1,发布了刺刀著作《Fixed bayonets》,中译名为《刺刀已就绪》/《就绪的刺刀》。此书在英国掀起了一场兵器技击的思想革命,颠覆了当时英国兵器技击圈中认为的军刀胜过刺刀的想法,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英国乃至欧洲的兵器发展进程。
感谢@康_坦,对书名“Fixed Bayonets”提出了一个既符合原意,又气势十足的书名译名:《刺刀已就绪》。我之后都会使用这种译名称呼本书。
一、架势(The Guard)
在这里,我还是要继续像在《冷钢》里那样强调一次:读者们千万不要把“架势”和“格挡”这两个术语搞混了。后者是一个特定的防御动作,而前者“架势”则单纯指的是兼顾了进行防御和准备发起进攻的姿势。
你的脚应该摆成类似军刀技术里要求的那样,只不过这次是你的左腿在前。两腿应该分开,平均来说迈开大约24英寸(约60cm),但具体迈出多少还是要根据使用者的身高来调整。双膝应该弯曲,但不要过分弯曲,这样才能保证能够像任何方向自如地移动。上半身应该直立,但不要太僵硬,身体的重量应平均地分布在两腿上,不应该有明显的分配不均匀。
左手应该拿在步枪的瞄准尺/瞄准孔(backsight)之前,而瞄准尺本身坐落在枪的重心附近,直接拿在重心处手感会有些奇怪。右手当然应该抓住枪托的窄处/腰部(the small),然后让刺刀的尖部指向对手的面部。
教官和学员一定不要忘记:手臂保持弹性不要僵硬。这是使用刺刀技术非常关键的前提,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出现任何情况的肌肉僵硬。你的手,一定要轻柔地放松地抓握武器,抓握太紧张也会导致手腕和手臂的僵硬。
左手抓握步枪时,使得刺刀的正刃所在的线与左手的第二指节对齐,就像在军刀技术中手部那样,同样也摆出类似中心接战式(medium guard)的样子,意味着既不预先占据外侧的进攻线,也不预先占据内侧的进攻线,但准备好向任意方向格挡。当刺刀以占据内侧的方式接战,被称作“中心四号位接战式”(Quarte medium);当刺刀以占据外侧的方式接战,被称作“中心六号位接战式”(Sixte medium)。
我不认同英军现行教程里,告诉士兵用类似“四号位接战式”(Quarte guard)的方式去获得“结构优势”(oppsition)。因为在那样的姿势中,将在身体外侧的前臂部分暴露出非常大的空档,这样容易被“脱离/换边”(disengagement)的技术绕过,从而被打中。而使用刺刀的时候,是不可能像使用小剑那样,跟着对手的脱离动作进行一次“圈防”(circular parry)的。【注1】因此对于刺刀来说,可靠的格挡只有最简单朴实的那种,而从“中心接战式”施展这种从哪儿来往哪儿挡的格挡非常容易。刺刀仅此一种架势,故习惯以“架势”代称“中心接战式”。

——【注1】:圈防的做法现在能在体育竞技击剑运动中找到。当对手使用脱离的技巧从你的剑上离开的时候,你立刻跟随着对手的脱离动作转动手腕,使得剑画了一个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这个技巧非常的精细,越为轻巧的武器执行起来越方便。它在军刀的对战当中都不是那么多见,更何况在重达四五公斤的刺刀对战当中了。
二、休息状态的架势(The Resting Guard)
将双手往后收回一点,让步枪稍微放低一些,直到右手能够在右大腿上部的支撑下获得休息,同时右手背和腕部可以得到左大腿的支撑;做成这样之后刺刀的尖将指向比较低的地方,而且稍稍偏向你的左侧。但一定要记得,正如《冷钢》中的“休息状态下的中心接战式”(The resting medium)一样,这个架势仅在距离之外,对手无法触及的位置使用,目的是让肌肉得到放松,为接下来进入距离之后的战斗做准备。
三、转动(The Volte)
请不要与小剑当中同名的技术混淆了。在小剑当中,这个术语是指:将身体往侧向闪躲,离开中线,从而避开对手直线的刺击。在刺刀术中,正如现行英军的教程里说的那样,“转动”是用来改变面朝方向,以应对敌人使出“横越/侧移”(Traverse)步伐的,或是迎接来自侧面突然而来的袭击时用的。你应该像下方的描述那样使用本技术:
1. 转动向右侧:将前脚的脚尖转向右侧,然后以前腿为支点,后腿从右往 左转动四分之一圆,使得身体重新回到“中心接战式”。
2. 转动向左侧:将前脚的脚尖转向左侧,然后以前腿为支点,后腿从左往 右转动四分之一圆,使得身体重新回到“中心接战式”。
这个动作可以立即转动面朝方向至左侧或者右侧,并且无需重新安置身体的位置,尽可能地保持处于架势之中。
四、转换左/右架势(Change Guard)
我认为这个叫法比起之前在1889年的书中“换手”(Change arms)叫法更加合适。因为它是一个比更好版本的“换手”动作。在《冷钢》中,我在“大棍”(the Great Stick)的章节里介绍了它如何实现双手武器从四号位(Quarte)转变到三号位(Tierce)的。这个变换动作可以在移动时也能完成,无论是正在前进或是正在后退。
1.从右侧到左侧转变架势(撤步版):转动右脚的脚尖,将它当作支点,随 后让左腿向后撤,直到与右腿相距大约24英寸(约60cm);这时,右脚脚 尖应该朝前,左脚脚尖朝左。在脚步变换的同时,伸直双臂,且步枪保持水 平,尽可能让肩托(Heel plate)不要被身体阻挡,在不换手的情况下把步枪 从身体右侧挪到左侧。在挪动完成之后,右手应该自然处于在左臂的下方。 此时,再从左臂下方的空间让右臂往前抓住步枪的枪中(Centre),再将左 臂向后收,抓住枪托的窄部(the small)。之前我们已经讲过“架势”,而 目前这个姿势则是它的左手版本,称为“左架势”。
2.从左侧到右侧转变架势(撤步版):转动左脚的脚尖,将它当作支点,随 后让右腿向后撤,直到与左腿相距大约24英寸(约60cm);这时,左脚脚 尖应该朝前,右脚脚尖朝右。在脚步变换的同时,向之前那样伸直双臂,且 步枪保持水平,尽可能让肩托(Heel plate)不要被身体阻挡,在不换手的情 况下把步枪从身体左侧挪到右侧。在挪动完成之后,左手应该自然处于在右 臂的下方。此时,再从右臂下方的空间让左臂往前抓住步枪的枪中前方一点 的位置(Centre),再将右臂向后收,抓住枪托的窄部(the small)。回到 了最初的“架势”中。
3.从右侧到左侧转变架势(上步版):转动左脚的脚尖,上右脚。其余如之 前那样做。
4从左侧到右侧转变架势(上步版):转动右脚的脚尖,上左脚。其余如之 前那样做。
英军编写教材的那群人就应该把安吉洛关于刺刀的那套东西给废除掉。安吉洛是用转动两脚脚跟朝向后方,同时换手而不挪动脚步的方式完成的。这样使得换完之后的架势是朝着后方的!而我所介绍的这个动作,可能不那么方便设置训练课程,但一定是在刺刀战中能发挥极大用处的。
另外关于上步(Advance)、撤步(Retire)、横越/侧步(Traverse)、抓取时机的脚步(Time),交替步(Pass)等脚步动作,都在我前一本书《冷钢》中有详细的完善的介绍,因此在本书中再细讲就比较浪费篇幅了。
我将在下一次更新里翻译霍顿在书中写的“刺”的部分。
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