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之元气
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认为肾气为元气之本,东垣发展《内经》《难经》这一“重视肾气”的理论,提出疾病的形成是由于气的不足,而气的不足正是由于脾胃的虚弱,提出了脾胃为元气之本,强调了脾胃为后天之本,且后天脾胃之气对先天真元之气有滋养的作用。因此,治疗疾病,必须注重脾胃,这是东垣脾胃学说的基本观点。即“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笔者秉承了李氏这种思想,在临床诊疗疾病当中,认为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发病,都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所致,而正气之所以不足,是由于后天脾胃受损不能腐熟、传输精气所致。强调内因在病变中的重要作用,即《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什么病,倘若患者脾胃虚弱,不能将水谷精微输向周身,不仅食物不能吸收,药物更不能吸收。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在治疗疾病当中,应以此为重中之重,注重调理脾胃之气,即《脾胃论》中“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备,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未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不但如此,笔者还发散李氏的思想,认为此类患者得病非一时所致,多是由长期患病却未予以重视导致。《临证指南医案》所谓“初病在气,久必入血”,说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还有阴血的耗伤,而且阴虚生热,或由其他致病因素,如痰湿、气滞血瘀等生热,还会加重阴液的耗散,故脾胃不仅为元气之本,更为气血生化之源,在治疗上滋养脾胃之阴当与补益脾胃之气同等重要,为益气养阴之法用于脾胃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