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清华大学431金融学综合考研真题/参考书/复试线/报录比/招生人数
一、清华大学金融硕士考研报录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复试线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3)数学三
(431)金融学综合
清华大学金融硕士考研招生人数:40-60人。这几年清华大学金融硕士报录比也越来越高了,一般为1:20左右,复试线400分左右,最高的时候能达到415分以上,根据育明考研统计,这几年复试线呈现上升趋势。可以说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硕士是全国范围内竞争最激烈的院校,没有之一。很多考生甚至复习三四年才能考上。所以建议大家在备考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二、清华大学金融硕士考研参考书解析
《货币银行学》,易纲,吴有昌,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国际金融新编》,姜波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投资学》,滋维·博迪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
《公司理财》,罗斯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
《金融硕士大纲解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金融硕士习题集》,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辅助资料
《金融学:考研笔记·习题详解及历年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司理财:考研笔记·习题详解·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对于第一次备考的学生而言,尤其是跨专业备考金融硕士的学生而言,一定要先看《金融硕士大纲解析》,了解教育部和学校关于金融硕士命题范围的界定,然后再看其他的专业类教材,最后可以根据《金融硕士习题集》进行系统性的全真模拟练习。最后两个月一定要进行至少5-6次全真模拟考试,掌握答题技巧、考场心态、考场时间进度等。
此外,根据育明考研对历年真题的分析发现,热点的考察越来越多,因此,《金融研究》这本期刊一定要关注。
三、清华大学金融硕士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热点预测
根据十多年来对成功考上的学生分析,育明考研建议大家:第一,备考金融硕士的院校选择,要根据自己的数学优劣来选择是否选择考数三的院校,争取一次成功,调剂的难度越来越大了,而且根本不可能调剂到一本院校;第二,平时一定要多练习,多做题,比如辅助图书中的《金融硕士习题集》等,特别是考前两个月,一定要多做模拟,起码要做6套以上的全真模拟,而且不要只关注报考院校的真题,很多时候其他院校考过的真题可能就是所报考院校将来要考的角度;第三,多关注简答题、论述题的回答,很多学生由于是理工科背景,缺乏论述题等主观题的答题技巧,特别是涉及热点的问题。
此外,这几年清华大学金融硕士真题越来越关注热点问题,比如:人民币国际化、货币政策、金融系统性风险防控、大数据在税务征缴中的应用、人工智能与财务管理、美元大放水及加息、北京设立证券交易所、中国石油期货交易所设立、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减税降费与财政政策、外汇管控与人民币升值、房地产管控与金融风险防控、外汇储备与美债、三次分配与金融税收政策、资本管控与共同富裕等等,所以,育明考研建议大家一定要多关注时政热点,尤其是《金融研究》、《会计研究》等国内顶级期刊论文,这对于提高大家的理论应用及分析能力,提高回答论述题的水平具有巨大裨益。
考研笔记: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始于20个世纪60年代后期,80年代己形成全球趋势和浪潮。金融创新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控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 避免风险的创新
20个世纪60年代开始,在通货膨胀率急剧攀升的背景下,导致了利率风险的增加。银行为了避免或降低利率风险,纷纷进行了诸如: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和期货交易。开发债务工具的期权市场等。
避免风险与资产业务证券化:作为银行主要资产的贷款业务,使银行时刻面对种种金融风险,其中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的强大压力。贷款证券化是银行避免贷款风险,解决流动性难题的重要途径。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关键结合点。其意义远远超出银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范围。
(二) 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
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泛应用作为依托的。
技术进步引起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创新,进而引起金融服务的创新;为技术要求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技术保障条件;使金融交易快速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全球的交易主体联结在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市场之中。
(三) 规避行政管制的创新
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规避金融行政管理法规,特别是不合理的、过时的法规,金融企业利用法规的漏洞,推出了种种新的业务形式。如自动转账制度、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等。
金融创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金融事业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必然导致突破原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操作方式、金融市场组织形式、融资技巧以及过时金融法规的樊篱而创新。
由于经济发展变化所提出的需要既强劲又持久,所以金融创新浪潮也持续不断地推进。反转过来,金融创新已对并将继续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