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4_Skane


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东亚,本种在早春都非常常见。相比于近似种,它的花梗较长,花较大。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国内的个体好像比欧洲原产地的个体漂亮。

花极小的婆婆纳,萼外被毛,有点像牻牛儿苗科,但牻牛儿苗和老鹳草都不会只长四个花瓣。
虽然它的叶子在基部有分裂,但能把它和常春藤联想到一块,命名人确实很有创造力。
国内应该不产。

当地常见的唇形科植物,早春开花,体型比我见过的其他野芝麻小得多。
重申一次,野芝麻和芝麻没啥关系。
国内不产,但颇有一些近似种。

宿舍门口的灌木,以前没看到花,一直不太敢鉴定,本来想凭借果实定种,但它去年一个成熟的果子都没结,跟黄老仙一样。
花色在茶藨子属内较为独特,大部分茶藨子都开白花。

当地较为常见的柳树,灌木状,多见于路边,叶比国内的柳树宽。
国内见于新疆。但广布北方的中国黄花柳 (Salix sinica) 与本种相似,曾经被视为本种的亚种。

开花极早的早春植物,体型较小,有典型的无融合生殖,我的生态学老师经常拿它当例子。
国内不产,国内的葶苈似乎都比这个大得多。

开花极早的早春植物,菊科,某种程度上说,在冬季的末尾,有些个体就已经开花了。
国内分布广泛,但基本上很难在有人居住的地方看到,因为开花太早,被当作中药挖走了。

与国内的银莲花几乎没有区别,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搞混了,还以为这是他们从喜马拉雅山脉移栽过来的。
国内其实没有这个种,但相似种很多。

早春开花的低矮草本,其实不在毛茛属内。
本种的开花时间几乎与款冬不相上下,但顶不住东亚的季风,国内不产。

当地常见的紫堇属植物,国内不产,但有近似种。
紫堇属近年来还有新种被发表,是植物分类学里少数几个活跃的类群之一。

门口的灌木,以前以为是忍冬,开花了才发现其实是山茱萸。
总苞的形态非常抽象,与正常叶片差异很大。
国内不产。

这个东西大伙都吃过,我就没必要细说了,超市价目表都比我讲得清楚。
这边的早春蔷薇科猜谜大赛并不十分难,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三四种,跟国内动辄十几种乃至几十种蔷薇科树木的辨别相比,基本可以认为是没有难度。
再讲一个有趣的事:我们在国内买到的大樱桃都是本种,而小樱桃则主要是中国本土的种。然而,欧洲野生的“大樱桃”其实跟国内的本土小樱桃没啥区别,只有商业种植的品系才特别大。

这是我认知范围内最抗冻的夹竹桃科植物。本种原产欧洲,但我在国内很多地方都看到了引种栽培的个体,我对此颇有微词。国内的绿化如果使用国内的本土物种,除了观赏之外,还可以承担相当程度的生态功能。

本种在欧洲比较常见,叶较大,被选育为观叶植物,国内有引种。不过图中的个体应该是野生的,叶子很平常。
与当地常见的勿忘草属不同,本种花冠中心是白色而非黄色。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欧洲版紫花地丁,不过欧洲版早开堇菜(野堇菜)的花是黄色的,比较容易区分。
国内不产,不过国内的紫花地丁和早开堇菜是真的难分,我个人推荐的辨别方法是看花萼形态。

我在公园里拍到的天门冬科植物。然而,单子叶植物的高阶分类变来变去,百合科拆了又合,合了又拆,我是真搞不清楚。
国内大概不产。

我在门口草地上拍到的,一开始以为是报春,还在嘀咕欧洲的报春怎么会长在城市里。
本种是久负盛名的观赏植物,国内有引种,详情请咨询有关的商家和论坛。

低矮的草本植物,也许是引种的,见于邻居家门口。
分类上接近蓝瑰花,但本种花冠倒垂,很有特色。
国内不产,以后也许会有引种。

见于公园的观赏植物。国内有引种。
玩过星露谷物语的朋友应该对这个东西比较熟悉。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