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要喝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到清明节,人们总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人在清明节并不禁酒,两者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又被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清明节最早的时候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死于火中的重臣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并将这一天命名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时候,家家户户不仅要禁烟火,还只能吃冷熟食。
一般情况下,从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连续三天吃冷食容易引起身体不适,饮酒可以起到驱寒暖胃的作用。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直到隋唐时期都还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
清明与寒食本来是两个节日,有人说寒食在清明前一天,也有说在清明前两天,由于时间接近,加上扫墓与寒食禁火习俗的融合,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慢慢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子女及算者,多以是日上头,寒食第三日,清明节矣。凡新墓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这段出自《东京梦华录》的记载,阐释了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
清明节与酒的关联,除了寒食节用酒来驱寒外,扫墓需备酒供祭先祖,祭祀仪式后饮酒聚食称之为吃清明酒,酒是对先祖的祭奠与尊敬,同时寄情于酒,借酒来舒缓祭祖时的悲痛心情。
踏青郊游也是清明节的一大风俗。这个时候春意正浓,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在扫墓之余,相聚在一起感受春天的气息,携带酒和食物是必不可少的。
宋代理学家程颢《郊行即事》一诗中,描绘了清明节踏青的景致: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节喝酒的习俗自古有之。宋代诗人王禹偁有一首名为《清明》的诗中写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其中前两句的意思是,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流传至今,清明节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酒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