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PMI

为什么要做宏观经济分析?是为了做事后诸葛亮吗?当然不是,是为了预判。

但是宏观经济数据,大多是滞后的,事情发生了,数据出来了,再写写改改,发布的时候都下个月末了。
有的人只能依靠高频数据,但高频数据本质上也是滞后的,比如今天卖了多少辆车,我马上就知道了,但我不能因此预判明天、后天、下个月能卖多少辆车,有些时候只能凭感觉或者历史数据的简单对比。
这或许就是宏观经济分析准确性极低的原因。
PMI,则是少有的几个领先+高频的指标之一。
最常用的领先指标:PMI(采购经理人指数)
有用的宏观指标有两种:高频的、领先的,但最终的目标是领先。我们之所以要分析周频乃至日频数据,也是为了在当月的宏观经济公布之前,提前判断可能的走势。如果有一个方便的领先指标,能让我们先于统计局公布之前就做出预判,那么这个指标就是有价值的。
PMI是比较典型的。
首先要注意的是,PMI反应的是环比变化,即经济相比上个月是扩张还是收缩。上个月的低基数可能容易引起下个月PMI反弹,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就在走好,可能只是针对上个月的修复而已。
其次要注意的是,PMI是实际值,不反应货币变化。
因为PMI是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业内人员对未来的预期,因此即使是PMI中的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等分项,反映的也仅仅是业内人士认为的价格走势,而不是价格本身真正的变化,只是一个预期。所以,PMI可以用来判断资本市场的情绪面变化,看看大家对未来的信心到底如何。虽然信心不一定能当饭吃,但情绪面的修复,往往也是资本市场走强的前提条件。
PMI的分类
PMI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

PMI调查的是从业者对未来的看法,因此不包括消费者。从大类上看,可以分为制造业、非制造业。
非制造业PMI指的是商务活动,又包括了建筑、服务。建筑业即地产、基建,服务则涵盖:电信广播、货币金融、资本市场、保险、航空、道路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文娱等。
怎么看PMI?
常识上,人们经常以50为荣枯线,PMI>50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差的,但这样太笼统了。我们说过PMI其实是“信心指数”,PMI>50大致可以认为是:受调查的人员中,有50%对未来看多,只能反应业内人士的一个预期,仅此而已。
也就是说,PMI>50,表示情绪面很好,市场可能会修复,经济可能会向上,但一切都仅仅是可能性罢了。
当然,马克思也说过主观能动性的用处,有信心就有干劲,总比愁眉苦脸摆烂躺平要好。
所以PMI的分析,除了看有没有过荣枯线,还要看动能,也就是边际变化量(加速度),虽然这个月PMI>50,但比起上个月,节奏在变慢,就表示开始有更多人看空经济了,不能单纯地认为这个月只要大于50就是好的。
PMI>50,且大于上个月:过热期,经济扩张,前景繁荣。
PMI>50,但低于上个月:衰退期,经济扩张时出现下行压力。
PMI<50,但大于上个月:复苏期,经济逐步好转。
PMI<50,且低于上个月:萧条期,经济持续变差。
用PMI即可简单判断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本质就是供需错配,所以利用PMI来判断经济周期,也要从供需两方面入手。
需求分析
PMI新订单(M0017128)反映的是内需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分项;PMI新出口订单(M0017129)反映的是外需的变化;PMI在手订单(M0017130)反映的是已经承接,但还没做好交付给客户的订货数量。

从上图看,PMI对名义GDP增速确实有领先性。
2022年12月,PMI极低,经济的信心在最底部。
2023年1、2月,PMI触底回升,除了在手订单(绿色线)以外,其他指标都超过了50,也对应这两个月的消费复苏。
但是到了3月,PMI稍有回落,但整体还是站上了50荣枯线,一方面是上个月预期太高导致的回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大家发现复苏的预期没有那么高,原以为是强复苏,现在发现是弱复苏,但总比去年要好。
整体上看,2023年经济复苏的逻辑依然存在。名义GDP增速是季频数据,目前还没有统计出来。

从大盘上看,差不多也能解释:图上两个坑是22年10月、12月,大家对复苏的预期较高,大盘整体向上,但到了3月发现也就那样,于是一些前期涨得比较好的消费股便出现较大回撤。但从基本面看,复苏是大概率的,是共识,今年经济整体向好,大盘目前的回撤是情绪面回落导致,到下半年行情应该还会向好,而下半年向好的逻辑是基本面的因素。
而我在2022年底港股账户满仓腾讯,乃至在A股重仓大量核心资产,也是看好基本面、情绪面修复的逻辑:

光看数字是不够的,要结合定性的逻辑,比如2020年12月-2021年1月的PMI新出口订单,出现一个急速下滑,这是因为疫情导致全球生产停滞,而中国优先恢复,导致PMI高增。2020年12月,海外也开始复产复工,抢了中国订单,所以下滑也很正常。结合美国等其他国家的PMI即可佐证。

更准确地判断库存周期
结合PMI新订单与PMI产成品库存(M0017131),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周期。

2023年1月,PMI新订单指数(蓝色)突增,但产成品库存(红色)还处在低位,表示需求回升,正在主动去库存,经济进入复苏期;到了2月,产成品库存也有所提高,超过了50,表示供给侧开始有补库存的意识,为经济复苏做好准备;到了3月,产品库库存下滑至50以下。
新订单与库存的关系非常重要,需求要先消化库存,后续的生产才能持续。
供给分析
PMI生产(M0017127)是仅次于新订单指数的第二重要分项,但一定要注意季节性波动,春节、7、12月是低点,开春、秋季是开工时间,不要把季节性波动视为经济周期。
同上文的库存数据一样,PMI的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本身也直接反应了供需状况,可以直接用来判断经济周期。

如上图,2023年,PMI需求和生产都暴涨,似乎都在修复,也符合疫情放开后复产复工的预期,不过也要考虑春节结束后开工的影响。3月的PMI虽然都有回落,但都强势站上荣枯线,疫情憋久了,放开后该搞钱的都赶紧搞钱,经济复苏的动力还是比较强的。
采购价格分析
前面讲到PMI是实际值,没有反映货币量的变化,这里专门讲几个反映价格的指标。上游主要是PMI原材料购进价格,可以预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环比,M0065941)。
不过我查了Wind,似乎没有整体的PM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而是分了大中小型企业:

接着,价格传导到中游的生产,反应为PMI出厂价格指数,同样,Wind上分了大中小型企业,没有统一的指标。

截止今日,我已经把李奇霖老师的《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手册》拆得差不多了,后面还有外汇数据、财政分析两大部分,欢迎继续关注“投资林教头”,不错过后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