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四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

2023-02-02 20:22 作者:儒馬相道  | 我要投稿
第四天

引言结束,进入第一讲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

1.完成西方思想的革命

对柏拉图传统主义做了颠覆革命。由于马克思的革命抓住了感性活动和感性意识,他的思想可以和中国思想汇通。我们只有⼀个世界,感性的世界。中西思想终于有汇通基础了。

牟宗三用西方近代哲学(特别是康德、黑格尔)和中国思想汇通,所以失败了。马克思、海德格尔(主体论)

 

2.用历史辩证法揭示人的感性存在

没有自然辩证法。辩证法是⼈类⽣存的历史⽅式。这为未来的新科学开辟了道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根基已经出现了问题。科学的任务不是去描述事实,而是去揭示让事实成为可能的实践。事实是被实践建构起来的。

 

3.这种哲学具有未来向度

密涅瓦的猫头鹰、事后诸葛亮。黑格尔知道自己的哲学没法指向未来,说未来是希望和恐惧的对象。

而马克思说,我们的⼈类史才是真正的⼈类史前阶段。实现解放的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以另一种社会交往方式。现在的⼈类自由以社会中的不自由、⼈与⼈之间的对抗为前提。

 

 

第一讲

 

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

存在论(ontology):讨论存在者的存在规定。讨论存在问题。

国家、⼈格、上帝也是存在者。

中国的存在论 老子讨论得多。

 

缘起:马克思学的是法律,但是他把法律当作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的学科来研究。老马克思提醒马克思要学法律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获得体面,以对爱上的燕妮负责。

青年黑格尔派领袖鲍威尔发现了马克思的哲学天赋。

……担任莱茵报的主编。莱茵是和法国接壤的一部分。议会的立法要把农民森林历史权剥夺,捡枯枝都算盗窃林木,马克思投⼊社会斗争。“第一次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一)物质利益问题

利益interests

自然界当中有没有利益的问题?

没有。(不能说动物对植物施加暴力)

利益是⼈类的问题。

物质利益、精神利益。

物质利益:对安全、健康、富裕、长寿的需求。有生物学基础。其实只在这方面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精神利益:指向⼈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要空虚,而要有价值。(区分人类和动物)

异化就像回归动物,空虚、缺乏价值……要克服孤独等等……

利益是人与人的关系,每一种利益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获取。(鲁滨逊漂流记其实还是社会的)

 

帮助人获得各自的利益——建立生活秩序。

秩序

1. 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调节。交往的方式规定了利益的分配。生活秩序提供了规范。人只有在规范中才能提供利益。

2 .观念:一定的观念和价值现实化是通过生活秩序实现的。让一定的观念和价值成为经验上有效的,是通过生活秩序来有效。这样就使得一定的观念和价值转变为社会生活和形式。(“五伦”)

3 .利益和观念两者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在生活秩序中被整合。若利益没有观念为其提供理由,规范就不可能。没有这种规范每个人的利益就不能都到满足...

观念要经验上的实现自己,需要力量,这力量就是利益。若没有观念,利益在纷争。必须建构秩序,所以必须要建立观念,而观念通过利益获得维持自己的力量。

一个法的制度一个政治的制度就是生活秩序,把观念和利益整合起来。利益不是观念。可见观念和利益是异质的东西,两个东西必须整合起来成生活秩序,两者互不相离。

观念所论证的秩序必须需要非观念的物质力量来维持。

 

每个社会秩序被认可需要有一个价值维度(观念根据)——今天的社会科学无法讨论这个方面。观念为调节利益的方式提供了理由。理由可不是社会科学因果研究能说明的。

马克思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和莱茵省议会辩论,理性上辩论,他们能用观念为规范说明。

黑格尔:让每一种物质利益在国家的理性当中获得自己存在的理由(通过法哲学论证)。

马克思:在物质利益的问题上,理性无法进入。

全部问题不在于那种利益被观念论述,而是利益的斗争,哪种利益占优势。

“利益是最讲究实际的,世界上没有比消灭自己的敌人更实际的事情了。”这不是个讲道理的领域,而是非理性的领域——物质利益的争斗。

物质利益的关系是非理性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

思想观念斗争,这种思想很可爱,但不可信——思想观念斗争没有任何用。

 

“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的时候,很容易陷⼊歧途,也就是无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客观的),这些关系决定了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不以他们为转移。”

——屁股决定脑袋,客观关系决定idea。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黑格尔……》……法的关系就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他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生活的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把他们按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民主的国家形式取代……这种变化看成理性,是错的。

根源于物质生活关系,这个非理性领域。

马克思于是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是非理性的,这叫物质生活关系。(因为这种生活关系有它的对抗性质,是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关系。迄今为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统治和被统治。)

资本主义给了我们平等自由的假象。

物质生活的关系里发现了:社会权力 social power

不是political power,不是观念交往,是感性交往。

欧洲封建的social power是土地

今天的social power是口袋里多出来的货币。

 

面包值两美分,这不是自然属性(这能科学研究,是使用价值)而是社会属性。

物的价值是凝聚在面包上(物上)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可以被叫两美分。

社会的法则是货币,价值交换。

以货币代表一般等价物,这是人与人社会关系量化的存在方式。有货币才能存活,并支配别⼈。没货币便被人支配。我掌握着的货币,就意味着我掌握着我支配别人的力量——这种关系就是社会权力,是非理性的。理性是无法论证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

 

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核心观念:social power

1.社会关系,非自然现象。

2.这种关系是感性的,非理性的,绝不是观念的,这是力量。只有新的力量取代旧的力量,才叫世界的改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绝不是观念体系、意识形态的产物,未来也不会是。真正的人类社会也是人与人的感性的关系,但是这种感性的力量不再是指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力量,而是⼀部分人创造另一部分的人的力量,彼此创造的力量。

 

没人该对这种power负责。它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曾不得不以这种power的形式存在。

总的来说,人类在自然界中体现着进步,表现为人在自然中的自由获取,这叫类的进步。类的进步每一次都以牺牲个体为代价,因为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在social power(权力)里。不同阶段上的人类生产关系,是不同阶段上的人类社会权力关系。

 

其实是利益给论证秩序的观念提供力量,这些观念都叫意识形态。

【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四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