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吊屈原赋》、《四愁诗》、《见志诗》怀才不遇思想以及艺术表达手法

2023-04-09 09:25 作者:头上长花的熊猫  | 我要投稿

通过《吊屈原赋》、《四愁诗》、《见志诗》三篇汉代不同时期诗赋的学习,可分别以贾谊、张衡、郦炎及他们的作品分析汉代文人怀才不遇思想,并从中学习作品高超的艺术表达手法。

所谓“眼见别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一个个出身神通,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从古至今,多少才子不得赏识而默默无闻甚至郁郁而终,他们才情无处用,只好寄情于诗词歌赋,殊不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与他人的赏识相比更多时候人生需要的是一份豁达与从容。

一、怀才不遇的汉代文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众所周知,贾谊少有才名,少年得志,但依然无法摆脱怀才不遇的命运。得汉文帝赏识却受人嫉妒,“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君主听信嫉妒之言放逐贾谊,生为贤才却不为世用, 不为人容,远投任长沙王太傅途中贾谊感时伤怀,凭吊屈原,缅怀其光辉的人格、壮烈的理想以及悲剧的一生,以寄托自己时不我与。怀才见弃的忧愤与痛苦之情。于我看来,贾谊一腔报国治世之心,满腹经天纬地之才,却被弃置冷落,遭受此等苦难的原因是统治者的失误决策,但苦难来临却不懂得避难便是自己的过失了。其所处的文帝时代政治尚清明。他的不遇不能完全归咎于时代。从其自身看,年少为官便锋芒毕露难免得罪他人,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实属正常,适时收敛锋芒是必要的;受儒家思想影响积极入世,鸿儒硕彦自是不甘由京城迁至荒蛮的长沙的,官职不降却心生贬谪之感,可见其思想不够豁达,态度不够从容。俗语云: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既来之则安之,何不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学造福长沙的一方百姓呢。

和贾谊一样怀才不遇的还有张衡,但他处于令人窒息的东汉时期,“外戚擅权,阉竖用事,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混淆”“儒者争学图谶,兼受附以妖言。”张衡因“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张衡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坚持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希望君主勤政爱民的志向实在难以实现。《四愁诗》处处透着一个愁字,与贾谊和郦炎希望得君主赏识,大展宏图不同,张衡的作品中始终透着一种淡泊名利,他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是极其豁达的,他的怀才不遇更多的是对黑暗政治和混乱局势的不满,伤时更忧世,忧国也忧民。刘修明曾在《儒生与国运》一书中这样写道:“张衡不尽的忧思、伤怀的泪水,是对他理想中的美人——真理人格化的化身——失去希望以后的悲慨,是一个在当时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坎坷的现实中不断遭受挫折后万念俱灰的哀痛。”这是一个臣子对君主的担忧,一个官员对百姓的担忧,一个国民对国运的担忧,张衡始终心系军民,希望自己才华能够报国治世,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与之前两位相比,郦炎则更是悲怆,一生短暂且不得志,不甘当一方小吏却空有大志,“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文胜托咏灵芝,可见寄怀不浅,文质兼备,为英才却不遇明主,有贤能却不得其用。《见志诗》第一首格调高昂、气势豪迈,抒发了郦炎超迈绝尘之志。其坚信通塞由己,有志者事竟成。于宦官外戚把持政权,朝政日非的桓灵时代,州郡查举孝廉,郦炎却不愿为这五斗米折腰,他向往韩信等人的终居天下载,食此万钟禄,希望能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在第二首诗中,郦炎表达了贤才不被知遇的慨叹与修改选拔制度的希冀。可以说,在这样黑暗的时代背景下,这不仅是郦炎一人的悲愤,也是汉末文人普遍激愤不平的心志,同时延续了汉代赋诵类诗歌以文人政治情怀为表达主题的创作倾向。郦炎心志太高,真正是生不逢时,空怀大志大才无处施展难免,这样的大环境又怎是一人之力可以改变的,不若随遇而安,多份从容豁达,隐居山林倒也自得其乐。

二、艺术表现手法

纵观三篇汉代作品,均运用了譬喻的艺术手法,“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吊屈原赋》中以善鸟、仁兽喻贤人,以凶禽、恶兽喻小人;“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四愁诗》中以香草美人为君子,珍宝为仁义;“灵芝生河州”“兰荣一何晚”《见志诗》中以芝兰喻自己,可说与楚辞有相似之处。

《吊屈原赋》直抒胸臆,抒情色彩浓厚,如“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具有长歌当哭的抒情特点。大量使用四字句,句式整齐,如“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骥垂两耳,服盐车兮。”刘勰曾评价:“理既切立,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

《四愁诗》可谓七言诗的雏形,“通篇都是七言而又首尾完整的作品,当以这首诗为最早。”与《吊屈原赋》不同的是这首诗风格含蓄委婉,迂回曲折,用象征手法,效屈原以怀念美人的悲思抒发伤时忧世之感,以香草美人寄寓理想。本诗风格上似民歌,多重章叠调,反复咏叹使听觉上有跌宕反复之感,思绪也显纷错起伏。

《见志诗》是五言新体。全诗句式整齐,具有音律美,如“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使思想表达更有气势,令人动容。可见“炎有文才,解音律。”本诗还运用用典,“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引用蔡泽找唐举相面的典故,使诗更具文学色彩,而芝兰比兴也增强了本诗的艺术表现力。

上述三部作品思想相似,均表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抨击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又各有不同之处。三部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极具表现力,值得我们学习。


《吊屈原赋》、《四愁诗》、《见志诗》怀才不遇思想以及艺术表达手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