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什么没被采纳?

2023-02-18 13:49 作者:手擎标枪的斗士  | 我要投稿

正史里,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方向是先陇右,后关中的策略,而非魏延的直取长安。首先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就不合路数。 诸葛亮先取陇右的策略 ,是考虑到利用陇右地区的人力、马匹资源,打造一支足以和曹魏相抗衡的精锐骑兵力量。因为蜀汉以山地步兵为主,极度缺乏成建制的骑兵部队。这就限制了他们的机动作战能力。 先取陇右,也可以在地势上对关中地区形成压迫之势。也有利于从这个方向出击的蜀汉军队。 其次,关中是曹魏重点防守的区域,长安城城高壕深,周围的防御体系也是非常完善。在这种情况下,非大军无法撼动!魏延的5000人马只是轻装步兵,缺少攻城作战的大型器械,也缺少预备队,中途粮草兵员补充困难。贸然出击,容易陷入了曹魏数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之中,这对本就兵力不富裕的蜀汉军队来说得不偿失。 再者,这个计策要想奏效,是需要与主力部队相配合的,而不是单独进行。需要诸葛亮在正面战场上能有效地分散曹军的兵力和注意力,方便魏延在穿插作战时掩盖行踪和赢得时间。说白了就是打一个时间差。 但当时的情况是,魏军凭险据守,诸葛亮的大军已经被迟滞在褒斜道外面,很难给魏延的突袭部队争取到时机和机动空间。崎岖的地形在妨碍魏军主力移动的同时也会妨碍到蜀军奇袭部队的行动速度,在这方面,大家都是一样的。 所以,综上所述,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实是有道理的。 即使是现代人穿越过去,拥有上帝视角,也依然难以完成六出祁山的策略,袭占政治基础为零的关中。因为再好的谋略,如果没有趁手的工具——部队的装备、人员素质 ——也是难以完成的。如果不失去荆州的话,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实施进攻,此时曹魏也必须分兵应对。这样可以让曹魏的机动兵团被蜀军的行动牵着鼻子走,来回奔波,无形中消耗了他们的战斗力。曹魏如果采取以静制动的方针,相当于拱手让出了战略主动权,方便蜀汉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随时调整兵力部署和攻击方向。 随着荆州的失守,使得蜀汉进攻的方向就剩下汉中方向。对于魏军来说,只要堵住纵贯秦岭的四条孔道,就足以让诸葛亮大军寸步难行,防守起来变得非常容易。 更何况,曹魏经营关中多年,早已在关中建立起严密的军事要塞体系。这种体系绝非是一支只有5000人的小部队就能轻易撕破。更不要说能直接把体系的核心要塞——长安给成功破坏掉! 夏侯楙虽然是膏粱子弟,不堪大用,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曹叡让夏侯楙来镇守关中,只是让他来这儿镀金,捞取政治资本。只要夏侯楙不犯严重的政治错误(谋反),就算来了没立功,也不会影响夏侯楙的仕途。但是对于辅佐夏侯楙的郭淮等人来说,他们不仅要负责打仗,还要负责保护这位驸马爷的安全。平时打仗出力气的是他们,出了事情背锅的也是他们。 魏延的策略能唬住夏侯楙,却唬不住老辣的郭淮。 以郭淮等人的眼光,不难看出子午谷奇谋的致命缺陷。 三国时代之后,就有人重走子午谷,想要复制“子午谷奇谋”的奇迹,结果都是大败亏输。比如下面这两位: ⒈东晋桓温北伐,子午谷中后秦军埋伏而大败。 ⒉明末闯王高迎祥子午谷遭受陕西巡抚孙传庭的伏击,全军覆灭。 说明历史上就没人从子午谷行军成功过。不知道一些键盘侠从哪看来的无聊信息,在疯狂的质疑武侯,总觉得听了魏延从子午谷走就能获胜。 至于那些键盘侠嘴里经常谈到的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的也就这一次。这种孤例里有太多的偶然性因素了,可以讨论,但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 邓艾偷渡阴平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除了邓艾自身优秀的军事能力和战术上的大胆奇袭外,以刘禅为代表的主降派的“配合”也是功不可没。如果刘禅咬死了坚守城池等待姜维援军赶来的话,邓艾也是无可奈何。 对邓艾来说,拖是不能拖的,必须要速战速决!只是没想到蜀汉方面竟然要出城野战(其实也对,想守城,先打个小胜仗振奋守城部队的士气,再继续守城效果比较好。),这让邓艾大喜过望,只要在野战中消灭了蜀汉军队仅存的主力,不仅可以打掉蜀军继续抵抗下去的意志,还可以减少后续攻城战中的损失。谁能想到,后来的事实却出乎邓艾意料之外呢。 但是在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时候,魏国在关中的情况可不是蜀汉末期那种全员摆烂!因此,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什么没被采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