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届小学生在密室里做奥数题

2022-10-27 20:58 作者:雷斯林raist  | 我要投稿


一则趣闻正在网络上流传着,关于流调记录里的一家剧本杀店。


图片


有人说,这里是老师们的秘密据点。


他们乔装打扮,伪装成NPC或工作人员,看似游戏人间,实则传道解惑。


图片


据说,剧本都是语文老师设计的,读本主持人自个就是名师,势必让孩子们读破万卷。


图片
图片


表面看,孩子们来过密室玩剧本杀;

实际上,他们在专心上课,学习知识。


不少家长晒出孩子班级群的通知,要求接龙统计是否去过这家店,似乎为传言增添了可能性。


图片


不过。


剧本杀店很快声明:

不信谣,不传谣。


图片


相关机构也果断澄清:

并无此事,休要乱讲。


图片


不怪网友们心生误会,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现在的剧本杀店已经把适用年龄向下兼容到了5-7岁。


图片


给孩子们玩的剧本杀肯定没那么多打打杀杀、恐怖悬疑的元素,(否则家长们早早就要高声举报了),而是以“历史文化”、“逻辑推理”、“历史演绎”、“知识科普”等元素为主,讲究“寓教于乐”。


活动中,小孩们会换上应景的衣服,在领队老师的带领下,体验对应的场景,听听科普和历史。

图片
图片


与其说是剧本杀,更像是“科普过家家”。


大约是为了让家长们更加信任,他们的团队介绍里确实提到了“师资力量”,看描述应该是指项目中引导小朋友进行游戏的领队老师,以及设计活动项目的各种团队成员,而不限于狭义的教学老师。


其中隐约可见再就业教培人的风姿。


图片


有趣的是,这一行业俨然新的风口。


有人说,自己带孩子去过一个哆啦A梦主题的亲子密室逃脱,没想到里面全是奥数题,苦苦挣扎一个小时,才做完题找到路。


图片


新闻也提到,儿童剧本杀正在兴起,单日营收可达到5000元,可谓是低门槛高收入。


图片


被教培行业优化的老师们,似乎借由儿童剧本杀产业,迎来了自己的事业第二春。



儿童剧本杀的兴起,少不了家长们的鼎力支持。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如今的家长眼中,教育讲究的是,“从小学,从小好”。


因为人人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在每个努力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位典型家长。他们既要精心计算如何抢先占据学区房的优先位置,从幼儿园为孩子铺路;又得想方设法购买名师辅导班,“分分”必争,不错失名校的敲门砖。


图片


数据提到,双减前,48.1%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参加了学科类校外培训,50.8%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参加过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班或请过家教。


图片


如今,教培行业的没落反而成为了其他行业见缝插针的机会,因为焦虑们的家长们从未放弃寻找各种让孩子们合情合理进行学习的方式


上不了补习班,那就去“玩”剧本杀。


没办法请私教,那就找个能教课的“住家保姆”。


图片
图片


家长们信奉着这样的人生信条,“学了不一定会跑得更快,但不学就一定跑得慢”。


他们并不只在意基础学科,还关注眼界与见识。


课堂上的知识学得再多,似乎也是纸上谈兵,有远见的家长早已把视线放在课堂之外。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北极科考,却遇到北京小学生毕业旅行”这样的事,早已经不是段子,而是真实。


图片


孩子们夏令营去欧洲古堡,冬令营去看看非洲动物大迁徙,护照上打卡的国家多过十个二十个。


图片
图片


据说,还能社会实践去非洲,运动实践去南美,毕业旅行去美国的。


图片


他们借助现场教学的方式了解“物种起源”等科学常识。当他们在北极看雪景,在南非看犀牛的时候,早已将普通人甩在了起跑线之后。


到了如今,科研风采、人文风光不再能充分满足他们,6000米的雪山,小学生们说爬也就爬了。


图片


孩子们的简历上已经不满足仅仅显示成绩与科研成果,还要增添体育和户外的标签,才足以证明自己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被需要的“高级人才”。


很难想象孩子们能独立达到这样的境界,其背后显然少不了焦虑的家长们的手笔。


原因无它。


因为现有社会体系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更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教育已经是现阶段最“相对公平”的改变命运的方式,且没有之一。


除非出生在罗马,否则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几乎都是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图片


一定要往上走,也往外走,这样才算“合格”,而那些安于现状的人常常被认为“没出息”、“不思进取”。


所以小镇的孩子被要求去到大城市,大城市的孩子则被期待着走向世界、走向国际。


同时,另一个残酷的数据放在眼前:现阶段中考淘汰率高达50%,这与政策中提到的“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有关。


图片


也就是说,约一半的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后,无法继续读书深造,更没机会迈入高等学府的大门。


在一些人眼中,他们的人生已经停滞了。


图片


出于这样的前提,家长们很难不随波逐流,主动或被动地加入鸡娃大军,以免孩子提前被筛选掉。


尤其当身边的同事或亲戚,都热衷于谈论孩子要去上哪些培训班,获得了怎样的成效时;


当学校不断划出标准,开始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表达能力、艺术素养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时;


当班级里的其它同学都在家长们的安排下,进行超前的学习和额外的探索时;


再有定力的家长也难免会跟着担忧,害怕孩子更不上进度,成为跑得最慢的那个。


图片


怎样跟上呢?那就去上同样的补习班,学同样的技能,参加同样的夏令营冬令营等等等等。


在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家长们“表达”父爱母爱的方式。


他们自认为做出了对孩子最好的选择,——在有限的时间里,有规划地让孩子们学会更多的东西。


图片


教育就这样,卷了起来。


原本成绩不好的学生想要巩固知识、跟上进步才会补课,后来补课成为“助跑器”,高中的知识初中就要学会,初中的课程则提前排到了小学。


不止学课程知识,还要掌握丰富多彩的才艺技能,画画也好,弹琴也罢,都能成为额外的加分项。


当每个人都要通过报班补课去提前完成学习时,没有报班的那个,往往就会成为最差的学生。即使他已经足够努力、足够用心,依旧于事无补。


一边鸡娃,家长们也一边鸡自己。


为了摇到更好的学区房,为了留在大城市参加中考,为了方便落户,家长们考研、拿证、攒积分。


图片


也是煞费苦心。


讽刺的是,“鸡”和“卷”的出现,让原本在学校就可以完成的教育计划,变成家长们需要花更多钱、孩子们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才能达成的事。


长此以往,尽管家长投入的越来越多,却依旧只是用这种投入,去购买原本免费的教育内容。


可家长又有什么错呢?还不是只能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书读,让孩子更容易有出息。


图片

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所以家长们精心计算,立志为孩子们配置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敲门砖,就像小心经营一款“理财产品”,害怕失败,只想成功。


压力以精神污染的形式传递给孩子。


有人获得了扭曲的青春期,不敢表达出一丁点的快乐,稍有一点就会被家长批评“只知道玩”。


图片


有人的生活彻底被不间断的补课所填满,充斥着上不完的课业辅导,和写不完的附加题。


图片


家长们把孩子的成绩当做一种武器,彼此攻击,然后又在被攻击以后,用报名补课的方式增加防御值,试图在下一次的比拼中找回场子。


图片


孩子被期待着成为龙头股但凡出现一点点可能下滑的迹象,就会得到不同的消极反馈,或是沉默的叹息,或是激烈的责骂,或是惶恐的不安。


好像只有成绩和排名才是重要的,而小孩不过是被那些数字寄居的躯壳,没有意义。


图片


很多人因此痛苦过,挣扎过,崩溃过,换来的却是家长们的不解,“我们都是为你好啊。”


但这种密不透风的“爱”让人窒息。


图片


令人难过的是,鸡娃并不一定通向成功。


尽管如何投入是父母的决定,但如果投入没有转化为产出,那一定被认为是孩子的错误,是他没能好好珍惜创造的机会,也是他辜负了家人的期待。


而就算金榜题名,如愿拿到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也依旧会面临更多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普通家庭、小镇出生的孩子往往在走入城市后才发现,自己还需要更多时间,去调理城市带来的紧张感,适应新的社交与生活规则。


图片


曾经他们愿意相信自己会改变世界;

回归现实,却只看到了残酷的参差。


试想想,一个从小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和大山里从没见过多媒体教学的学生,会有怎样的差距?


一个在小学就可以被父母带入实验室做科研的学生,和普通小镇里跟着带口音的老师练习语法的孩子,又见过怎样不同的世面呢?


悲观地说,起点开始的不同,会延伸出天壤地别的差距。普通学生根本无法仰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人,后者在人生中拥有许多一飞冲天的机遇,前者能做到与后者在咖啡馆里喝咖啡已是不易。


如果家长认为靠不断花钱报名师补习班,垫着脚尖勉强去学骑马、射箭这些社交技能,就能够追赶上阶层的差距,显然只是一种痴人说梦。


毕竟开车怎么也追不上高铁,

高铁也永远飞不到飞机的高度。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家长敢停下,因为开车的后面还有骑车的,骑车的后面还有走路的。


哪怕多超过一个人,也算迈出了“胜利”的一步。


这届小学生在密室里做奥数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