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5.2.4 艺术(2)
现代资产阶级用“艺术是超阶级的”、“艺术与阶级斗争无关”等谬论来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中国过去“新月派”的代表梁实秋等反动文人宣扬“文学一概以人性为本,绝无阶级的分别”,“文学家并不会有固定的阶级观念,更不会有为某阶级利益的成见”等谬论。现代修正主义者也跟着资产阶级大讲其抽象的“人性论”、“人类之爱”,否认艺术的阶级性。他们把人类心理的某些共同属性片面夸大,硬说“共同的人性”、“人类之爱”是艺术的“永恒的主题”,否认阶级社会里“人性”的阶级本质和艺术的阶级本质。他们的说教在实际上是力图把资产阶级的人性说成是全人类共同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存在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毛泽东同志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1]同样的,在阶级社会里也根本不存在什么普遍的“人类之爱”,人的爱和恨是由他们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地主、资本家不可能爱农民、工人,而农民、工人也不可能爱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地主、资本家。“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了阶级之后。阶级使社会分化为许多对立体,阶级消灭后,那时就有了整个的人类之爱,但是现在还没有。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2]
艺术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艺术有阶级性,这是就艺术的一般的社会本质来说的,但是艺术本身还具有它自己的特殊的规律性。每一个时代的好的艺术作品,都能够用生动的、典型的形象集中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矛盾关系,用精炼的形式和技巧,鲜明地表现出某种思想和情感,使千百年以后的人们还能从这些作品里面认识到当时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逼真的面貌,还能深深地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感染。它的美的感染力在长久以后还能发生作用,它的进步的思想内容还要被后代的艺术家加以继承和发展,它的形式和技巧还要成为后代的艺术创作的借鉴。
今天,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许多优秀的古典艺术作品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为艺术家所借鉴,为党和国家所珍视。但是,任何杰出的古典艺术都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并且有不少作品是精华和糟粕混杂在一起的。因此,必须批判地继承这些文化遗产。无产阶级批判地继承这些优秀的艺术遗产,是为了创立崭新的无产阶级的文艺。
无产阶级的文艺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它必须为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服务,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服务。无产阶级文艺是教育和鼓舞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武器,是反对各种反社会主义倾向的武器,是整个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战绫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版,第871页。
[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版,第8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