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5.2.4 艺术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四)艺术
艺术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一样,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不过,艺术不是像科学那样用概念和逻辑的体系来反映世界,也不是像道德那样用道德规范来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评价人们的行为,而是通过生动、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
艺术的产生和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是分不开的。它在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就开始出现了。随着劳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艺术逐渐成为精神活动的一种独特的形式。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等形式。
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家、艺术理论家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精神本性”,或起源于动物界的“自然美”,如鸟类的啼啭,美丽的羽毛和动物的嬉戏等等。这些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劳动。原始人最初的歌唱是他们的劳动“号子”。原始艺术中的舞蹈、壁画、雕像等,是原始部落劳动活动的再现。艺术在原始部落中不过是生产实践的美化形式。在社会发展的较高阶段,艺术和生产的联系复杂起来了,往往不再是直接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主要的是社会经济制度、阶级斗争、政治直接影响着艺术的性质及其发展,宗款、道德、科学、哲学等意识形式也给予艺术的发展以一定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说:“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1]
艺术在阶级社会中总是反映阶级关系和一定的社会力量的要求的,它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各个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进行阶级斗争,不仅要有政治、法权思想等武器,而且还要有艺术这种武器。艺术是有阶级性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在阶级社会里,存在着先进阶级的艺术和反动阶级的艺术。先进阶级的艺术反映社会生活中的进步要求,起着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它或者揭露旧社会的丑恶和黑暗,鼓舞人民群众对旧制度的反抗;或者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高尚的品德;或者唤起人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先进阶级的艺术,揭露了现实社会生活的矛盾,表达着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它通过对活生生的形象的描绘,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和历史的规律性;并以它的感染力培养人们的良好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同时使人们得到健康的娱乐和美的享受。反动阶级的艺术则起着阻碍社会前进的作用,它鼓吹敌视社会进步、敌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使人们消极颓废、精神堕落,追求低级趣味。
在帝国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呈现出一片阴暗、颓废、没落的景象。在那里,进步的文学艺术受到迫害,反动的文学艺术到处泛滥。最典型的是美国,诲淫诲盗的影片和文艺作品、荒诞的抽象主义绘画广为流行,甚至把黑猩猩奉为“画家”。这一切腐朽透顶的“艺术”,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注: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版,第8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