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17 上黑鱼沟构造观察路线 路线总结

一、完成工作量
1.路线长度:7.1km
2.路线定点:1个
3.照片:4张,素描图:3幅,信手剖面图:0幅
4.采集标本:2块
二、主要认识
1.地层
见路线9。
2.岩浆岩与变质岩
①正长岩
该侵入体发育于马家沟组(O2m)内,岩性为浅红色块状似斑状绿泥石化黑云母正长斑岩,钾长石有高岭土化现象,风化面土黄色、黄绿色。该岩体内发育一组X形剪节理,岩石破碎与风化严重,与围岩为侵入接触关系。
②断层角砾岩
该岩石发育于马家沟组(O2m)内逆断层附近。断层角砾成分为白云质灰岩,并发育有糜棱结构,为韧性剪切带的标志。角砾粒度约为100-300mm,次棱角状至棱角状,分选性中等,角砾间均为方解石胶结物充填。方解石胶结物成因为白云质灰岩因逆断层作用被破碎成角砾的同时由于摩擦作用生热导致部分方解石熔融后形成热液。待温度冷却后,重新结晶形成亮晶胶结物。

3.构造
①节理
马家沟组(O2m)内发育至少两组剪节理,其中一组平行层面,而另一组垂直于层面。
正长斑岩内发育一组X形剪节理,由节理锐角平分线最大主应力σ1为竖直方向,为伸展成因。

②褶皱
马家沟组(O2m)处为杨家杖子向斜的北翼,倾角大多向南,自北向南地层产状为188°∠26°、180°∠45°、174°∠65°、150°∠35°、152°∠33°。因逆断层作用,现有其他翼的岩层,产状分别为200°∠48°、25°∠28°.该向斜南翼位于上长茂和牤牛山地区,两地层序列一致,而产状相反。由此可知在杨家杖子地区存在一个向斜,即杨家杖子向斜。
③断层
马家沟组(O2m)内见有一逆断层,断层南侧地层倾向向南,而倾角近45°。该断层北侧倾向向北,而倾角较小。经推断该断层为逆断层,并发育有断层破碎带,夹有断层角砾岩。断层角砾见糜棱结构,为脆-韧性变形的产物。

三、存在问题
本路线的主要问题有褶皱错认、断层多认、误将节理视为层理等。
地质发展史见路线9。
该区域褶皱及逆断层均为印支期,为南北向挤压应力形成,构造走向多为近东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