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生日快乐

孩子,生日快乐
很高兴,祝福你,你已经3岁了。想说些什么,又担心你听不懂,先写下来,你以后慢慢看。看看爸爸是怎么面对你的长大的。
1个月前,小区楼下的托儿所关闭了,我去帮你挑选幼儿园的时候,特意带你去新幼儿园绕了一圈,告诉你,这是红苹果幼儿园,我们楼下幼儿园关闭了,你愿意过来上学吗?你说愿意。第二天我去幼儿园考察的时候,跟园长谈了差不多了,幼儿园招生老师让我交钱,我告诉他,这是我儿子上学,他应该现场来确定。第二天,我带你过来了,我问你,你愿意在这里上学吗。你说愿意。
“小孩子懂什么呢?”。我像个傻子一样,我把这句反问句当成了疑问句去思考。进而引出一个更前端的问题:“小孩是怎么慢慢变“懂”的?”然后又类比到一个问题:“成人是如何变成这样的”,再往下思考,我是怎么去卖饲料的,客户又是怎么去选择饲料的。为什么会有差异,我又如何去做抉择。我需要什么,应该放弃什么。这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背后好像又是同一个问题。我感觉到好像有一个模糊的系统正在慢慢建立,把这些问题一个个连接起来,但我说不出来。所以我在不断的追问“为什么”?这种好奇就像我小时好奇为什么树是高的,草却是矮的。答案已经忘记,好奇的感觉却一直存在。而且这样的好奇让我有勇气面对任何人的质疑与挑战。让我没有精力去内耗在那些无所谓的质疑与指责。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别人发火那是别人的事,别人对我的指责也是如此,我要面对的是如何面对自己的身份。
我忘了是什么时候,领导发火:“谁让你管那么多的!”,我陈述:“我的岗位职责要求我的”。领导突然更来火了:“我现在告诉你,不要管那么多”。我打断:“我们是基于共同的目标在这里做事的,我是受你领导,接受你的安排。但是我的岗位职责要求我必须去评估这事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安排落实。你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我全听你的。但是如果我没有分析,或者分析后不告诉你,那就是我的不称职了。”我估计领导要被我给气死。虽然,我一点都没有生气。我进一步猜测,如果领导知道我一点都没有生气,他会不会更生气。
这个月是我们执行“玩具额度”一周年的日子。我在你2周岁的时候,给你协商了一个月一个玩具的额度,买什么随你挑,但是一个月只有一个,后来戒掉尿不湿之后增加到2个。在执行这个协议的过程中,有数次你妈妈说,这个类似的玩具家里有了,想让你放弃选择。也有一次奶奶说你把奶撒到床上了,惩罚你一次玩具的额度。可是,这些行为我都认为不正确。我当初协商这个制度的时候,一方面想让你发挥你自己的主观能动行。另外更多的是想控制家长控制你的欲望。其实后面这一点,太难了。比如,奶撒到床上,就剥夺一次玩具额度合理吗?合理,因为你的失误,让我们承担了清洗的任务。公平吗?不公平,因为没有提前告知。如果你长大了,再来理解这样的行为的时候。你会委屈,你会反抗,或者说你被权力压制,不敢说话,进而你在外面被别人压制的时候,有可能也会老实,屈服于权威,甚至被霸凌。
我希望你自信。可是自信来自于“他信”,即:他人对你的信任。我常举例子,当一个成年人被父母认可,老师看好,领导信任,客户认可,下属信服的时候。这个人想不自信都难。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来自于自己的表现,自己的表现来自于自己的能力。而能力来自试错。一个人考试成绩取决于他练习的程度,不是看做对了多少次练习题,而是看做错了哪些题。所以,人的成长不在于一直做对选择,而是做错选择。做错了,才会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为什么会错,然后进一步反思怎么去尽量避免下一次错误。
所以,我总是让你干一些明明你自己干不好却想尝试的事情,比如洗碗、洗衣服,试试看喽。没事。犯错了又怎样,去总结一下就好。比如我会让你很小的时候就拿螺丝刀,同时你用螺丝刀轻轻的戳你,让你感觉到疼。我认为,你感受到疼后会对这些尖锐的东西有警觉性。我会顶住奶奶和你妈妈压力,让你站在台子上去加热水,我认为这种看冒着热气的过程,和感受到“烫”的经历会让你知道“热汽”与危险同时存在。我会在你1岁多的时候让你在车里拉门把手,虽然这也是你奶奶说的:“好的不教,教这个!”的负面素材。但是你在2岁以后,开车的时候再也没有打开车门。我相信你在这个国庆节回去的时候,奶奶提醒我锁好车门的时候,你是自豪的,如果你懂你奶奶的动机,你甚至会嘲笑她。你傻吗?你不傻啊。你只是不懂而已,而懂的最好的途径就是反思错误。
人类的伟大就是学会推理与类比。而其中类比是最强大的学习方法,人学会1+1=2,1+2=3,就可以得出1+3=4.同样的,你理解了热水壶里的热气会烫,也会理解锅里的热气也会烫,在外面遇到这样情况下时候,也会懂得:“这个危险,不能碰”。在今年很火的一本书《成长的边界》里提到:“先涉猎后专研,多方尝试,横向类比思考和坚持自我发现的能力才是这个时代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所以我鼓励你多尝试,多摔跟头。你总有一天会学会拿筷子吃饭,虽然到时候你可能已经忘了,你是如何学会的。
大人的悲哀就是如此,他们学会了一样东西之后,就固执的以为这个东西如此简单,简直就是天生就会的。可是他们总是忘了自己是如此犯错、如何摸索学会的。所以,他们为了避免自己陷入这样的尴尬,就忽略自己学会的过程。要不就避开学习,以自己老了为由,直接放弃学习。这两种方法都可以避开自己犯错的状态。可是,不犯错自己就会强大吗?
在我们家,我是被指责最多的,因为我会“纵容”你,你要干嘛,就给你干嘛。其实,我是我们家里心最狠的,我希望你犯错,巴不得你犯错,巴不得你摔跤。因为练习时每一次做错题都会提高你考高分。生活中做错题,会提高你面对生活这个难题的能力。可是很多大人知道给孩子买练习本做错题,却不允许生活中做错题,还指望着孩子懂事、听话。什么叫懂事,懂得使用筷子夹菜的方法之前,一定夹错过n次。夹到左右、右边、下面、上面,最终才学会夹到那一块肉。有大人说,有那么复杂吗?我告你你,比我讲的还复杂。不信你让他把脚拿出来,试试看怎么学会用脚拿筷子夹那块肉。
在我看来,剥夺你试错的机会是非常可悲的,而恐吓是最残忍的方式。为什么孩子摔倒时会哭。因为疼吗?是又不是。是因为恐惧,因为害怕未知的威胁,用哭去吸引监护人注意力是最简单、最安全的方法,监护人过来,看看是不是严重,不严重安慰一下就好了,严重了,得用药。痛了不会哭的基因早在原始社会就被淘汰了。所以,在你摔倒的时候,我会把你抱起来,告诉你:“有爸爸在,没事,我看下伤口如何。嗯,没事的。你为什么会摔倒呢?是不是这样,这样,再这样。”我把你抱起来按刚才的摔倒过程再演示一遍,你说是。我说,下次注意就好。慢慢的你就知道该怎么摔倒了,以及怎么样情况才算安全。
但是恐吓是一个非常不正确的方法。比如你好奇拿了一个碗或刀具,大人呵斥:“怎么又拿,再拿给你把手剁掉,说了多少次了,一点都不听话”。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是心痛的。我的成长记忆里没有被这样教育过。但是我能想象,你在面对这样的指责的时候。你是无助的,你在怀疑到底是“好奇/探索”本身就是错了,还是拿这个东西是错的。如果是错的,应该告诉你为什么不能拿,而不是剁手,如果要剁手了,是不是你不如碗/刀重要,是不是父母/奶奶不爱你了,你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或者,你会怀疑自己探索、好奇的本质就是错了,你应该放弃好奇、放弃探索来换取监护人对你的善待?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你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听话的孩子,等你长大了,你的父母可能会说,这孩子是挺听话的可是就是老实了点,没什么想法。可是想法哪里来的,又是怎么消失的。我想,大多数人都不在乎了,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可是,我在乎。我宁可让你在探索过程中试错、承受疼痛也不愿意让你在这控制中变成一个听话的孩子。本来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和道理,却通过指责和恐吓,可以衍生出如此多精神内耗,这样的行为我认为是不对的。
我记得你在5月份的时候,家里玩,头上摔了个洞,流了不少血。我带你去医院,医生给你清洗伤口/缝针,在缝针的时候,我抱着你,你的身体是颤抖的,但是哭你是一点都没有的。我问你,疼吗。你说疼。你怎么不哭呢,你可以哭的。你说,有爸爸在。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什么叫信任,什么叫疼、痛苦、难受、恐惧,这些都是不一样的。再联想到你被不认可时候的大声哭泣。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大了。大人所谓的正确,跟孩子所谓的正确是不一样的。因为背景不一样。所以,我也可以理解大货车在我面对强行加塞时我的淡然,因为我大货车司机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收到的教育不一样,感受到的爱不一样。如果我跟他一样愤怒,那我的教育、环境、爱给我的加持哪去了?除去这些东西,我是不是比他更没有素质和修养?想到这些,我就感受到大人的所谓正确道理背后的狂妄与无知。你的坦率与天真才是更稀缺的东西啊。
儿子,你不是为我们而来,却是因我们而来。我不需要你的感谢,但是我需要感谢我老婆。她因为生你受苦,但你不需要感谢她,因为这不受你控制,我才需要感谢她。同时在这成长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快乐,感受到你成长的同时,也让我更深的理解什么叫成长。谢谢你,我永远无条件爱你。哪怕你永远不懂事,不听话。况且,我也从来不要求你懂事、听话。因为你需要听从的是你的内心。至于你的内心是如何培养的,那是你的事了,我们只是提供支持。
祝你成长快乐。其实成长一定会快乐,痛苦的是过程,如果你只感受到痛苦,那你一定没有成长。或者说,那一定不是你想要的成长。
儿子,在写这个信的时候,爸爸在思考,到底要不要发朋友圈。想来想去,还是发吧。因为有人说,爸爸的想法总是跟别人不一样,可是我反思之后认为没错,但是万一错了呢?别人可以提醒爸爸,要知道,爸爸可是我们公司这个圈子唯一被骂而不生气的。我希望你也可以活得如此潇洒与坦荡。
永远爱你的爸爸
2022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