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导读:《艺术的错觉》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是他的《艺术的错觉》这本书可能就相对冷门了,事实上《艺术的错觉》这本书更能体现贡布里希的艺术馆这里不对贡布里希的这本书进行评论,而是对书籍内容进行一个总的整理方便大家的阅读。
贡布里希通过这篇著作去有力地反驳了两个关于艺术发展的诸多错觉:“现实观”与“摹仿论”即人们之所以去绘画是因为他们在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而非在画他们看到的东西。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论证却具有着颠覆性的意义,贡布里希仿佛总有一种魔力,他能从画象之中去提取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和其中的深远意义,他对于艺术尤其是古老的艺术是如此地虔诚与认真。
首先是摹仿论的出发点和错误的地方所在,事实上如果你去观察艺术史,尤其是文艺复兴的艺术趋势,很可能认为摹仿论是正确的,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家就应该像镜子一样去显示世界的原本模样,而达芬奇自己的工作也在朝着复原现实世界原本样子这个方向去努力。达芬奇学习了很多科学方面的内容,他是众所周知的解剖学鼻祖之一,达芬奇擅长去观察这个世界。他在画一棵树的时候,往往要去观察树的各种姿态,树枝与树枝之间的关系等等,让科学知识帮助自己笔下的绘画尽可能地栩栩如生。这些理念似乎在无限逼近摹仿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变得越来越栩栩如生不正是模仿论的有力证据吗?
但是摹仿论也有其巨大缺陷,比如中国的绘画,古希腊的绘画,还有中世纪时期的部分绘画明显不是对于看到的世界的摹仿,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发展的印象论和抽象主义绘画也明显不符合摹仿论的特点,我们当然可以辩解只有中世纪绘画是符合摹仿论的,但是这样的区分不会让艺术史显得割裂吗?难道不同时期的绘画具有不同的目的所在?贡布里希认为其实艺术本身的目的从来都没有变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总是在逼近自我表达的目的所在,人的认知与大脑的加工,会让图像给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
让我们继续从达芬奇这个例子出发,达芬奇曾经说过许多类似艺术需要尽可能接近真实的话,但是达芬奇的内核观点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达芬奇的所有目的都是想要尽可能地去创造它心目中的艺术的完美形象,而这个完美形象就应该和镜子一样呈现栩栩如生的影响。事实上达芬奇自始至终没有对自己满意,尽管他已经创造了那么多伟大的作品,但是他依然对自己的创作不满意而喜欢去搞一些发明——至少这些发明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达芬奇其实自己很清楚:艺术画出来
所以中世纪的绘画与古希腊时期的绘画,以及中国的绘画,古埃及时期的绘画我们也可以逐渐去理解了:他们都是为了展现其目的才使用这样奇怪的视角,比如古埃及时期的绘画,如果不采用这样的绘画方式而是像达芬奇一样去绘画,那么很多绘画者想要去体现的信息就不能体现了。
绘画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距——这也是错觉形成的重要原因。无论是照片和绘画本身,他们的意义都在于他者的解读,绘画本身并不是一种判断,就像绘画出来的黑色部分和阴影本质上是不同的两种东西一样,人们的眼睛经常会欺骗自己。就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个鲸鱼的绘画,这张本来应该很写实的绘画当中的鲸鱼却长着四肢,当然我们知道鲸鱼是不长四肢的,观察者也不可能看到鲸鱼长着四肢,这张图之所以呈现四肢是绘图者的大脑里面呈现了四肢。画家并没有认识鲸鱼,于是他就想当然地以为鲸鱼同样有着四肢,当他观察鲸鱼的时候,他就以一个长着四肢的动物的理念去观察,于是鲸鱼的鳍就发生了巧妙的变化。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关于认知的例子,比如我们拿出一张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尤其是那种被大片阴影覆盖的图像,一个人的脸被光影的关系影响到只剩半张脸。一个现代人当然会知道没有出现的那半张脸是因为光影的原因消失了,但是部落的原始人往往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完成的绘画——它由黑暗和半张脸组成。
我这两个例子只是对于这本书的诸多 观点的一些小小提成,实际上这本书所论述的内容是如此庞大与全面,是如此深刻而又娓娓道来。写的这些微不足道的内容只是为了提起看官们对这本书的兴趣——如果真的能做得到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