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教育史的学科特点
时段划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
(一)古代教育——独立形成、发展
1、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体制:官学(中央与地方)、私学、书院
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与学校考试):察举制 与科举制度
2、教育思想与实践
(1)儒家教育思想家( 以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等五位主要代表)
(2)道家教育思想家 (3)墨家教育思想家 (4)法家教育思想家
(二)近现代教育——中西教育结合
1、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
(1)洋务教育 (2)留学教育 (3)教会教育
2、四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戍学制、戊辰学制
3、国民政府的教育: 教育方针、教育发展与管理措施
4、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干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
二、《大学》中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中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三、《学记》中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4个):豫(预防)、时(及时)、孙(顺序)、摩(观摩)
方法(4个):问答、讲解、练习、类比
四、传说中的古代学校的萌芽
1、明堂 2、成均(教音乐的地方) 3、庠(乡学) 4、序和校(军事教育)
五、商代的四种学校:
1、庠:道德伦理教育、习射 2、序:习射、武舞
3、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
4、瞽宗 :原是宗庙,高等学校(同“右学”、“辟雍”:学习礼乐。)
六、西周小学入学年龄
古代小学的年龄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八到十五岁。(西周小学强调的是德行教育,重视以道德来教育贵族子弟)
七、辟雍(太学)的概念:位置居中。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由三公(太师、太保、 太傅)负责。“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
八、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
1.学术官守,也称“学在官府”。(学校唯有国家办理,所有的学校都是官学)
2.官师合一。(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
3.政教合一。(学校兼具政治职能,学校既是施教之所,又是议政之地。)
九、“六艺”: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以礼乐为核心。
礼、乐、射、御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书、数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十、私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十一、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
1. 性质:(1)官家出资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看,是官学;但在学术和教学活动中,带有私学性质。)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2. 特点:(1)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平等自由)
(2)礼贤下士,待遇优厚 (3)学无常师
十二、墨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只考选择题)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孟子:“性善论”、“明人伦”“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性恶论”、“人定胜天”、尊师
十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的思想:
孔子以前的教育是有“类”的。教育大权把持在少数贵族手里,那时叫“学在官府”。
“有教无类”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2.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1)孔子关于教育对社会、国家作用的思想
孔子认识到教育不仅和政治、法律一样,是一种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手段,而且还能起着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为教育可以感化人们,征服人心,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形成“羞耻之心”,即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这就可以收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主张对百姓要先进行道德教化,教化无效再用刑罚制裁,逐渐造成一种没有犯罪行为的社会局面。
(2)孔子关于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的思想
第一,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什么差别,不论贫富贵贱,人生来就应该是大体平等的,没有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
第二,人的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
先天的结果,不完全是先天命定的。
孔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就不能真正形成仁、智、信、直、勇、刚等各种好的道德品质;即使有人具有以上各种好的品质,但如果不认真学习,不虚心接受教育,那么这些好品质都分别地产生愚、荡、贼、绞、乱、狂等各种不道德的后果。
3.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及影响
(1)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下移。
(2)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3)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与世袭制相对立的原则——“学而优则仕”。
(4)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诗、书、礼、乐、易、春秋”。
(5)提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6)创立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7)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表达孔子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十四、“鸿都门学”(汉代中央官学): 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科学校,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
“文翁兴学”(汉代地方官学):汉元帝时设立郡国五经百石卒吏,管理地方官学。按行政单位设立学校: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
办学目的: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特别优秀的学生;二是定期举行“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推行道德教化
十五、察举制
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的完全确立。(以儒术取士)
常科(岁举) :孝廉、秀才(茂才);
特科: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科等。(详看P102-105)
十六、“五经课试法”(P121-122)
十七、家庭教育:颜之推:《颜氏家训》
(1)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与环境影响; (2)教育内容:语言、道德、立志;
(3)严与慈相结合,切忌偏宠。
十八、“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唯才是举”,重才轻德,曹丕明令推广,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主要选士制度。
十九、发展科举(隋唐)
(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
(2)隋炀帝大业二年,“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
(3)唐贞观年间,成为一种常规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二十、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师说》——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学论著
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二十一、宋代文教政策(考大题)
(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科举取士人数增加,“以文抑武”
(二)三次兴学(北宋)
1、庆历兴学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改革朝政。教育上,兴学校,立科举。
内容主要有: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胡瑗—“分斋教学法”)。
2、熙宁·元丰兴学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
主要内容:(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3)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4)改革科举。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3、崇宁兴学
崇宁元年,宋徽宗委任蔡京为尚书右仆射,主持“崇宁兴学”。
主要内容:(1)整顿和完善中央官学;
(2)增设和复办画学、道学、书学、算学等专科学校;
(3)创设提举学事司,普设路学。 (4)废止科举,由学校选拔人才。
(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兴文教”——尊孔崇儒
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导致儒、佛、道三家在斗争中逐渐走向融合,最终孕育出“理学”——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思想体系。
二十二、宋代书院的特点:
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
2、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3、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
二十三、论“小学”与“大学”教育——朱熹
(一)小学:8至15岁。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小学教育对一个人成长非常重要,“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重在“教事”,在实际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成为“圣贤坯璞”。
教学方法:1.先入为主,尽早施教。
2.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3.《童蒙须知》、《训蒙斋规》培养儿童行为习惯。
(二)大学:重在“教理”,即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圣贤坯璞”精雕细琢,“加光饰”,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教学方法:1.重视自学。
2.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交流。
(“鹅湖之会” 朱熹VS陆九渊 吕祖谦为辩论的中间人)
二十四、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杨时——顾宪成
推荐程朱,反对王学
讲会制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各三日,推选一人主持;讲学内容主要为“四书”。
二十五、洪武十七年(1384年)建立科举定式:(简述即可)
1、三年大比; 2、四级考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又称童生试,是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也是科举的预备考试。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
乡试:又称乡闱,大比,在省城举行。在子(鼠)、午(马)、卯(兔)、酉(鸡)年的八月,录取者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乡试中榜称乙榜,也叫乙科。举人可经吏部铨选授官。
会试:京城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次年二月,又称春试、春闱、春榜、杏榜等。会试中式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主持。时间按为一天,考试内容为时务策一道,字数一千字以上,规定不用八股文。结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三名;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称传胪。
二十六、“八股文”
含义:形成于明成化年间。是一种命题作文,有固定的结构,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积极意义:考试文体标准化,人才选拔客观公正;
负面影响:禁锢了士人思想,败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
二十七、明朝的文教政策及其具体表现:“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一)尊孔崇儒,表彰理学,大兴学校
明朝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
朱元璋:“人材以教导为先”,主要依靠学校培养。
设国子学,后改名国子监;发布兴学令,各地普遍设学。
(二)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明朝选拔人才制度:荐举和科举。
明建文、永乐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
(三)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1、推荐程朱,删节《孟子》。编撰《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和《性理大全》,作为钦定的教材。
2、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校议政。国子监设“绳愆厅”;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
3、屡兴文字狱。
二十八、国子监(清朝中央官学):又称太学,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国子监生根据资格分为两类:贡生和监生;
国子监教职: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
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
教学组织:实行积分法和分斋教学法。
二十九、马礼逊学堂:第一所正规的教会学校。(1839年11月在澳门成立)
三十、洋务学堂
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新式学堂: 方言学堂、 军事学堂、 技术学堂
三十一、壬子·癸丑学制(大题)
内容: 普通教育分3段4级。
学制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小学校、中学校、大学校、专门学校、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特点:1、在年限上比癸卯学制缩短了3年,有利于教育的普及,符合普通百姓的教育要求。
2、女子开始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男女平权的观念。
3、废除了学堂的名称,一律改称学校。
4、幼儿教育纳入公共教育范畴。
5、重视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三十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
1.“生活即教育”是人类原来就有的,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2.“生活即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也就是说现实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3. “生活即教育”是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4. 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三十三、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由于我国古代教育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宗法制的政治结构,决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儒学为主的教育思想,以官学、私学、书院为主,以社会教化和家教为辅的办学体制,以科举考试为标志的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