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以逸待劳”:如何巧妙运用三十六计中的积极成分

2022-08-30 10:04 作者:NNRTS  | 我要投稿

以逸待劳之计,顾名思义,便是在战争中凭借有利地势,养精蓄锐,待敌军远道来袭、精疲力竭之后,转守为攻的谋略。其诀窍译成现代文,即是:使敌人陷于困境,不一定采取打的办法,可以设法调动强敌,使之疲惫而削弱,使我方因此由劣势转为优势。

以逸待劳是一种处世应变的重要策术

我国古代兵书是这样说的:“凡是先到达战地而待机击敌的,就可以从容不迫;后到达战地而仓卒应战的,就容易疲劳不堪。”战争双方的劳逸情况,关系到能否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以逸待劳的目的,不仅在于选择好有利地形,相机破敌,还在于以少制多,以简驭繁;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万动,以小动应大动;通过控制主动权,左右四方局势的发展。

以逸待劳的谋略,也是处世应变的重要策术。纵横捭阖、折冲樽俎的著名外交家,往往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他们喜欢先让对手夸夸其谈,待到对手声嘶力竭之时,他们已从中识破对方的破绽和要害。于是从容不迫,有的放矢地阐述自己的主张,争取公众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引导或迫使对方放弃己见。为了在与谈判对手交谈中迅速摸清对方意图,争取更多的时间思考应答辞令,象丘吉尔、周恩来等世界著名的政治家都有意在谈判过程中带上翻译人员,尽管他们实际上都通晓对手所使用的外语。这样,当谈判对手与翻译人员忙着陈述或者传译的时候,他们便可以不慌不忙地权衡对策,争取有利于己的谈判结局。

以逸待劳在商业中的运用

以逸待劳的谋略,也广泛运用于虽无剑拔弩张却不乏激烈竞争的商业经营活动之中。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后主持年营业额达数亿美元的“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美国人麦科马克,在他写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里学不到的学问》一书中,道出他成为暴发户的一个成功秘诀:“自己的地盘有地利。”其实,在经销活动中,最大的“地利”莫过于使自己能够以逸待劳,从容地应付远道而来的谈判对手。运用以逸待劳的谋略,不在自己的地盘里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需设法使对方感受到犹如远道跋涉般的疲惫就行了。比如,你是一个采购员,到外地去采购货物。你在排除竞争伙伴而独居买方“皇帝”的位置之后,就可以开始设法调动你的货主,使其疲于奔命。你可以以检查样品质量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他拿出一件件货物你让观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处;你还可以以落实货源为由,催促他四出检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时间,还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请他如此这般再作一遍。总之,你让货主为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你施展以逸待劳之计赢取胜算的把握就越大。

福特的袖里乾坤

上世纪20年代初,福特面临又一次打击,汽车销量急剧下降,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当时,正值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的时期,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色彩明快鲜艳的新型汽车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喜爱,因而销路大畅。唯独黑色的福特车保持不变,显得严肃而呆板,销路自然大受影响。但是,无论对各地要求福特供应花色汽车的代理商,还是对公司内的建议者,福特总是坚决顶回去:“福特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比其它颜色耐旧些。”生产逐渐艰难了,福特开始裁减人员,部分设备停工,一时间公司内外人心浮动,连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气了。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产T型车的工厂全部停工,这是公司成立24年来第一次停止新车的出厂,市面所卖的都是存货。消息一出,举世震惊,猜测蜂起。除了几个主管干部外,谁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么算盘。让人奇怪的是,工厂停工后工人并没有解雇,每天仍然上下班。这一情况引起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报上经常刊登有关福特的新闻,助长了人们的好奇心。

两个月后,福特终于透露,新的A型汽车将于同年12月应市。这比宣布工厂停工引起的震动更大。年底,色彩华丽、典雅轻便而价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车终于在人们的长期翘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况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飞的辉煌的局面。

福特公司由于T型车的开发,早已确定了它在美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这次面对各公司以色彩、外形为武器发起的挑战,福特并没有应战,而是养精蓄锐,扬长避短,抓住质量、价格这两个关键作充分准备,一旦成熟,就使对手们由强变弱,由优变劣了。这就是老福特的“锦囊妙计”——以逸待劳。

任正非静观其变谋发展

作为民企华为的老总,任正非的低调在行业内是众人皆知的。他本人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总是构筑起一张无形的自我保护网,让自己置身于媒体所能触及的范围之外。以至于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任正非是在刻意地避开媒体,与媒体保持距离。任正非和华为也因此被外界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记者永远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华为的电信设备在国际、国内市场称霸多年,但是在公开场合,华为从来不以第一自居,也从不张扬地打广告。

任正非处在暗处,媒体在明处,媒体对他“雾里看花”,他却通过各种途径密切地关注着媒体的动向,这样既利于保护自己,又方便瞅准时机主动出击,有时还可以借用媒体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他深知在中国,企业家与媒体最好的关系就在若即若离的策略中,既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过于疏远。因此任正非可以让媒体永远无法炒作他的生活细节,而他则可以随时自由地驾驭媒体。

任正非在媒体面前的低调,其实是一种“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战略,而且他很好地把握了低调做事的尺度,没有像许多中国企业家一样走向与媒体相处的两个极端:要么放纵传播,让炒作大行其道;要么闭关自守,封锁消息源头。华为适时出击,选择性地发布企业的相关消息,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修炼企业内功上,默默做事,一举成名。运用这种策略,不仅成功地摆脱了外来干扰,而且用“静”成功地将对手迷惑,为自己的飞速发展争取到了有利的时间差,伤敌于无形之中。

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如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的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您对以逸待劳策略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

谈“以逸待劳”:如何巧妙运用三十六计中的积极成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