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儿和五儿两个小丫头身上彻底解开“钗黛合一”的最终谜团,红楼关键字之“痴迷篇"
从四儿和五儿两个小丫头身上彻底解开“钗黛合一”的最终谜团,红楼关键字解读之“痴迷”篇(六)
在脂批中曾经提到过一种看似非常不好理解的说法,那就是“钗黛合一”,初闻这种说法的时候,我也是觉得既古怪又难以接受,环肥燕瘦,钗黛明明是外貌性情那么南辕北辙的两个人,怎么脂批又口口声声说是她们二人是合一的呢?
脂批是这样说的:
第四十二回回《蘅芜君兰言解疑语 潇湘子雅谑补余音》庚辰回前批语中说: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
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也。”
脂批甚至还把甄、贾宝玉的合一与钗黛二人的合一一起类比,在第二十二回,畸笏叟说:
【庚辰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家。丁亥夏。笏叟。】
说甄、贾宝玉是人虽两个,实则合一是好理解的,因为贾宝玉是甄宝玉的影子,两人的确也相似,为何钗黛要做甄玉、贾玉来看呢?
不单如此,作者的设定似乎也是证实这种说法的,例如,太虚幻境的可卿仙子长的兼有薛、林之美,又乳名:“兼美”,脂批评论这名字说:
“妙!盖指薛林而言也。”

并且,薛、林二人的曲词和判词都是共用的,我以前曾经写文章分析过“钗黛合一”,最后我下结论说:
可以把钗黛视之为男人对于女人的外在美和女人对他的精神影响的内在作用的一个出于男人视角的完美型的理想。理想就是二者之优点兼有,都能为这个男人所得到和享有,所以兼美之身的幻笔,是理想当中,男人所爱的女子身上优点的集合,作者之所以钗黛合起来写,不是她们二人最后成为了一体,而是将她们二人的优点在男性视角下统一了起来,成为男性对于女性完美理想的最终幻想。
这个结论是并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单纯这样看钗黛合一还不能够完全跟《红楼梦》的创作主旨贴合起来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阐释,而要彻底分析清楚这个事情,则需要先分析一下四儿和五儿这两个小丫头,本身钗黛合一就已经够使人迷惑不解的了,跟四儿和五儿又是怎样扯上关系呢?并且这篇讲解钗黛合一的文章为何我要专门放在红楼关键字的痴迷篇下来解读呢?钗黛合一和痴迷这样的关键字又有何关系呢?
我们说,这几个问题其实内在都有暗暗的线索相连,并且直接关乎《红楼梦》主旨,这主旨背后又隐藏着深刻的佛教哲理和概念。
让我们先从四儿这个小丫头说起,我以前在分析袭人是否告密了的文章中曾经专门讲过四儿的问题,我说四儿这个小丫头是宝玉心中第四人,但是也有读者朋友看了很不认同,说明明书里明白说了,四儿在家排行第四,所以宝玉才随口给她改了这个名字,而我认为,这只是作者表面的障眼法,作者真正的深意是指四儿是宝玉心中第四等人,(注:第四等人,并不等同于第四个人,例如芳官之流与宝玉的关系远近来看,也是第四等人)。这种笔法在《红楼梦》中也很常见,例如作者表面说馒头庵里的馒头做的好吃,所以才有了这个诨名,其实我们都知道馒头庵一名实际来自“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馒头庵这个地名是同铁槛寺一样,都是具有深刻隐喻性质的地名,也都呼应了前面那句诗。四儿的情形也是类似的,表面说是在家排行第四,实则另有深意,如果四儿单纯是指排行第四的话,柳五儿的出现就说不清楚了,柳家的只有一个女儿,也不是排行老五,偏偏叫个五儿,这也还罢了,在袭人嘲讽宝玉叫四儿上来服侍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
袭人冷笑道:“你问我,【庚辰侧批:三字如闻。】我知道?你爱往那里去,就往那里去。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我们这起东西,可是‘白玷辱了好名好姓’的。”
要知道这个情节才是第二十一回,五儿的名字就已经跟在四儿后面出现了,而距离柳五儿第一次在书中出场,还早着呢!《红楼梦》这本小说,何曾有闲文闲笔,袭人随口一句,却暗藏玄机,她的这话,其实是给四儿,五儿提前排了位次,表明日后出场的柳五儿其实是宝玉身边第五等人。同时也是在暗示,四儿、五儿两个看似无关的丫头之间是有关联的,她们之间的关联就是在宝玉心中的不同等级位次,一个等级在四,一个等级在五。
也许有人会想不通,柳五儿压根就没有到宝玉身边服侍过,甚至都没有跟宝玉说过话,只是跟芳官比较要好,虽然她本人品貌很不错,而且一心想在宝玉身边谋个差事,可是从后来的文字中我们得知,五儿的希望大大的落空了,甚至在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撵走四儿和芳官之前,她就已经死了。
这样一个没跟宝玉有过什么深入交集又早早死去的丫头,凭什么要占据宝玉身边第五人的位置呢?如果她算第五人,跟她要好的芳官又算得了什么呢?芳官好歹跟宝玉曾经很亲密,也在宝玉身边服侍过一段时间。

我们说,作者的用意不在此,四儿和五儿的位次排名,也都隐喻着某种佛教哲理。让我们还是从四儿说起,我们先按顺序看排行名次,从宝玉心目中排行下来,林黛玉是第一,这是无可置疑的;晴雯第二,因为晴雯死后,书里说去了“第一等的人”,说明晴雯是丫鬟中排第一等的,晴雯在判词中也是又副册第一位;袭人第三,因为从判词可以看出,袭人正好排在晴雯后面,是又副册的第二位,算下来是宝玉心目中第三等级的人;接下来的那一等就应该是四儿了,而五儿可以认为是属第五等级的人。可是后来我意识到,第一位的可不止是黛玉,而是钗、黛两人,所以宝玉心中第一等的人,是钗黛合一的。这当然是从钗黛的判词和《终身误》曲词来判断的,判词和曲词中,钗黛两人是合在一起的,而且都是从宝玉的视角来看待两人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终身误》,让我发现了四儿的名字是跟宝玉心目中女儿的等级位次有关的,如果跟四儿是有关的,那跟五儿也就是有关的。为什么我这么肯定呢?这是跟一条评论四儿的脂批有关的:
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庚辰双行夹批: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被误者深感此批。】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
脂批评论四儿时说:“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一生为四儿这类人所误,其实就是终身为之所误,而《终身误》曲词中误了宝玉终身的两个人是钗黛,因而四儿便是按顺序排下来的误宝玉终身的第四等人,钗黛是第一等误宝玉的人,说明她们两人合起来对宝玉的诱惑最大情感纠葛最深,宝玉心中,她们最重。其次是晴雯,再次是袭人,再次是四儿这类小丫头,再次是柳五儿这类都没怎么跟宝玉有过什么交集的人。
所以并不是说,柳五儿跟宝玉没什么交集,就不够格称为第五人,因为她生的跟平、袭、鸳、紫等人不相上下,一但来到宝玉身边,必定得到重视,也正是因为她没能来在宝玉身边,所以宝玉对她的牵挂才降到了第五等。宝玉心中其实是牵挂她的,一但牵挂,便动情,一但动情,便为之所误。只是对她的牵挂没有排在前面那几个人深重而已。
此外,说起第三等人,也不止是袭人,还有一个人,是和袭人一等的,那就是麝月,麝月是袭人的映射,书里面曾经这样评价麝月:
麝月道:“都顽去了,这屋里交给谁呢?【庚辰侧批:正文。】那一个又病了。满屋里上头是灯,地下是火。【庚辰侧批:灯节。】那些老妈妈子们,老天拔地,伏侍一天,也该叫他们歇歇,小丫头子们也是伏侍了一天,这会子还不叫他们顽顽去。所以让他们都去罢,我在这里看着。”【庚辰眉批:麝月闲闲无语,令余酸鼻,正所谓对景伤情。丁亥夏。畸笏。】宝玉听了这话,公然又是一个袭人。
脂批也曾透露说,袭人出嫁后,劝宝玉“好歹留着麝月”,这样宝玉身边起码还有一个妥帖的人服侍,所以脂批说,“袭人虽去而实未去也”,也就是说,有麝月在,就等于袭人还在一样。因此,麝月可以算做跟袭人一等。
由此我们便看懂了宝玉续写的那一段庄子文中真正在讲什么,这里面就出现了红楼入世关键字“迷”字: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这段话里提到的钗、玉、花、麝不就是我们前面刚刚排过使宝玉情牵的位次表上靠前的那几位吗?她们都是误宝玉终身的人物,而这里出现的关键字迷字,也正是明确告诉我们,至少宝玉自己看来,这些红楼女儿,他心目中最情牵最重视的几位,都是使他堕入迷津,痴迷不已的诱惑。说她们是迷眩缠陷天下者,其实就是指宝玉这样的千古情痴,心甘情愿的痴恋迷醉于她们,陷入深深的迷情孽障之中,好像做一场红楼大梦而不知醒悟,甚至堕入迷津,也不知回头。
而我们知道,宝玉的原始设定,是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造历幻缘的,他最终必然是要从迷障中清醒过来,要悟道的,要梦醒后复返天界的,这才是他的目的地,那么那些红尘诱惑,便耽误了他的悟道和醒梦的事业,所以才称作是终身误。由这个概念上来说,不单钗黛是误了宝玉终身,并且在误宝玉这一点上,她们二人还是合一的。而且花、麝也是终身误,不单钗、玉、花、麝误了宝玉终身,连四儿五儿也都是误了宝玉的终身,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钗、玉、花、麝、四儿、五儿等人也都是合一的,不但她们几个人是合一的,一并连其他所有那些使宝玉情思牵挂的人如晴雯、芳官甚至龄官甚至自家的姊妹贾府三春连同妙玉、史湘云等人都是合一的,她们统统合起来,都可以称作是宝玉悟道之路上的红尘诱惑,是使他终日迷恋沉溺忘记悟道的红粉阻碍。只不过不同等级的人对宝玉的诱惑程度不同而已,等级越高,其诱惑的程度越大,所以脂批将摆脱这种红尘诱惑的修行称为:
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
因而我在我的书里最后这样总结钗黛合一:
钗黛二人的美合为一体,便是“兼美”,而兼美正是太虚幻境可卿仙子的名字,之前论证过,可卿仙子及其凡人身份秦氏正是“情”的拟人化,因而钗黛合一便是二者合起来凑成一个“情”字,这便是宝玉一生所纠缠牵挂的冤孽,《邯郸梦》中卢生的台词:“弟子一生耽搁了一个情字”正是贾宝玉一生写照。也正因为如此,钗黛合起来成为迷眩缠陷贾宝玉的最大的红尘诱惑,是贾宝玉悟道之路上的同等阻碍,后来贾宝玉从大梦中醒悟过来,才抛弃了这份“情”的诱惑,大彻大悟的。

而最初,宝玉意识到这一点,就是他开始写仿庄子文的时候,但是他这时候的心态并不是很成熟,这也证明,宝玉的悟道一开始是并不透彻的,就好比,一个着急赶路要到达最终目的的人,悟道和梦醒就是他的最终目的地,可是他一路风尘仆仆,赶路十分辛苦,又渴又累,偏偏路边长着结满鲜嫩欲滴红苹果的果树,这个路人便忘记了要赶路,因为苹果多汁解渴,其新鲜红润的外表又使人垂涎不已,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也比辛苦赶路要舒服的多,这个路人便醉心于这些苹果树,彻底忘了自己原本要到达目的地的那种初心,反而醉心痴迷于苹果的鲜嫩和诱人的香味起来,但是终于有一天他发现这种诱惑也不是长久的,还会耽误他赶路到达目的地,还带给自己很多无端的烦恼,这时候,他便生起气来,开始怪责这些苹果,觉得是它们诱惑了他,便说,要是苹果当初不是那么新鲜娇艳就好了,要是苹果一开始就是灰扑扑的,干瘪瘪的味道很酸涩,我也就不会被苹果诱惑了,我也就能早点赶路了。所以宝玉才写道要:“焚花散麝”、要“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才可以使他丧减情意,使他不那么迷恋红尘。
如果说,钗、玉、花、麝连上四儿、五儿这些人是宝玉悟道之路上的红尘诱惑,那是否表示,宝玉在迷津遇到的那些极力拉他下水的“夜叉海鬼”就是这些美丽的红楼女儿呢?是否作者就把这些表面上年轻美貌的女子当成是恶鬼一般来看待,暗示她们的真面目实际上就是引人堕入万劫不复的入迷津的厉鬼呢?我们说不是的,那些迷津中的“夜叉海鬼”实际另有所指。林黛玉在看到这篇仿文之后,曾这样评论他: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鄙薄,其实就告诉我们宝玉的这一番高论,其实是他自己无见识,用丑语怪别人的。也就是说,钗玉花麝这些人,固然是红尘诱惑,作者也并不认为她们是夜叉海鬼,正如一个赶路的人,他没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反而被红苹果诱惑了,流连忘返,甚至堕落其中,不能怪罪苹果太红润太新鲜太有诱惑力了,而是要怪路人自己的意志不坚定,怪他太过于迷恋红苹果的诱惑,怪他总是对红苹果怀有深深的欲望而不能自拔。如果他要怪苹果,甚至还说最好把苹果的诱惑减少到最低,让它不要那么红润,而是要干瘪瘪的酸涩难吃的,就不会诱惑到他了,那路人就是将丑语怪苹果了。宝玉实际上是用丑语怪责那些美丽的女儿了,而这种怪罪是不对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迷津中拉扯宝玉的夜叉海鬼,实际上并不是指那些美丽的红楼女儿,尽管她们对宝玉来说,是最大的红尘诱惑,但是夜叉海鬼却指的是宝玉心中的欲念和妄思,是这种欲念使他痴迷红尘诱惑,也是这种欲念导致他沉迷梦中不醒,同样是这种欲念使他意志不坚定。在佛教当中,这种欲念或者说妄动之思有一个专门的名字,称之为“毒龙”,佛教用“毒龙”来比喻妄心,而想要排除这种妄心就要“斩毒龙”或者制服“毒龙”,例如王维写的那首著名的禅诗《过香积寺》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佛家故事中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诗句便是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而脂批也曾提及过斩毒龙的:
谁想黛玉见宝玉此番果断而去,故以寻袭人为由,来视动静。【庚辰双行夹批:这又何必?总因慧刀不利,未斩毒龙之故也。大都如此,叹叹!】袭人笑回:“已经睡了。”黛玉听说,便要回去。袭人笑道:“姑娘请站住,有一个字帖儿,瞧瞧是什么话。”说着,便将方才那曲子与偈语悄悄拿来,递与黛玉看。黛玉看了,知是宝玉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可笑可叹,【庚辰双行夹批:是个善知觉。何不趁此大家一解,齐证上乘,甘心堕落迷津哉?】便向袭人道:“作的是玩意儿,无甚关系。”【庚辰双行夹批:黛玉说“无关系”,将来必无关系。余正恐颦、玉从此一悟则无妙文可看矣。不想颦儿视之为漠然,更曰“无关系”,可知宝玉不能悟也。余心稍慰。盖宝玉一生行为,颦知最确,故余闻语则信而又信,不必宝玉而后证之方信也,余云恐他二人一悟则无妙文可看,然欲为开我怀,为醒我目,却愿他二人永堕迷津,生出孽障,余心甚不公矣。世云损人利己者,余此愿是矣。试思之,可发一笑。今自呈于此,亦可为后人一笑,以助茶前酒后之兴耳。而今后天地间岂不又添一趣谈乎?凡书皆以趣谈读去,其理自明,其趣自得矣。】说毕,便携了回房去,与湘云同看。
当林黛玉见宝玉受了自己和湘云的夹板气后暗中前来打探,却见到了宝玉写的偈子和《寄生草》,我曾经论证过,宝玉的道悟和紧接着的禅悟就是他从迷梦中缓缓清醒过来的过程,属于早期的渐悟范畴,并且这时的他虽然已经开始慢慢悟了,却仍未彻悟,所以脂批才说他是【二次翻身不出】,就是说他接连道悟和禅悟两次都没有翻身跳出迷关的意思。而这里的一大段脂批就非常清楚明白的说明了这一点,脂批说,林黛玉牵挂宝玉,前来打探,是“慧刀不利,未斩毒龙”,毒龙是沉溺俗世的妄念,表明此时,林黛玉自己还沉溺其中,情痴未解,是未曾斩断对情的欲念的,所以是未斩毒龙,而后来宝玉说,林黛玉比自己知觉在先,那说明此时,贾宝玉更加未斩毒龙了,他还不如钗、黛二人觉悟的早,这一点我上一篇文章说过了。后面的脂批,说大家一解,齐证上乘,就是指如果此时悟了,不再被毒龙也就是情思妄念所拦阻,那就可以齐证上乘,也就是最后的证得体悟,也就不用再堕落迷津了,所谓的堕落迷津也就是甘心情愿沉溺情的妄思之中,难以自拔。
脂批后面自己开玩笑说自己损人利己也正是这个道理,因为如果一但早早大家悟道,各自抛开,各自放下,也就不会再沉溺于情障之中,那又哪里还有那么多百般牵扯万般纠缠的故事给脂砚斋看呢?
而在书中,毒龙的另外一个较为明确的表达也时常被作者和脂批提及,那就是邪思妄动:
例如甲戌本凡例介绍书名时说:
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
作者写到风月宝鉴的时候说:
“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庚辰双行夹批:言此书原系空虚幻设。】【庚辰眉批:与“红楼梦”呼应。】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庚辰双行夹批:毕真。】有济世保生之功
邪思妄动,或者妄动风月之情,在红楼关键字对应表上都是代表入世的词,这种心中的妄念妄想,也同样可以称之为毒龙,唯有斩却毒龙,才能够走向最终的悟道觉醒,才能真正的出世获得解脱,而风月宝鉴正是暗示全书主旨的一大关键设定,全书正是用风月宝鉴来隐喻入世迷人在镜子正面映出的红尘欲望的诱惑下不能回头,不能斩断邪思妄念,从而坚决翻过镜子看背面获救,如果能立即醒悟,走向出世,就能获得最终的解脱。在讲解归水月一词的深刻隐喻的时候,我也说过斩情的概念,斩情的斩字,其实也就是斩毒龙的斩字,
脂批在评论宝玉悟道的时候,有过这样的话:
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庚辰双行夹批:拍案叫好!当此一发,西方诸佛亦来听此棒喝,参此语录。】谈及此句,不觉泪下。【庚辰双行夹批:还是心中不静、不了、斩不断之故。】
宝玉开始领会“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深意的时候,尚且还会堕泪,所以脂批说他还是不静、不了、斩不断,意思就是他仍痴恋红尘,还是不能心如止水,不能放下,也就是不能了断,斩不断毒龙的缘故。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钗黛合一,最根本的概念就是来源于她们(包括晴雯、袭人,四儿、五儿等等)都是能够使贾宝玉产生迷恋不己沉溺其中的情思妄念,从而耽误他最终悟道梦醒的那种红尘诱惑,如果说甄玉、贾玉是同一人的不同分身,那么钗黛就是同一个诱惑的不同分身。在这个层面上是可以将薛、林做甄玉、贾玉来看书的。贾宝玉对红尘诱惑的欲念比贾瑞这种低级的沉溺肉欲的境界要高出不少,它是优雅的也是纯真的,但也依然是使他不能自拔,堕落迷津的夜叉海鬼,而钗黛仅仅是诱惑,是阻碍,真正导致贾宝玉难以醒悟的是他内心的“毒龙”,并不是钗黛,唯有斩却毒龙,也就是最终悬崖撒手,贾宝玉才可能从大梦中醒来,真正走向出世,化灰化烟,一切成空,获得最终的解脱。这就是我理解中的“钗黛合一”的终极释义。
对本文的一点补充:警幻仙子用兼有薛林之美的可卿仙子来警醒宝玉,说明可卿正是代表情的诱惑。而宝玉的丫头,四儿原名:蕙香,是花的香气,十二个小戏子,偏偏芳官分到了宝玉房里,芳也是暗指花的香气,而袭人姓花,名字来源于花气袭人知昼暖这句诗,还是花香,花代表女儿,香气则是引人沉醉于花的芬芳,便是诱惑的代名词,如果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芳官也是姓花的,芳官的这个姓氏,绝非无意之笔,这些名字里面暗含的深意,都是指这些人是对宝玉的红尘诱惑。而袭人的哥哥名叫花自芳,脂批说是随笔成文,成的什么文呢?花是诱惑,她自芳香她的,倘或迷人沉醉于其中,大梦不醒就是糊涂了,只有任花自己散播芳香的诱惑,自己忍住内心的妄念,才可以最终走向梦醒,走向彻悟,也就是出世,获得神仙般的逍遥快乐。同样的“芳”这个字既然代表花香的诱惑,而大观园中的“沁芳”二字则有了更深的含义,沁字表示香气或者液体的渗入或者透出的意思,后面跟个芳字正是花香之意,沁芳位于大观园中,隐含的意思正是那些居住于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正像鲜花一样散发出阵阵芳香,而这芳香正是造成了对贾宝玉极大的诱惑,那都是“情”造下的孽缘,随着贾宝玉的最终悟道梦醒,才彻底悬崖撒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