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邓小平说对外开放政策100年不会变

1984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强调,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长期不变,本世纪内不会变,下个世纪前50年不会变,后50年也难以改变。邓小平是在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和由他率领的公明党访华代表团时讲这些话的。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适用而先进的技术设备,并聘请必要的外国经济技术专家来帮助我们工作。

【改革前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与苏联、东欧有着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同西方也有一定的贸易往来与技术引进,但从总体上说,我国是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使我国的发展水平同世界的差距拉大了。特别是从20 世纪60年代起,我国在经济建设和外交上存在着许多的失误,如在经济建设上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外交上把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列入"帝、修、反"之列,并与他们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因而我们自我孤立;而恰恰是在这个时期,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机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开始确立,至此以后,中国逐步走向了世界。

【改革历程】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979年4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专门讨论经济建设问题。当时广东省委领导人习仲勋在汇报工作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一定的权力,允许广东有一定的自主权,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汕头举办出口加工业。邓小平同志听后十分赞同,并向中央提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在讨论如何扩大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到会的许多负责同志认为,可以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发展出口商品生产,这个建议被写入了会议的有关文件。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巨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也进一步坚定了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特区后指出:"除现在的特区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三)开发浦东: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之际,具有得天独厚位置的上海的开放也被提到议事日程。实际上开发浦东和开放上海的设想已经酝酿已久。1980年前后,上海和北京的许多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各种设想。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向国务院上报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纲要》的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开发浦东的问题。国务院在1985年2月的批复中明确指出要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建设。1986年10月,国务院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提出:"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新区,使浦东成为现代化的新区。"为了落实国务院的两次批示,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7月成立了开发浦东咨询小组。1990年2月26日,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