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帝国最后的辉煌(八)——甲午遗梦

2022-04-23 03:28 作者:绝灭歌姬  | 我要投稿

       1894年7月,明治维新的日本终于迈出了向西方殖民者学习的第一步。组建的新编陆军第九混成旅团侵入了朝鲜,清政府派出2000名淮军乘坐雇佣的高升号等三艘英国运输船去增援已经调驻朝鲜的清朝陆军,而护航的分遣队则由北洋海军副将方伯谦率领的主力舰济远、鱼类炮艇广乙组成。而早已得到情报的日本联合舰队鱼贯驶离了佐世保海军基地,而战争的乌云在甲午年的夏天开始散开。

        7月25日清晨,当济远和广乙从牙山返航行至丰岛海面时与日本联合舰队的第一游击队的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艘快速巡洋舰迎面相遇。吉野迅速开炮,日本不宣而战。而这不宣而战的突然袭击从此也成了日军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二战。漫天炮声将济远舰的管带方伯谦吓得惊恐不已,他连忙命人挂起一面白旗和一面日本军旗,全力躲避,而吉野又穷追不舍。危急时刻济远的尾炮连开四炮,三中吉野,济远这才顺利逃脱。负责运兵的高升号和操江号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很快它们就被日本人控制住了。而船上的淮军精锐拒绝了日本人的劝降,愤怒的日本人像高升号发射了鱼类。很快船舱进水,会水的清军纷纷跳入水中,而不会水的则站在船头用步枪进行还击。最终除少数几人逃生外,高升号上其余的871名清军全部壮烈殉国。这是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的第一次交锋,日本人击溃济远、击伤广乙、打沉高升、俘获操江。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皇室同时下诏宣战。这一回大清展现出了少有的战斗热情,所有列强均对中国表示出同情,这无疑给清政府一个错觉,只要战争打起来日本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清政府更多的热情则是来源于那些所谓的“捷报”。看到那些“捷报”,朝廷上下欢喜异常。而其实真正的情况是叶志超所率的部队在朝鲜从未与日军进行激烈的交火,只有撤退。而真正进行作战的只有聂士成部在城欢驿与日军进行激烈的交火,但最后寡不敌众撤了下去。

       但并不知情的清政府在收到“捷报”后宛如打了鸡血一般迅速调集了四支大军向朝鲜进发。他们分别是卫汝贵的淮系盛军,马玉坤的淮系毅军,左宝贵的淮系奉军以及半西化装备的东北练军。然而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入朝作战的部队各自独立,地位并列,互不相属。一番激烈的讨论后由绰号“叶大呆子”的直隶提督叶志超被任命为等同于驻朝清军司令的赴朝诸军总统。清政府就在这各个派系勾心斗角和落后的军事体系下带领的部队开赴了朝鲜。



        9月15号由野津道贯率领的日军第五师团16000多人,山炮44门陆续兵临平壤,影响整个战争进程的平壤战役打响了。战役刚一开始日军就感觉清军并不像他们听到的那样的不堪一击,反之清军虽然只有9500多人,各种山炮、野炮、机关炮加起来才38门,但却在城南、城北和西南方向顽强抵抗并多次击退日军。但奈何人数相差过于悬殊,阵地相继失守,但日军依旧被堵在平壤的内城之外。就在战斗到双方都弹尽粮绝的时候让日本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平壤的城楼上突然竖起来白旗。

       因为总帅叶志超本人就是个贪生怕死之辈,还未开战就主张撤军但受到左宝贵、马玉坤、聂士成等人的反对再加上清政府没有明确让他撤退,他勉强的进行了战斗。但平壤外城失守后,叶志超的内心防线彻底崩溃了。他不顾众将劝阻开始连夜撤军,就这样清军战斗最辉煌的一天变成了最悲催的一天。日军听到城内的清军呼兄唤弟,鬼哭神嚎的动静明白清军准备撤退了,于是进行追进···最终清军白白损失了近两千人,这个损失远远超过了战斗的损失。而对此毫不知情的清政府仍旧在往朝鲜增兵。9月15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主力淮系铭字军4000人开往中朝边境的大东沟。两天后,返航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本联合舰队狭路相逢,一场海上鏖战拉开了帷幕。



       1894年,9月17日中午时分,两军相距5公里时定远首先发炮,两分钟后日军还击,甲午海战就此展开。但可惜的是定远的第一炮震塌了年久失修的舰桥,丁汝昌跌落负伤,接着五色司令旗和通信装置也被日军击中摧毁,瞬间整个北洋海军失去了统一指挥,陷入了被动局面。但即便失去了统一指挥且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北洋舰队没有怯战依旧勇敢迎战。超勇在沉没的最后时刻仍旧发炮不止、经远在管带林永生的指挥下以一敌四,直至船尽人没、而致远管带邓世昌更是演绎出他那人所共知的杀身成仁之举。持续了5个小时之久的中日黄海大战,被称为19世纪最大规模的蒸汽机舰队之间的海战,也是中日两国海军决定性的一次较量。战后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五艘战舰或沉或毁,主力战舰全部受伤,海军官兵伤亡千余人。日本方面军舰无一沉没,松岛、比叡、赤城、西京丸、吉野等遭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海战过后,北洋海军元气大伤,被迫驻守军港,保船不出。

       战争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朝鲜的陷落使得东北完全暴露给了日本,而海战的失败则意外着中国的战略威慑力量名存实亡,也标志着中国失去了制海权。于是日本大本营计划入侵中国并寻求机会与中国陆军决战,清政府再次紧急构建防线,驻扎在中朝边境的清军人数多达三万多人。



       10月24日,日本第二军选择了花园口这个不是很理想的地方进行了登陆。小心翼翼的日军本以为会有场恶战,谁知整个岸上居然没有一个守军。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大清国的陆军、海军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日军的24000余人从容上岸,创造了世界登陆作战史上令中国人羞于启齿的奇迹。登陆后的日军长驱直入,金州、大连相继失守,旅顺被切断了后路。

       这场战争在慈禧六十寿辰不合时宜的出现了,每逢大寿洋人似乎总要与她过不去,这个国家总要出乱子。慈禧40岁,俄国人要占伊犁,日本人要抢台湾。慈禧50岁,法国人入侵台湾,袭击浙江沿海。慈禧六十大庆,朝廷已筹备多年,已花去银子一千多万两,谁知日本又出来了,无奈之下慈禧只得很不情愿的下旨,缩小庆典规模,只在生日当天接受庆贺。



       旅顺是淮军防守的重镇,与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军港隔海相望,共同守卫着渤海的咽喉,沿海的九座炮台群守卫着这个远东第一流的军港。但谁料到这个号称“铁打的旅顺”仅仅一天时间就被日军攻破。11月21日,日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旅顺,22日旅顺全面陷落。日军大本营为了给清政府足够的教训和威慑,占领旅顺的日军在四天内只干了两件事——屠杀中国男子、凌辱并屠杀中国妇女,两万多和平居民失去生命。在之后的50年内这一惨相不断在台湾、济南、南京,在二战中中国所有沦陷区内复制、上演、升级。日本帝国陆海军也因此被称为“披着文明的外衣,长着野蛮筋骨的怪兽”。

       前线不断传来的噩耗和旅顺的失守的消息让李鸿章内心陷入一片黑暗,淮军嫡系不堪一击,海军元气大伤让他颜面丢尽。在占领旅顺之后日本大本营改变在直隶与清军决战,逼迫清政府接受城下之盟的既定计划。一个决定消灭北洋海军,占领威海,占领山东半岛的作战计划开始实施。



       1895年1月20日,日本新组建的山东作战军开始了登陆行动,跟之前一样清军依旧无动于衷,这使得3万多日军在威海卫的侧后方从容登陆。虽然山东守军加上驻守的淮军一共有两万多人,但这些将领要么心怀鬼胎、要么因为派系斗争的问题而隔岸观火。而清政府派去支援威海的援兵要么是因为是和李鸿章不和、要么就是贪生怕死、要么因为帝后两党的斗争而消极怠工对于战事情况毫不在意。大清帝国最危急的时刻看不到清军上下一致对敌,看到最多的只有淮军拼死抵抗和党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当自己的国家与另一个国家处于战争状态的时候,这个国家的部分国民竟然和旁观者的口吻一样,宣布自己是中立的局外人,这实在是晚清时期最为奇特的现象之一。讽刺的是,当甲午战败之时清政府按例拔去李鸿章顶戴花翎和黄马褂之时,李鸿章就满腹牢骚的说道,“大清国只用我一支北洋军来抵抗日本全国之师,这谁都知道是肯定要失败的。”

       1月25日,日本陆军摧毁威海南帮炮台群。2月2日,日本攻陷威海城,攻陷北帮炮台群。至此威海卫军港沿岸全被占领,刘公岛对外联系全被切断。东有日本联合舰队在港外堵截,西有日本陆军从陆地包围,港内的北洋海军只有拼死一搏。虽然死守的北洋海军拼死守住刘公岛,但主力耗尽,弹尽粮绝,官兵战斗意志濒临崩溃,刘公岛已然在劫难逃。到了这一步,丁汝昌早已不奢望存活但也不想投降,他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2月12日,中国第一位机械化舰队海军司令,大清帝国北洋海军最高指挥官丁汝昌服用鸦片自杀。同日,北洋海军护卫部队长官张文宣、镇远代理管带杨用霖开枪自杀,他们的发出是北洋海军的最后一枪。



       中日甲午战争以大清国陆军、海军全面战败而告终,中兴之师淮军的神话破灭了,笼罩在中兴名臣李鸿章头上的所有光环也随着北洋舰队的覆灭而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大清帝国最后的那个强国梦。至此李鸿章的所有地位消失了,而慈禧一直默许以洋务自强的洋务派就此失势,而一直支持光绪的帝党开始逐渐抬头。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现如今中国的海军已经有北海、东海和南海三支舰队,是拥有现役军人约24万人,舰船300余艘,飞机600余架,现役舰艇总吨位仅次于美国的强大国防力量。辽宁号和山东号两艘航母在保卫国家的同时似乎也在诉说着那一百多年前的屈辱。如今的旅顺和威海已经成了美丽的旅游城市,每天向来往游客诉说着那过去令人心酸的历史。但除了诉说历史之外它们还依旧作为中国的海军基地而保卫着渤海的咽喉,依旧注视那茫茫的大海。


帝国最后的辉煌(八)——甲午遗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