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纯批><笔记10—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的线索3>

2023-08-03 15:04 作者:alcohollen  | 我要投稿

###### 第二节 

####### §9. 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

如果我们抽掉一般判断的一切内容,而只关注其中的知性形式,那么我们就发现,`思维在判断中的机能`可以归入`四个项目`之下,其中每个项目又包含有`三个契机`。它们可以确切地如下表所示。


1.

`逻辑学家们`有理由说,在把判断`运用于理性推论中时`,单称判断可以如同全称判断一样来对待。

因为正是由于`单称判断根本没有外延`,它的谓词就不能只连系于包含在主词概念之下的某些东西,而被另一些东西排除在外

所以这`谓词亳无例外地适用于那个概念`,就好像这概念是一个拥有某种外延、而这谓词适用于这外延的全部意义的普适性概念一样。

> “单称判断根本没有外延”这句中,“外延”可以理解为一个概念在现实中的所指物

> 单称判断和全称判断在形式逻辑上可以做同样的运用,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谓词毫无例外地适用于那个概念”

> 但二者在外延上却是有所区别的,例如:

> “所有人”的外延就是古今中外所有的人,而“一个人”却没有任何的外延,它不能指代任何一个具体的人,而只能表示一个抽象的人的概念

> 如果它试图表示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特称判断,而不是一个单称判断

相反,如果我们`把一个单称判断只是作为知识`而在`量的方面`与一个普适性判断加以比较,那么单称判断与普适性判断的关系就如`单一性对无限性的关系`一样,因而就本身来说是与普适性判断有根本的区别的。

所以,如果我把一个单称判断不只是`按其内部的有效性`,而是也作为`一般知识按其与别的知识相比较时``的量`来估价,那么它当然就是与普适性判断有区别的,并且值得在一般思维各契机的一个完整的表中(虽然并不是在那个只限制在诸判断之间相互运用的逻辑中)占一个特殊的位置。

>  如果不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考虑而“ 把一个单称判断只是作为知识而在量的方面与一个普适性判断加以比较 ”,

> 只在知识的量的方面,单称判断和全称判断是不同的:

> 例如,“所有人是有死的”,中所获得的知识在量的方面是“所有人”,

> 但是,“一个人是有死的”,中所获得的知识在量的方面是“一个人”

> 这就有了根本的区分


2.

在先验逻辑中,同样还必须把`无限判断``肯定判断`区分开来,虽然在普遍逻辑中`前者正当地被归入了后者之列`,而并不构成划分的一个特殊的环节。

因为普遍逻辑`抽掉谓词的一切内容`(即使这谓词是否定的),并只着眼于这谓词`是否附加于`主词,或者是否与主词相对立。

但先验逻辑则也要根据这种借助于单纯否定的谓词所作出的逻辑肯定的价值或内容,来考察该判断,并考察这种肯定`对全部知识带来怎样一种收获`

  • 假如我关于灵魂说道,它不是有死的,那么我就通过一个否定判断至少`防止了一个错误`。现在,通过`“灵魂是不死的”`这一命题,我虽然按逻辑形式来说作出了现实的肯定,这时`我把灵魂放入了不死的存在者的那个无限制的范围之中`。既然有死者在可能存在者的全部范围中包括了一个部分,而不死者则包括了另一部分,所以我的这个命题所说的无非是,灵魂是当我把有死的东西全部都去掉之后余留下来的无限数量事物中的一个。但这样一来,一切可能事物的这一无限领城所受到的限制只不过是,有死者被从中排除了,灵魂则被放在这无限领域中剩余的地方。但这个剩余的地方即便有这样的排除,却`仍然还是无限的`,并且还可以去掉其更多的部分,而灵魂的概念也并不因此就有丝毫的增加和得到肯定的规定。

 所以就逻辑范围而言的这些无限判断在一般知识的内容方面实际上`只是限制性的`,从这一点看它们在判断中思维的一切契机的先验表中是必定不可跳过去的,因为知性在这里所执行的机能也许在知性的纯粹先天知识的领域中可以是重要的。

>  在形式逻辑中,无限判断是在被包括在肯定判断之内的,无限判断中虽然谓词不是具体地肯定主词的,却也通过划定主词的范围而肯定了主词

> 形式逻辑中,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的分别只需要看判断本身的形式而不需要关注判断的内容,即只需要看“是”或“不是”

> 无限判断和肯定判断的分别,则要看判断的内容本身,如果从内容上谓词不是主词的某种具体的性质,而只是一个划分的范围,则就是无限判断,如:“这朵花是红色的”,“这朵花是有颜色的”(这两个也是特称判断),前者是肯定判断,后者则是无限判断。

> 但是,“这朵花不是红色的”这个判断却只能是一个否定判断而不是一个无限判断,否定判断和无限判断的分别在于,判断本身的目的,是要“否定一个错误”还是“确定正确的范围”


3.

思维在判断中的一切关系是:

a)谓词对主词的关系。

b)根据对结果的关系。

c)被划分的知识和这一划分的全部环节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类判断中只考察`两个概念`,在第二类判断中考察`两个判断`,在第三类判断中考察相互关联着的`好几个判断`

>  定言判断只考察两个概念,如:“A 是B”、“A 不是B”、…………

> 假言判断只考察两个判断,如:“如果A,那么B”、“只要A,就B”、“只有A,才B”、…………

  • `“ 如果确有完全的正义,则一贯作恶的人将受到惩罚 ”`这一假言命题中,实际上包含有两个命题:`“ 确有完全的正义 ”`,和`“ 一贯作恶的人将受惩罚 ”`

  • 这两个命题本身是否真实,在这里尚末决定。通过这一判断所想到的只是这种`前后一贯性`

最后,选言判断所包含的是两个或好几个判断彼此的关系,但不是次序上的关系,而是逻辑上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在于一个命题的领域排除另一个命题的领域,但同时又还是`协同性`的关系,这种协同性在于`这些命题合起来完成了真正知识的领域`,所以这是一个知识领域的诸部分之间的关系,因为每一部分的领域都是为了真正知识的全部总和而对另一部分的领域所作的补充,

  • 例如,`世界要么是通过盲目的偶然性,要么是通过内部的必然性,要么是通过一个外部的原因而存在的`

这几个命题的每一个都占据着有关一个世界的一般存有的可能知识领域的一部分,所有这些命题合起来则占据了整个领域。把知识从这些领域之一中除开,就意味着把它放进其他领域之一里面去,反之,把它放进某个领域之中,也就意味着把它从其余领域中除开。

所以在选言判断中有诸知识的某种`协同性`,这种`协同性`在于诸知识交相排斥、但却因此而在整体上规定着那个真实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总括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唯一被给予的知识的全部内容。而这也只是我觉得为了下面要说的起见所必须说明的。


4.

判断的模态是判断的一种十分特殊的机能,它本身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判断的内容毫无贡献(因为除了量、质和关系之外再没有什么能构成一个判断的内容的了),而只是关涉到系词在与一般思维相关时的值。

或然判断是我们把肯定或否定都作为可能的(随意的)来接受的判断。

实然判断是当肯定或否定被看作现实的(真实的)时的判断。

在必然判断中我们把它们视为必然的。

所以,若两个判断的关系构成假言判断,同样,若选言判断即在于它们的交互作用(划分的诸环节),则这两个判断全都只是或然的。

  • 在上述例子中,`“ 确有完全的正义 ”`这一命题并不是`实然地`说出来的,而只是作为一个随意的判断、即可能有某人会承认的判断来设想的,而只有那个`前后连贯性才是实然的`

因此这样的判断也可能显然是假的,但作为或然的来看却可以是真理性知识的条件。

  • 所以`“ 世界通过盲目的偶然性而存在 ”`这一判断在选言判断中只具有`或然性`的含义,就是说,可能有某人也许会偶尔承认这一命题,但这毕竟有助于发现真命题(如当人们在可能采取的一切途径的数目中划掉错误的途径时那样)

  1. 所以`或然性命题`就是这样一种命题,它仅仅表达出`逻辑可能性`(而不是客观可能性),也就是表达出使这样一个命题有效的自由选择,即只是任意地把它接受进知性中来的。

  2. `实然命题`说的是`逻辑上的现实或真理`,例如在一个假言的理性推论中,前件在大前提中出现为或然的,在小前提中出现为实然的,而且表明这个命题已经按照知性的规律而与知性结合着了,

  3. `必然命题`则把实然命题思考为`由这些知性规律本身所规定的`,因而是先天断言地思考它们,并以这种方式表达了逻辑的必然性。

现在,由于在这里一切都逐步并入了知性之中,以至于我们首先是或然地判断某物,然后也可能就实然地把它看作是真实的,最后才断言为与知性不可分地结合着的,即断言为必然的和无可置疑的,这样,我们也可以把模态的这三种机能叫作一般思维的三个契机。


<纯批><笔记10—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的线索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