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鬼谷子》
初次听闻“鬼谷子”这个名号貌似是很久之前了,当时还不甚了解,只觉得这个名字自带神秘光环深不可测。假期里在追一部高分神剧名曰《毛骗》,可谓是相当精彩,在各种骗术之中贯穿着道家鬼谷子思想之要义,一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更是勾起了我对鬼谷先生思想的向往。于是我便找到这本由后人编撰的遗作——《鬼谷子》。
读完此书后让我沉思良久,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如何御世制人的书,《鬼谷子》的精髓是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书中很多思想都是基于圣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不免觉得离自己遥不可及。读完书后所列举的种种历史和现实事例发现确有很多思想可以运用与生活之中。本人才疏学浅概括能力有限,作为读后感很难将本书的思想融合在几百字中。所以我打算用书摘感想的方式将我在阅读中所记录的摘要做一一品读。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到家代表人物,为纵横家之鼻祖。人如其名,颇具传奇色彩,是一代奇才。相传他受命于天、得书于仙,是为《无字天书》。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司马迁的《史记》有相关记载,他乃战国时代楚国人,姓名里族不详,因其隐居鬼谷,讲学授徒,故世称鬼谷子。一说其姓王名禅字诩,号鬼谷,民间称为王禅老祖。
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之所以能够教授出改变时代的学生,是因为他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外交家的纵横之术,还兼懂道家阴阳变化之理,甚至被称为左右时代风向的预言家、江湖神算。他的主要著作《鬼谷子》里讲述的就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一说,《鬼谷子》一书并非其本人著作,而是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
《鬼谷子》被发现于道家的经典《道藏》中。今本《鬼谷子》分为上、中、下三卷。其中上、中两卷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贸等领域比较多,主要讲述有关游说、辩论、权谋、韬略的理论,下卷讲述了如何修炼自身、养精蓄锐,是上、中两卷内容的必要基础。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楗》《抵巇》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八篇,另有《转丸》《胠乱》二篇,亡佚已久。下卷含《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
书摘与感悟
◆ 捭阖第一
“捭”即开启,“阖”即闭藏,所谓“捭阖”,就是大开大合,大启大闭。
>>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这句话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万法归一”,万事万物所遵循的特征和规律都是一样的。
>>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圣人在处理世间事务时,总是善于发现事物规律,把握事物关键,考察事物的发展过程,揣度、研究事物的可变性和不变性以及事物应变能力的强弱,因才而用、取长补短、有的放矢地处理问题。
>>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
世人中有贤良与不肖者,有智识之士与愚黯之辈,有勇敢者和怯懦者;有仁人君子及苟且小人……总之,人们的品行和素质是千差万别的。
>>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要起用一个人,首先要审定其品质如何,摸清其真假虚实,顺从其嗜欲愿望,发掘其志向意图,并要暗中排察他的言语,或启导他,或适当地贬抑、质疑他,以探知其真情实意,以明了其性格主流。得知对方实际情况后应缄默不语以挑动对方畅所欲言,以便了解对方所言是否于己有利。要么开导他给他以启示,要么压抑他使他控制自己。开导启发他,是为了让他畅所欲言以考察他在感情上与我们有无距离;压抑控制他,是为了观察他的反应如何,借此了解他对我们的诚心大小。
>>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考察某人可用不可用,还要查明其谋略计划的优劣以及同自己谋略计划的差距大小。若同我们的谋略计划距离较大,先纵容他,让他照自己的意志去办(而我们则暗中谋划)。
>>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8]。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当然,这种谋划要周密。若要谋划周密,关键是行事要微暗、不露声色,这样做,就与阴阳之道暗合无隙了。
>> 《鬼谷子》所说的“无为之道”与老庄的清静无为之道不同,这里指顺应自然之性而拨动之、因势而利导之的一种处世之道。
>>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口,是表达内心思想的门户;而心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宰。
>>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人的志向与意愿,喜好与欲求,思念和焦虑,智慧和谋略,都是由口这个门户出入从而表露出来的。所以,应该用捭阖之术来把守自己的口,用开闭之法来调控自己的言谈。使用捭术,就是让对方开口,让对方说话,这就是阳之道;使用阖术,就是让对方闭口,让对方沉默,这就是阴之道。懂得了阴阳之道的协调交替使用,就能够懂得“终”和“始”的意义了。
>>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凡是那些遵循、效仿、涉及上述阳类事物的说辞,可以叫作“人生向往型语言”,也就是说可以用这类美好的语言去说动对方进行某事;凡是那些遵循、效仿、涉及上述阴类事物的说辞,可以叫作“人生忌讳型语言”,也就是说可以用这类令人厌恶的语言去威胁、警醒对方中止某种计谋。
>>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游说中运用捭阖之术时,先用阴言和阳言去试探对方(以确定对方是喜欢阴言还是喜欢阳言)。由此,与喜欢阳言的人论谈时,以使用涉及上述阳类事物的崇高语言为主;与喜欢阴言的人论谈时,以使用涉及上述阴类事物的卑下语言为主。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卑下的阴言去打动小人,用崇高的阳言去说服君子。
>>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所有的裨益或损害、离去与接近、背叛和复归,都是阴阳之道的行为表现,可用阴阳之道加以掌控和驾驭。阳以动为特征,故主要表现为进取;阴以静止为特征,故主要表现为闭藏。阳动必然显现出来,阴止必然潜藏进去。阳发展到极致就成为阴,阴超过了极限就变为阳。用阳去拨动事物,是为了让它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用阴去安定事物,是为了让它巩固自己的形态。用阳去统括阴,就要用内部规律去规范外在形态;用阴去辅佐阳,就要用外在形态去影响内在本质。阴阳相辅相成,互为其用,集中体现在捭阖之术上。这就是世间万物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也是游说人主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既定法则,也即所谓的天地万物运行的关键。
>> “在他人不喜欢你的时候去纠正他,是很难的。劝说行不通,论理不听从,那是你论辩的道理不清楚;道理已经明辩却仍然行不通的,那是因为你没有顽强地去坚持;已经顽强地坚持了却还是行不通的,那是因为你没有切合他心中的喜好。明辩道理,说理清楚,坚持它,巩固它,又能适合被游说之人的喜好,你的言辞就会变得神奇而珍贵,清楚而分明,就能进入对方的心中。像这样游说还不成功的,天下间还未曾听说过。这样的游说就叫做善说了。”
>> 在商业谈判中,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时,我们要注意避其锋芒,乘其疲惫之际,突然出击,以打败对方。
>> “你应该少说为妙。我确信,如果你说得愈少,而对方说得愈多,那么你在谈判中就愈容易取得战功。”
>> 鬼谷子告诉过我们:用人之道,贵在识人,利用捭阖之术让对方开启,使对方无所顾忌、侃侃而谈,致使我们能够更多地掌握对方的情况,并以此来决定取舍。所谓“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 现在我只是按照他的意思去做,而他也由此觉得这就是他自己创造的,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自我表现欲。因为他不能拒绝‘他自己的’东西,这就变成了他要而不是我勉强推销了,工作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
>> 这样顺着别人的思路来,先顺其意后观其变,渐渐演化为促成与对方合作的一个前提和推动力量,往往能让交往无阻无碍,办事顺顺利利。
史例:司马熹巧施连环捭阖计、范雎欲扬先抑说秦王、薛宣软硬兼施惩县令
◆ 反应第二
所谓“反”,指反复试探,而“应”,则指对方回应
>>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此。
通过对大道的掌握运用,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反观过去,检验现在;熟悉这类事物,了解那类事物。
>>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别人在侃侃而谈,是动;自己沉默听辞,是静。可以根据别人的言论,来探听其中蕴含的深意。如果发现了对方的言辞中有前后矛盾之处,就要马上提出诘难探求其真意,对方的真情必然在应对中有所透露。
>> 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
如果对方不为所动不接我们的话茬、不回答我们的反问,就要改变方法。我们可以用言语的表象去感动对方,去迎合他的心意,去窥探他的真实感情,从而掌握它的意图。通过我们设置言辞物象、对方予以回应这样的多次反复,我们终可抓住对方言辞中的事物表象及其类推出的同类事物,也就可凭此把握对方意象的主流,心中就有底了。这样经过多次的重复与反复,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从对方的言辞中侦知的。
>>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我们想要听对方讲话,自己反而用沉默来逗引他;想让对方张口,自己反而三缄其口;想让对方情绪高涨以夸夸其谈,自己反而低调;想从对方那儿有所获取,自己就先要有所给予。想要让对方吐露情怀,就自己先设表象去引动他,设法让他讲话,彼此产生共鸣,让他引为知己而开情吐意。
>>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我们或者顺着他的这番话去探测他,或者顺着他的那番话去探测他;或者从他的话端顺势考察,或者从他的话尾逆推思索。所有这些,都是辨别真假、分析同异、分清真诚与虚伪的方法。
>>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因此,若要了解外界的人或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了解自己开始。先有了自知之明,然后才可以去了解别人。
>>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4]。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也就是说当对方形迹未显时,我们要用圆通灵活的手法去引导他;当对方形迹已显时,我们又用一定的准则去应对他。进退左右等一切行动都可以用这种规则去掌握。
>> 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总之,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按照预先制定的考察别人的准则去考察其决策、计划,就会无形无容,让对方摸不透、抓不着我们的门路,而觉得我们像天神那样已经达到难测难知的至高境界。
史例:魏国虚与实取之、薛公巧计得先知
◆ 内楗第三
所谓“内”,即入内,又通“纳”,指向君主进言献策,取得君主的欢心与信任,从而跻身君主宠臣的圈子;所谓“楗”,《唐韵》有云:“举也。”其意则是指包揽、替代君主决策,以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本篇论述的重点就是策士或臣子见君后的取宠见用之术。
>> 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就如同青蚨母子之血涂钱可以相互招引一样,可以把君主吸引得密合无隙,就能在宫廷中独往独来,自由自在,谁也没法阻挡。
>> 必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了对方的真实情况与意图,才能够把握住内楗之术,如此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进退自如,随心所欲了。
>> 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要圆转灵活地根据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我们的策略、变换我们的手法,让外人摸不透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就是进用和退居的根本原则。
>> 一是以物钓之,看喜欢何物;二是以言钓之,看喜听何话;三是以事钓之,看如何待事;四是以志钓之,看志趣何在;五是以视钓之,看眼神如何;六是以贤钓之,看如何待贤;七是以色钓之,看形色如何变化。
>> 为子不能尽孝,为臣不能尽忠,何以立于天地之间?
摘自郑庄公和潁考叔的对话
>> 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该办的事。有些时候办事能利用对方对立的思想情绪,有意识地反过来说、反过来做,使对方与你唱反调,也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总之,要“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如此“以变求内者”,才能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能“若管取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 成功在于肯努力尝试以求其变。当一条路走不通时,要赶紧转过身去寻找另一条出路。往往在困境面前改变一下思路,一切就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史例:张良巧借贤士保太子、晏子顺水推舟谏景公、潁考叔因势利导
◆ 抵巇第四
所谓“抵”即击实、抵塞、抵挡,“巇”的原意是险峻、险恶,后引申出间隙、漏洞、矛盾等意,比喻给人以可乘之机。本篇所论的“抵巇”之术,主要讲述的是如何洞察事物出现的缺陷与矛盾,而后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策略加以弥补或利用,属于方法论范畴,可以称之为一种治世技法、一种道术。
>> 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微隙不管,就会发展成小缝;小缝不治,就会发展成中缝;中缝不堵,就会发展成大裂缝。微缝刚刚出现时,会有征兆可寻,可以治理、堵塞它,可以慢慢击退它,可以使之平息,可以让其逐渐泯灭,甚至可以去旧用新、趁机用适当的途径取而代之。这就是抵巇之术的基本原理。
>> 其施外,兆萌牙蘖之谋,皆由抵巇。
当圣人向外推行教化、治理天下时,针对事件危机的萌芽和征兆,都是运用抵巇的原理予以谋划、防范和处理。
>> 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
圣智之士见到这种情况,就运用抵巇法则去处理:若认为世道还可以挽救,就采取措施查补漏洞使其“巇”得到弥合;若感到世道已然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就循其缝隙,伺机而动,打烂旧世界,重建新世界。
>> 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或用这种手法治世,或用那种手法治世;或把世道反过来,或让世道恢复其本来面目。总之,若遇到像五帝那样的德政,就用抵巇之术帮其弥补漏洞;若遇到像三王那样的征伐之世,就用抵巇手法取代它,弃旧建新。
>>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
自从天地初生以来,任何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都必然会出现缝隙,这是我们不可不留心明察的。
>>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
若生逢盛世,没有缝隙可以弥补、利用,就深深隐藏起来等待时机;一旦世道出现缝隙可资利用,有可乘之机,就运用抵巇之术进行谋划。
史例:伊尹防患未然禁闭天子、王允巧施美人计、汉武帝“留犊去母”
◆ 飞箝第五
“飞”,即飞扬,褒奖;“箝”,是指箝制、控制。所谓“飞箝”,陶弘景注释曰:“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箝,谓牵持缄来令不得脱也。言取人之道,先作声誉以飞扬之,彼必露情竭志而无隐,然后因其所好,牵持缄令不得转移。”所以,本篇主要讲述的是通过言辞控制人的权术。而只有对某个人摸透了,才能掌控他、使用他,这就需要“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即知道怎样运用褒扬之词有意识地去给予肯定和赞许,以博得对方的欢心,取得信任,待其情志暴露无遗时,进而钳制、掌控对方,使之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图行事。由此可知,“飞”是为了“箝”。
>> 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
要想创造有利形势,干一番大事业,必须先考察自己所拥有的人才队伍,看他们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是否一致,他们是否说的是真心话,是否具有高超的权谋与韬略,还要决断关系国家安危的计谋,排比自己队伍里亲疏远近的关系以决定可重用的人物,安排好这些之后再权衡形势来谋图大事。
>> 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对于那些用钩钳之辞也不能说动、控制的人,就用“重累术”来制服他:或者先把他征召来,而后用忧患、危难之事反复试探、胁迫他;或者先反复试探、胁迫他而后再造舆论来诋毁他。或者用胁迫术来加以诋毁;或者用诋毁术来加以胁迫。总之,在飞箝术的具体运用上,或者用财物、宝石、珠玉、璧帛、美色等来引诱收买;或者依据他的才能摆出或收留或不收留的样子来控制;或者暗中访察其言语、行为中的漏洞来威胁他,这时便要配合运用抵巇之术了。
>>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
若要对君主以外的人用飞箝术,就要先衡量对方的智慧和才能,权衡他的实力,审度他的气度仪表,抓住他的喜好弱点去迎合他、随顺他,用飞箝之术协调他与我们的差距,用我们的意图去开导、启发他,这就是飞箝之术控制人的妙用。总之,对人使用飞箝之术时,要先用赞扬、称颂的空话去赞誉对方,使其昏昏然引我们为知己,对我们敞开心扉、吐露实情,然后利用的对方弱点把对方牢牢控制住,以探究其言辞,摸准其心意。
史例:无盐女貌丑有良策、楚庄王宽容得良将、齐桓公不计私仇用管仲
◆ 忤合第六
“忤”,是忤逆、反忤、相背的意思,“合”则是趋合、顺应、相向的意思。所谓“忤合术”讲的就是关于分合与向背的问题,是一种辩证处世技术。本篇主要论述这种辩证处世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怎样灵活运用这种处世技术,强调要善于把握两者间相互转化的态势,只要顺势而行,把握时机,便可纵横自如。
>> 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
事物的发展变化,既像圆环一样循环连接,又在每一发展阶段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现实背景,形成各种各样的发展态势。应该反复探求事物的连续性和独立性,抓住不同事物的特点,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所以,圣智之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立身处世,治理天下,教化百姓,传扬名声,确定事物的名分。
>> 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必定依据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不同时机,抓准最适宜的天时,明白哪些地方有余,哪些地方不足,并据此来损益变化自己的决策,用忤合的道理去事先了解,让策略方针随着事态的变化而转化。世上没有永恒富贵之人,做事也没有永远固定的样式。
>> 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所以,实施忤合之术,自己一定要估计一下自己的才能智慧,衡量一下自己的优劣短长,看哪些方面自己不如别人,这样,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入政,可以退隐,也可以从事纵横捭阖的政治角逐。
史例:刘秀忍辱负重报兄仇、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张英退避三尺化干戈
◆ 揣篇第七
“揣”,就是指揣测、探求、推断等。《四库全书》本的题解云:“揣者,测而探之也。”本篇主要论述了游说之士如何揣测、把握游说对象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思想。从而对游说对象做出准确的判断,有的放矢,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 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
人的情感欲望必定是在其情感发生极端变化的时候不自觉地表露出来的。若碰到那种在情感发生极端变化时也不表露出真情实感的人,就暂且撇开不再与他深谈,而转向去询问他所亲近的人,了解其意图所在。
>> 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内心情感发生剧烈变化,一般会通过人的外在形貌表现出来的。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依据对方外在表现的变化去揣测他内在隐藏着的真情实意,这就叫作探测人的内心深处从而揣度人的情志。
>> 生事者,几之势也。
能在变化中握有主动权的人,都善于把握事物初起时的幽微态势并拨动之。
史例:李膺体察民情智筹粮草、刘伯温巧言解梦免杀戮、沈子高与子西
◆ 摩篇第八
《摩篇》,《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作《摩意篇》,可以说是《揣篇》的姊妹篇,是“揣情”的继续。关于“揣”与“摩”的关系,鬼谷子开篇点题:“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可见,“摩意”之术是揣情的一种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 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
通过寻绎、琢磨那些外在表现而准确地判断出其相符合的内在心理因素,是揣情的主旨。运用摩意术时要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必须在暗中行事而不被人察觉。暗地里对人实施摩意术,顺着对方的欲望去探测他的内心世界,其内心想法一定会以相符合的形式反应出来,为我们所掌握。一旦反应出来,必然会有所作为。
>> 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在我们掌握了外在信息和内在心理之后,就要藏起这种摩意术,有意而微妙地保持距离,以免被对方察觉,这就是所谓的堵住洞口、藏起头绪,或者叫做隐藏表象、掩饰真情,使别人不知道我们对他实施摩意术并且已经从外到内都掌握了他,故对我们无所戒备,我们就可以在毫无阻力的情况下达到目的而不留下后遗症。
>> 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圣智之人便是这样在隐秘中谋划决策,所以被称作“神”;成事在明处,功绩人人能看到,所以叫作“明”。
>>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
在运用摩意之术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用平和态度的,有用正言相告的,有用讨好方式的,有用愤怒激将的,有时利用名声,有时采取行动,有时讲廉洁,有时讲诚实,有时讲利益,有时讲谦卑。平和就是让对方平静,正言就是直言相斥,欢喜就是让对方喜悦,愤怒就是激怒对方,名誉是为了飞扬对方的名声,采取行动是为了促成他,廉洁就是用清廉感化对方,使用信义是为了让对方明智,讲利益是为了让他追求,讲谦卑是为了迎合对方。上述手法,都是圣智之士十分明了并暗中使用的手段,都是从普通大众身上吸取总结而来的。
>>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所以说,要使谋划一定周密,必须选择那些可以沟通的、智谋水准与自己相近的人一起谋划,这就叫作双方互补、密合无间而做出了没有漏洞的决策;要想做事成功,一定要运用权术,这就叫做基本原理、权术与时机三者相合而成事;要想游说时让别人完全听从你的意见,就要揣摩准别人的思想情意,这就叫作两情相合便言听计从。故而人们常说,世界上的事物都归向自己的同类,抱起柴草扔进火中,干燥的先被点燃;在平坦的地面倒水,湿润的地方先把水吸引过去。我们运用摩意术时也是这样,要想让别人的内心情意应和你的摩意而表现出来,你也要持有与其一样的情感立场。所以说,用以类相从的态度去摩意,哪有对方不相应和的呢?顺从他的心志欲望去琢磨他、游说他,哪有不听从的呢?这就是我们策士所独有的不二法门。总之,见到了事物的几微迹象便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不坐失良机;功成事就而不居功自喜,久而久之,我们定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史例:蔡泽说范雎退隐荐贤、管仲看透齐桓公、子产明察秋毫之末
◆ 权篇第九
“权”,其本义为秤锤,引申为衡量,变化。本篇的主旨即是论述如何反复衡量游说对象的特点,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地设置、修饰说辞、辩辞,以达到游说的目的,是鬼谷子强调的游说术的核心。
>>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游说,就是说服别人。说服别人,是为了凭借其力量做一番事业。修饰说辞、辩辞,必须借助于例证。而借助例证时,必须知道有所取舍和增减,以适合对方心理。应辩回答对方的疑问和诘难,必须让便利的辞句脱口而出。而便利的辞句,就是简洁明快地讨论问题。申说主张的言辞,必须把义理阐述明白,使对方明了我们的本意。而要让对方明了我们的本意,可以用事实来加以验证说明。诘难的言辞,是为了驳斥对方的言论。而想要驳倒对方,必须善于掌握反诘的时机,引诱对方说出心中隐秘的意图。(这是说辩的一般常识,下边我们再来谈说辞。)设置谄佞奸巧的说辞,要预先知道对方的难题并出谋划策以解决它,从而博取忠心耿耿的名声;阿谀奉迎的说辞,要博采事例来论证对方决策的可行性,从而博取智慧的美名;成就事业即论证自己主张可行的说辞,必须果决,让对方觉得我们大勇善断而信服;套近乎的说辞,要善于替对方权衡各种决策的优劣,以取信于对方;诤谏的说辞,要敢于且善于反驳对方,以博取胜利。摸准了对方的心愿顺着对方的欲望去游说,就是谄佞;博采事例来做充分的论证,就是博证;进退果敢,该说则说,该止则止,就是决断;替对方分析各方进献的策略,就是权衡;抓住对方的说辩缺陷而攻击对方言辞中的不足,就是善于反诘。
>> 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睹要得理。
因此,我们繁称言辞而思路不乱,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地说辩也能不迷失主旨,变换说辩手段但并非诡谲难知,其关键就在于抓住了对方问题的要害,在说辩中掌握了既定原则。
>>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人之常情是,说出话来总希望别人听从,做一件事就盼望能够取得成功。因此,聪明人决不使用自己的短处,而去利用愚蠢者的长处;不使用自己不擅长之处,而去利用愚蠢者的工巧之处,这样,他就不会陷于困境,做起事来永远顺利。我们常讨论怎样做对自己有利,就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讨论怎样才能避害,就是要避开自己的短处。
>> 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所以说,说辩中的忌辞有五种,即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病言,就像病人气力不足那样说话没精神。怨言,就像人伤心到极点而没有主见。忧言,就像人心情郁结,愁思不通那样不畅达。怒言,就像人怒火攻心胡乱发泄那样没有条理。喜言,就像人得意忘形、尽情诉说、不知所为那样散漫而没有要点。这五种言辞,要精通了才能适当应用,在情况有利时才能实行。
>>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
一般说来,游说有智识的人,要靠博识多见的言辞;游说笨拙的人,要靠条理明辨的言辞;游说明辨事理的人,要简明扼要;游说高贵的人,要有充沛的气势;游说富人,要靠我们谈话时豪气冲天;游说贫穷的人,要讲究实际利益;游说地位卑贱的人,要注意态度谦恭;游说勇士,要果敢决断;游说有过失的人,要直率尖锐,把利害讲得明明白白。
>> 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耳朵听事贵在听得真切,头脑思考贵在明辨通达,说辞、辩辞贵在新奇巧妙。
>> 看一个人,不能仅仅看外表。有的人金玉其外,但是腹内空空;有的人相貌平平,却满腹珠玑。前者虽然悦目,但却流于俗气;后者赏心,也令人起敬。可见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史例:解缙取悦朱元璋、庄子论剑谏文王、鲁仲连义不帝秦、以竹为喻示子路
◆ 谋篇第十
“谋”,即谋略、谋划,在本篇中指施展谋略计策,其主旨是如何针对不同的人或事去设立和使用计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凡是给人家出谋划策,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首先要追寻所面临的事情的起因,进而探求事物发展过程特别是现在的各种情况。
>> 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
所以,共同获取利益就能相互保持亲密关系,其中一方遭受损失必然导致互相疏远,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这样。
>>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仁人君子视财物如粪土,所以不可以用钱财去引诱他,但可以让他捐出财货。勇敢的斗士不畏惧祸难,所以不可以用灾患去吓唬他,倒可以让他担当危险的责任。智慧之人通达机数,明于大道,不可以用诡诈去欺骗他,却可以用大道理来晓谕他,让他为我们做事,建立功业。以上是可以利用的三种人才。
>>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相反,愚蠢者可以用欺骗手段蒙蔽他,不肖之徒可以用恐吓手段威胁他,贪婪者可以用金钱去利诱他,应该因人因事而使用不同的裁处手段。弱者善用权术、善借人力就可以变为强者,隐曲的手法用熟练了就可以使人认作是直率的手段,积累不足可以变为有余,这就是计谋权术的运用。
>>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所以,如果游说对象外表上与我们亲善而内心却相当疏远,我们就应当运用计谋去打动他的内心;如果游说对象内心赞同我们而外表上装作冷淡,我们就应当运用权术去做表面工作而改变其表面态度。要依据对方的疑虑改变我们的计谋,依据对方所见所闻来肯定某些东西,依据对方的言谈来总结出实施游说的要点,依据对方情势的变化去成就事业,依据对方的好恶来权衡变通我们的计谋,依据对方的忧惧设法舍弃决策中的某些部分。琢磨透他的心意使之产生恐惧心理,分析形势的高危使之受到震动,把他微暗中的活动摆在光天化日之下加以证实,由外表推测出他内心的想法而设计相应的对策对付他,隔绝他的视听闭塞其耳目,打乱他的思维迷惑其理智,这就是所说的计谋。
>>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
说到策划、实施计谋时,在大庭广众之下谋划不如在私室中谋划,在私室中谋划不如二人密谋,结成巩固的联盟,如此一来便可以密而不漏,别人也就无机可乘了。
>>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不要把别人不想做的事、不想解决的问题强加在他头上,去游说他;也不要把别人无法理解的道理勉强去告诉他,教导他。如果别人有什么嗜欲,可以学习仿效,迎合着去做。如果别人有讨厌的事,就要极力避开,为他隐讳。这就叫作暗地里使手段而公开获取利益。想要排斥某人,先放纵他,让他作恶至极,然后抓住机会顺理成章地制服他、除掉他。自己要经常表现出中正平和、不善不恶的表情,喜怒不形于色,这样别人就敢把真心交给你,把大事托付给你了。
>> 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
所以说,办事贵在能控制别人,而千万不可被别人所控制。
>> 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因而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看重智慧谋略。用智,就要用在一般人所看不到和不能理解的地方。运用计谋时,看到可以成功,就选取一些事自己去做;看到不可行,就选取一些事让别人去做。
>> 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天地化生万物,表现在高深莫测;圣人处世的诀窍与法则,在于隐藏不露。不在于仅仅表面上讲求忠、信、仁、义,只要内心中正、合乎不偏不倚的正道就可以了。
史例:田单火牛阵复齐、张良下邑奇谋画箸阻封、真君子趋义避利、郑袖掩鼻之计
◆ 决篇第十一
“决”,即决断,决策。决疑断难,是游说策士们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他们所应具备的主要技能之一。本篇围绕“决情定疑”这个中心,主要讨论了关于决断事物的原则、方法以及意义等问题。古语有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善于判定情况作出决断是万事成功的关键。
>> 为人凡决物,必托于疑者。
凡是给人决断事物,必定要根据那人心里存在的疑虑。
>> 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
因此,决疑者要善于诱导对方,使他讲出自己的真实心愿和一切情况,以消除迷惑和偏见,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决策必须给对方带来利益,一旦去掉这种利益他就不会接受我们的决策,并会后悔当初委托我们来决策。
>>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圣人用来成就事业的手段有五种:有时用道德公开感化、怀柔对方,有时暗用计谋惩治对方,有时作出诚信的姿态与对方结成联盟而借用对方力量,有时用蒙蔽的手段迷惑对方,有时却用一般化的手段按平常程式解决问题。
>>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
所以说,决断事情,解除疑难,是办好任何事务的关键。
史例:李世民当机立断成帝业、陈轸一言之辩退敌军、韩信当断不断祸上身
◆ 符言第十二
“符”,原意是指自先秦时朝廷就用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信物,上面多刻有与使用相关的文字。而所谓的“符言”,即凭符信传达之要言,在本篇则引申为经过验证的、完全符合规律的传达给君主的格言,着重论述了一套专为君王设计的御国、用臣、治民的策略与权术,还说到了君王应该具有的修养与做人原则。
>> 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
君主若能利用全天下人的眼睛去观察,就没有看不到的事物;若能利用全天下人的耳朵去探听,就没有听不到的事情;若能利用全天下人的心智去思考,就没有想不通的事情。
>>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奖赏臣民贵在恪守信用,惩处下属贵在公正合理。
>> 循名而为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依据客观事物的名分去考察事物的实际,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来确定事物的名分。名分和实际相互化生,相辅相成,二者互相循环,互为表里,这本是事物的常情。所以说,适当的名分产生于客观事物的实际,对于客观事物实际的把握取决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对于客观事物取得正确认识的标志,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符合实际的表述。这种对客观事物实际的表述,取决于我们的认识与客观事物的相吻合。这种认识与实际的吻合,取决于我们运用了恰当的方法。
史例:汉昭帝善辨忠奸、罚人救火保都城
◆ 本经阴符七篇
“本”,是根本的意思;“经”,指规范标准;“阴”是内在的体验,“符”是外在的表现。“本经”,主要讨论精神修养。“阴符”,强调谋略的隐蔽性与变化莫测。本经阴符七术,即养练自己的智识,调动自身因素,运用自身力量去解决外部问题的七种权术。
>> 盛神法五龙。
要想使精神旺盛就应该仿效五行之龙。五龙:五行之龙。五行是我国传统的宇宙变化学说,认为天地之间循环流转着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道教认为五行皆由五位人面龙身的仙人控制。
>> 养志法灵龟。
涵养志意要效法木然无欲的灵龟。灵龟不食不动,木然无欲。养志务在节欲,所以说培养志意要效仿灵龟。灵龟,古人认为龟有灵性,因而用龟甲判断吉凶,故称灵龟。
>> 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
所以说,志意是受欲望驱使的。欲望过多,就会心神涣散。心神涣散,志意就会衰退。志意衰退,思虑就不畅达。所以说,心神专一了,欲望就无从顾及。欲望无从顾及,志意就不会衰退。志意不衰退,思路就会畅通无阻。思虑畅通就会脏气和通。脏气和通了,乱气就不会在胸中烦扰了。
>>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由此可见,涵养志意,务必从安己去欲开始。自己安定了,志意就会坚实。志意坚实了,自己的声威气势就不会分散减弱,神气就固守于胸中,就可以分散别人的威势了。
>> 实意法螣蛇。
充实意念应效法无处不至的螣蛇。螣蛇游雾,变化飞翔,无处不在,所以说充实意念要效法螣蛇。
>>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
心境要平安宁静,思虑要深远周到。心境平安宁静,就会产生神奇谋略;思虑深远周到,计谋就会成功。
>> 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所以,佳谋良策的筹划,在于充实意念。充实意念,必须从锤炼心术开始。
>> 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分散别人的威势要效法那蛰伏而养、突然而动的伏熊。分散别人威势,就要让神气充盈于自己的体内。静心平气,充实意志,使神气归复于心中,威势就会充盈于自己体内。威势充盈就会内心坚实,计谋即定。内心坚实,计谋即定,就无人可以阻挡。没人可以阻挡我们就必然会分人之威、散人之势,犹如天覆万物那样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
>> 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
我们要有什么举动,一定要先涵养志意,充实意念,抓住别人的漏洞。知道堵塞自己漏洞的人,是能够自养威势的人。把漏洞留给对手的人,是帮助别人蓄养威势的人。
>> 散势法鸷鸟。散势者,神之使也。
分散对方的威势要效法伺机而动的鸷鸟。分散对方的威势,就要运用我们旺盛的神气去压倒对方。
>> 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
我们的旺盛神气使我们的威势收敛集中,威力大增,再善于利用对方的漏洞采取行动,就必定能散对方之势。
>> 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散者,不以神肃察也。
所以,那些善于思索、寻求对方间隙的人,必须善于充盈内脏精气,善于观测对方志意的虚实,抓准时机,不动则已,一动必能散去对方的威势。行动时,必须随时掌握对方志意的虚实,及时了解对方的计谋和对策。总之,威势是利害成败的决定因素,是随机应变的威慑力量。威势被分散,往往是因为不能够运用旺盛的神气去认真考察环境、审视对手的缘故。
>> 转圆法猛兽。
转圆生计要效法威势无尽的猛兽。
>> 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所以圣智之士掌握了计谋的特征和用法,像转动圆体般地生发无穷无尽的计谋,以确定哪个可以合于事情,合于时机。所以圣人能够与造化天地万物的原气合而为一,其动作行为中无不与天地之道相合,以此而能明察幽暗深微的事物环境。
>> 损兑法灵蓍。
善于损益者应效法那预知物兆的灵蓍。
>> 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
所以,圣智之士都用无为而为之的态度对待事物发展,考察对方的言辞,审视事态的发展。
>>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
所以,智识之人不会因自己的主张而轻易否定别人的意见,因而能够做到语言扼要而不烦琐,心里虚静而不乱想,志向坚定而不被扰乱,意念正当而不偏邪。遇到问题,必定审度难易程度,再进行谋划决策,运用自然之道去制定实施措施。并且使对手的良策不能付诸实践,能使对方的错误决策继续施行,因而大功在握。这也是用增益损减的办法,设置言辞去迷惑对方。要善于运用分威散势的权术,去掌握对方的损益变化,在事物发展的关键时刻给对方施加影响,使其实际上按照我们的决策行事。
>> 不善进退者,往往是败者。过于急进者,常会自以为聪明至极,从而大多会在某一天突然遭到大败。所以,我们一定要谨记:进是基于摸准对方心理的行为——只有摸透对方心思志意,才能进行有效的行动,这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道理。
史例:温峤圆转自如逃魔掌、狄仁杰隐忍以行以退为进
◆ 持枢
“持”,把握;“枢”,是门扉的转轴,主管门的开关。“持枢”即把持枢机、掌握关键。
>>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所谓“持枢”,便是讲的掌握自然之道。春天万物萌生,夏日万物长成,秋时万物收获,冬季万物储藏,这是自然界运行的正常规律,不可以扰乱和违背。谁违背了它,即使一时成功,终归也会失败。所以说,人间君主治世也有应该把握的自然之道,那就是使百姓生息,使百姓安居乐业,把百姓教养成才,并爱护民力,不可使用过度。这种顺应自然的为政之道也是不可扰乱和违背的。违背了它,虽一时强盛,终究会走向衰亡。这种顺应自然的为政之道,是人间君主治国的基本纲领。
史例:汉朝明君善治国
◆ 中经
“中”乃多义词,在本篇中使用“心”这个义项,指内心;“经”,即经略、治理。本篇说的就是如何运用内在的精神去处理外部的事物,以收服人心,控制别人,掌握主动权,并列举了内动心计、外以制人的具体方法。
>>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
由此而论,为人处世之道,贵在制服别人,而不能被人制服。制服别人者,便能够牢握权柄;被别人制服者,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中。所以,应当讲求“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 “却语”,“摄心”,“守义”等处世道术。
>> 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
所以,应当讲求“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 “却语”,“摄心”,“守义”等处世道术。
>>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之术,是指犹如在占卦时看到卦爻就可推测吉凶一样,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语行事、外在形貌体态等方面来探知其内心世界。
>> 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碰到这种情况,就赶快隐藏起自己的实情,堵塞自己言辞中出现的漏洞,早早离他们而去。
>> 闻声和音者,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
所谓“闻声和音”之术,说的是听到对方的声音便用相类的声音去应和。如果声音、言语的性质不同,感情就不会相通。这就像五音中商声和角声不能相合,徵声和羽声不能相配一样。而能够主宰、协调以上四音的,大概就只有宫声了。
>> 宫、商、角、徵、羽都是五音的名称。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五音各自代表不同的感情,宫思,商忧,角怒,徵喜,羽恐;又以五音配五行,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宫属土。金克木,水克火,所以商角、徵羽的音乐不能调和。
>> 解仇斗郄。解仇者,谓解羸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
所谓“解仇斗郄”之术,解仇,说的是调解弱小者的仇斗;斗郄,说的是促使有嫌隙的强大者之间相互斗争。
>> 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这样,无论多么强大的对手,都会因此而受到削弱,为我方所胁迫、并吞。
>>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
所谓“缀去”之术,说的是向即将离去的人倾吐挽留他、关心他、赞美他的话,令他人走了还十分留恋我们,使彼此关系不断。所以,对将要离去的忠贞守信之人,要称赞他的德行,鼓励他的志向,说他可以干一番事业,并欢迎他返回再次相见。他领会后,一定会满怀期望和喜悦的。再引用昔人所做过的相类似的成功事例来验证自己的话,并表明自己的深厚眷念之情与至诚心意后彼此分手。这样,他人虽离去了,但心还留在这里。
>>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所谓“却语”术,其关键是考察、窥伺对方的短处。话说多了,必定有失误,暴露出很多短处。我们就把对方的短处默默记在心里,加以研讨、验证。必要时,把他何时所讲犯了什么忌讳、触动了哪条当前禁令的事讲给他听,使之震动,他必然十分恐惧害怕。然后我们再安慰他,与他交好,请他放心,说自己会为他保密。而自己却把这些把柄藏在心里,退到背后去挟制他。由此而论,我们千万不可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有见识、经验丰富的人,以免自己有把柄被对方抓住。
>>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道,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效之于人,验去乱前,其归诚于己。遭淫酒色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以可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
所谓“摄心”术,说的是碰到那些喜欢学习技艺道术的人,就替他宣扬,使其名声远近皆知。然后用我们的知识去检验他学到的技艺道术,做出恰切评价,使他惊讶于我们知识的广博和看法的高明,内心佩服我们。然后我们把他的道术技艺推广到实践中,在众人面前呈献出来,帮他检验以往之不足,整理当前之经验,使他心悦诚服地归附我们。如果遇到那种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的人,则采用另一种手段。先用音乐、道术感动他,使他猛醒过来,认识到这样下去必早早步入死亡的深渊,从而产生担心生命短促的想法。然后我们再用他未曾见过的美好事物使他振作起来,指出他的光明前程,最终了解到人生的广阔境界,使他对我们感激倍加,希望与我们再会。
>> 守义者,谓以仁义探其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曲而随之。
所谓“守义”术,说的是用仁义道德律条去探知对方的内心世界,看其是否真正符合仁义标准。探测对方的内心世界并把握了其主流,我们就可以用相应的权术从外部控制他的内心。这样,若有事委托他办,他必然会曲心下意地迎合我们。
史例:海瑞察言治恶霸、赵匡胤假装糊涂宽待人、关汉卿临危演戏保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