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鼎樂社_洪老師語錄
禮樂詩教中,洪言:*旋律就是和諧,姿勢就是理解。動作就是認同,詩文就是歌樂。* 樂記云,功成作樂,治定制禮。樂教的實行,就是心智心神的同心與安寧了 禮者別異,樂者合同。有樂云樂云才會三月不息與天心同應有大統一論的明白路徑 歌樂的教育效果都是很類似的,樂記、白居易,朱載譽,陳白沙,這幾位的大約論述都是一樣的,就是清朝中後期的不一樣。 古人之为诗,犹今人之乐曲,阖关童稚,皆熟闻而乐道路,故通晓其义。朱孑語類中有如此描述。 詩文歌之有旋律,就表示了有"某一種"和諧性。有了動作就表示高度的理解。又依時行之,幾乎就是渾然天成,敏睿深邃,動人至深,聞一知十,不亞顏回。 诗文原本的型態,就是歌樂(Yue)是直觀的民風。近代断代無学的人,道路錯誤。—些普及工作也常是故弄玄虚。 歌樂感受:竹林吹薰風,江海嚐青蚵。白日飲甘泉,夜來伴月娥。 要增加行歌時候的明確性,心中就要有節奏感和旋律性。 真誠、謹慎、向善、力行,這些美好的德行,更容易因為 聽覺的敏銳而觸發。這是生命正能量的化現。 糾偏:眼睛的感官,看到的都是色相(屬陰的),而不是能量(屬陽的)。偏頗的只看到碎片的形狀,而體會不到整體的全貌?
進一步的闡述。其實就是想象自己。設身處地,有如古人來陳述這些優美的言語。那麼當人是什麼樣的想法,就會陳述什麼樣的言語,於是就蘊含了某一種道理。同理可證。行爲像君子,善言吐芬芳,心底認同。君子美德。有嫺熟的心智。那麼育仁成徳的工作。已經完成了一大半。
古代人其實也發現了這樣的祕密。所以在祭祖的是清廟嘆詠,誠敬心意,慎終追遠,歸德厚矣! 聽樂、學樂、得樂。就是身浴六福的通道。 然後事情也很簡單,你就不要去花時間背那些雜文嘛。把經典給歌樂化。光做這個就能造就多少棟樑之才呀。幾乎觸手可得,能夠摘星摘月呀 又大學是有 知止定敬安慮得,然而兩千多言中,更多的是層層外王的步驟和要旨。是道與德的推進。似乎"得道"或"育德"的內容,並不是大學的重點。
所謂,涵德養心,與順道時宜的重點,是在樂教,是人,不明所以未知而已。
教義正又聲色全,仰賢達且敦自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知音感應,五福臨門。 樂本心術,化人速效,深入人心。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白沙先生 在明代當時,更被時人 稱為活孟子! 禮自外作,樂自中出。行禮是由心,或是行禮止於體? 那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無樂之禮,都是虛假,不樂之禮,那更是添亂的東西。學子對於學習無感?盜賊對於正義不親? 那都是禍亂的根源 樂本心術,唯有自我,能戰勝自我,若本我不足,則依天道而行,感聖人之心,而明白本末諸端。古云,自求多福,永言配命。 經文中就有,教國子要教,智德、敏德、孝德,若不孝不是人,若不敏不知事,若不智不知理。 不知道 現代教育落實多少,古代高妙的指導喔 甘泉子曰:「智也者,其天道之貞,以終始萬事乎!是故智者,顯於始,藏於終。顯以生之,藏以成之。生之者效發於天;成之者效存於地。故智者可以知來,可以藏往,智之功用大矣哉!」 樂德活絡神元,與思想運算等等,已經是很高妙了。根本沒學又看不懂時勢的那些人,都不知道會怎樣喔 甘泉子曰:「君子之志法乎天,行法乎地,其變化法乎四時,故能與天地並。志法乎天,故遠而無外。天包乎地,行法乎地,故近而無遺。變化法乎四時,時而出之,故出而無窮。」 君子敬可以生仁,定可以生智,思可以生勇。夫能敬而後定,故定而不寂;能定而後思,故思而無邪。敬定思一也。仁不欲方,智不欲圓,勇不欲動。兼而有之,可與入道。 或問:「學何學矣?」曰:「學乎天地與我一者也。」「何謂一?」曰:「宇宙內其有二乎?二焉,息矣。知宇宙間一我與天地也,故君子法之以自強不息。是故家國天下之事,無一而非性也。」 一定要謹記,行歌之所以會有輕鬆的神效,是因為接近了,生命的真實模樣。那麼行歌之所以,會有鉅量的後效,那是因為獨有的活性,可以穿越不同科目。這點要確實做到,才會清泉出山與諸川匯流的效果。 時節詩,那些歌目都是精準的陳列。這會交織出完整的黃土世界觀。有世界觀,然後個人才會隨著生命的成長,擁有健全的人格。志向與道德,在這田地上才會被滋養。這不會有其它路徑的。 在"聖學"的路上,雖難追聖賢,但達智盡興,自得性命。那也不遠矣。 千萬不要去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道,那是荒唐又可怕的東西。 修德之功,有比行歌更神奇的地方,就是一得永得。這是讓生命確實存在,恆久光亮的園地。行歌只是開通精神量能。請注意,任何其它方法,都不具備的! 子在川上,逝是者如斯夫。白沙子,此日不再得。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學如逆水,時刻精進。自求多福,永言配命。五福與知己,實乃正命與知音。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畏自然規律、敬畏大人物、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自然規律因而也就不敬畏自然,不尊重大人物,戲侮聖人的言論。」 詩 的完全體,就是歌乐(yue),大家都認識到了。又致乐(yue)以治心,完整的儒学禮樂,正確的心學道路,就是黄土的山水天。 糾偏:家庭教育,會有問題? 學校教育會有怠惰?會有問題?就是沒有溝通,沒有教養。問題不在文字教, 在沒有 致樂以治心 的大藥。 詩冠六經通天地心,其實連數學也是! 柔順待人,端正守身,自然從容無礙,來去輕鬆。獨處時不欺暗室,上台時不傲慢濫情。
有人怒我,我依聖賢教訓,自然不羞不愧。有人喜我,我依聖賢教訓,自然不蕩不狂,安生平常,榮辱看淡。
用讀的一種渠道,用普通話是一種普及的管道。詩比文高一個密度,歌又比詩文確實精準。體會與活力都會拉滿。 本文出自二程遺書。 世未尝无美材也,道不明于天下,则无与成其材。古人之为诗,犹今人之乐曲,阖关童稚,皆熟闻而乐道路,故通晓其义。后世老师宿儒尚未能明也,何以其于诗乎,古礼既废,人伦不明,治家无法,祭则不及其祖,丧必博士,是则何以立于礼乎,古人歌咏以养其性情,舞蹈以达兴血气,行步有佩苴,登事有实,和气故而不去琴,不几熟翼翼,不以理君子乎,故圣人无弃物,王者重绝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水是假形為陰,實際是真陽。火是陰實陽形。理解這兩件事物,可不是 隨說說的。我會講這個是因為, 儒學濟世成功,在易經裡,這叫水火即濟,重要的不得了。 易經 除了乾坤二卦之外,要成像的運勢終始,最重要的就是 即濟和未濟 兩卦了。透過自然的意象,再去解讀 卦象所指示的內容, 輕鬆的不得了,立馬知解。 聲 生 同音呀,生生不息,自然就流傳了。 時節詩就是現實感。就是在當下,發現上天有好生之德的處處生機。白沙子有春陽釣台,甘泉子有言,隨處見天理。洪覺山 注重本根。吾人可能歌樂入耳心,又豈能私藏? 論語: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音樂性的比較:普通話 弱於 古語。 朗讀 弱於 歌詩。而音樂性的基本表現,不是拘泥陋舊,而是通人心。 如此一來, 活性 就會被張顯。 無形的化人容易,有形的容易推動。 有無之能,便是運勢所乘。 學語通人,學詩通神。如果沒有這兩個支撐,那多是枉然
如果你是一个勇往直前的人,那么你一定会遇到困难,如果你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那么你一定悲观
如果你是一个凡事总喜欢退后一步,再想一想的人,那么你一定会错过许多事情。这个人世间生命的面对,其实就是在面对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去完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歌詩,有動作氣習能運作周身,那是能量。聽於耳者,那是嘴上技術。聽於心者那是幽蘭之境。 兩者能合,自然佳品!若不能者, 修身的質能是大過演唱的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