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物医学出版物的专家审稿和质量控制

2021-07-13 05:57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生物医学出版物的专家审稿和质量控制*

理查德·M·格拉斯(美)  著

王照伦  沈洪彬  译

 

摘  要  专家审稿和质量控制是医学编辑的中心环节。医学编辑的目的在于选择、优化和传播医学信息,使医生特别是病人受益。所以,应对这些信息用编辑审稿和专家审稿两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审稿专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他必须对来稿的价值和质量作出判断。价值是指是否有创新和能否对读者有益,质量则指方法是否科学,能否自圆其说和有无伦理问题。在审稿中应严格保密。另外,要注意利益冲突问题,还应考虑广告的影响,以保证取舍的客观性。

关键词  生物医学出版物  专家审稿  质量控制

 

    Peer review and quality control is a key link in medical editing .And the intentions are to select ,improve, and disseminate medical articles to the benefit of physicians and,most importantly,the patients.So we want these information to be subjeet to quality control based upon the evaluations by the editors and peer reviewers shoul dmake judgments on the qual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paper .Importance involves an assessment of whether the paper presents something new,and whether it will be of interest to readers.And quality involves an assessment of whether the conclusions are actually supported by the results ,and whether there are ethical problems in the ways patients or research subjects were dealt wity.Strict con fidentiality should be maintained in the review process.Otherwise it is important to 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advertising.So as to assure the objectivity of acceptance or rejection.

Key  Words  Biomedical publication  Peer review  Quality control

 

    质量控制为什么在生物医学出版中极为重要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顾及生物医学出版活动的目的。医学编辑的目的是选择、优化和传播医学信息,促进医学医术的发展,使医生,更为重要的是使病人得到好处。

    期刊是医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据调查,美国医生认为期刊是最重要、最实用的信息来源。所以对期刊上发表的成果需要谨慎分析,因为这些成果都是作者以概括研究、自我报告为基础的。我们知道,人们谈论某些事物对另外一些事物会产生影响,未必就能产生实际影响。可是根据研究,这种医生行为的榜样或“思维超前”意识会对其他医生的行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医学期刊便被他们视为最重要的信息源。无论何等级别的医学期刊都是医疗信息的基本来源。我们有必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质量控制。

    编辑流程应视为来稿与期刊出版之间用于质量控制的“黑匣子”。下面,我将打开这个“黑匣子”。

    审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编辑对来稿的质量首先予以审评,主要是看对读者是否适用,不合用者即行退稿。然后进入专家审稿。专家是作者的同行(虽然可能是编辑,但大都不是编辑),编辑与专家审稿后,有的退稿,有的退修。这个过程有时在发表前要反复多次。退稿、退修和发表的决定权属于编辑,而不属于专家。为此,我认为用“仲裁人”表示审稿专家并不恰当,因为在美国英语中,“仲裁人”这个词的含义只表示有决定权与记录的人。在医学出版过程中,编辑对稿件握有生杀权,尽管审稿专家在其中起重要的和有益的作用,但他们仅仅是顾问,并不直接决定来稿采用与否。文章的发表并非意味着审稿的结束。刊出以后的审读,包括读者来信的意见、建议和医生把信息应用与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有时比刊出前的审读更为重要。

    来稿的价值和质量构成了审评的两大要点。“价值”是要评价来稿是否在科学上有所前进(应认识到个别来稿通常有些小进步),联系实际(临床实践)有所创新并适于读者,反之,则读者受益不大。

    “质量”是要评价来稿对其主题的论述,包括主题的设计和论述主题所使用的方法。其设计和方法能否解决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恰当?数据分析是否准确?结果是否支持结论?在医疗工作或论述研究课题中有无伦理问题?

    特别注意的是其特性或结果方向并非要点。一篇提出了重要问题并以高质量的方法得出答案的论文,不论其结果如何均值得发表。由于审稿人的旨趣而没有提出发表意见,或者编辑不愿意采用,那么缺乏统计意义的“正性”结果的论文就不应该发表。因为,一篇有价值的论文表明负性结果与所谓的“正性”结果同样重要。

    专家对论文的价值和质量的评价十分重要。专家应当了解论文的特殊内容,并且熟悉有关主题文献。对论文质量的评估,审稿人作为统计学方面的专家不能仅限于数据分析,而且要考虑到研究设计和方法问题,这对于评价质量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专家实验性研究和医学文献,两项最佳效果已被确认:(1)统计学审查有助于选择和修改论文。(2)由于设计和方法上的失误,大量的已发表的医学研究论文出现了严重失误,这应该通过统计学审查加以鉴定,或者较为妥当地通过正确的统计学审查加以改正。

    因此,审稿实际上是要专家回答论著的价值怎样,好到什么程度。当初,18世纪英国伦敦和爱丁堡皇家学会曾对生物医学出版物实行专家审稿,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方法才走向正规。专家审稿有两大显著特点:(1)几乎完全是义务劳动。(2)专家审稿,这种科学评价的主要手段,只是近年来通过科学调查才产生的。

    如何发现和选择专家审稿人呢?编辑的学识通常最为重要。许多期刊建立了主题审稿人索引档案。论文的参考文献目录非常有用,它表明谁对同一主题进行过研究。编辑整理的文献索引也十分重要。作者有时推荐审稿人,有时却建议某人不应该审阅他们的论文,这只是因为作者认为某审稿人对他们抱有偏见而已。作者时常建议其所熟悉的审稿人对其来稿不要太苛刻。审稿人的选择权则属于编辑,编辑所选定的审稿人,在评价来稿时必须客观公正。

下面,我要列举一些数据,阐明199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所采用的原则。编辑审稿的最初结果表明,1993年收稿4103篇,由编辑审稿后,退稿的约占一半,其余送专家审稿(参见图表),只有很少一部分(主要是述评)未经外审直接采用。表1、表2说明专家审稿与来稿的数量。

 

 

    图:199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收稿总数4103篇


    表1:199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收稿总数4103篇

à 总采用率15.9%

à 自由来稿采用率10.4%                     

à 从收稿到退稿平均16天

à 从收稿到采用平均86天

à 从收稿到刊出平均161天

   

表2:1993年专家审稿统计

à 审稿专家2952人

à 每位审稿人平均审1.9篇

à 每篇来稿平均经3.0人审阅

à 平均周转时间26天

 

    例如,在1993年召开的第二次专家审稿讨论大会上,Goodan 等人提交了一篇论文,该文后来刊登在《内科学年鉴》上。这篇文章实验性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对被审稿件的真实内容不了解的情况下,采用质量等级制,专家审稿及改稿能否真正提高来稿质量。来稿经专家审评及修改后就成了可发表的文章,这对于那些急需类似这样做法的原稿尤为如此。正如编辑从实际中了解的那样,专家在审稿中的专题建议比一般性判断对原稿质量的提高更有价值。

    现在,我想提出在审评过程中所涉及的伦理和有争议的问题。

1  伦理问题

1.1  保护研究对象

    保护研究对象十分重要,在审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凡是涉及到伦理问题的研究,都应该遵守1989年在香港修订的《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其基本内容如下:(1)在事先征求研究对象完全同意的前提下,最好以书面形式同意,然后方可进行调查。(2)为了充分保护研究对象,除调查与科研人员之外,调查记录必须经专门委员会审批。这两条必须在任何论文中予以体现。《赫尔辛基宣言》本身就明确指出:凡与宣言规定的原则相抵触的实验报告都应拒绝采用。

1.2  审稿过程中的保密原则

    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特别对他们来稿内容要保密。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通称“温哥华集团”)强调原稿内容未经法律特许不予泄露,应当明确地告戒专家审稿人必须恪守保密原则,直到论文发表为止。因为盗用原稿内容属于剽窃行为,这样做既不道德又是非法的。

    许多期刊还严格实行审稿专家姓名的保密原则,并作为审稿保密程序的一部分。当然这只是对专家审稿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因为有些人认为专家应当向作者公开身份。编辑也应适当地将决定通知专家,但在来稿发表前,专家应该严守秘密。

1.3  患者的隐私

   医疗实际中的家长式作风全面衰退之时,在医学出版活动中,认识患者隐私的重要性却正日益加强。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规定患者的资料(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必须经本人同意方可发表,作为科学交流资料时除外,否则应予删除。必要时,一定要有患者本人的书面同意函。正因为研究资料真实可靠,所以,绝对不能改变有关数据隐瞒患者,否则,所发表的资料将是不真实的。

2  有争议的问题

2.1  要求重新审议

    作者接到退稿后,可能写信或打电话要求编辑给予重新考虑,这是由于作者认为专家和编辑错误地评估了其来稿的价值与质量。这会使编辑感到进退两难。一方面,专家审稿和编辑决定难免会出现判断错误,既然这样,作者的要求就应予以重新考虑。另一方面,常言道:“爱哭的孩子多吃奶”。如果按照作者的要求对其退稿给予重新考虑,那么对那些有同样充分理由而没有提出什么抱怨的作者来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有的期刊坚持“一旦退稿,永不采用”的原则。《美国医学会杂志》则依据刊物编辑的最初决定个别处理。

2.2  利益冲突

    人类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作者、专家和编辑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管其结果如何,都可能影响他或她的判断。应当考虑到,在经济利益、个人之间的关系(积极或消极的)、学术竞争和旨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利益冲突。专家审稿中要认识到优秀的审稿人,即知识渊博的专家必然也有知识和竞争的利益冲突,这一点很重要。这不能取消他们的审稿资格,因为他们对来稿的主题不甚了解,可能不参与审评,故编辑对专家审稿人的来源及其内容的评价判断有决定意义。就编辑而言利益冲突常常被忽视,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编辑在作最后决定时其决策要公正。例如,广告对期刊经济利益的影响也会干扰编辑的决定,对此,编辑必须清楚,并进行自我反思,以确保其决定不受广告的影响。编辑在作出判断时本身也不应存在任何经济利益。

    除了不可避免的知识和职业利益冲突外,作者通常还存在着对其研究和论述主题方面的经济利益。无论成功与否,这些情况对来稿质量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来稿一旦发表,这些情况就应该向读者公开,其目的是实事求是,免遭事后非议。论著的资金来源在刊出时也应加以说明。

2.3  “单盲”或“双盲”

    在专家审稿中,这是一个最有争议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大多数生物医学期刊的传统习惯是“单盲”审稿,即审稿人了解作者的身份和地址,而作者对审稿人的情况却一无所知。对所有的来稿进行“双盲”审稿并非易事,审稿人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同一作者已发表的作品,这样审稿更加公正。按照某些编辑的观点,审稿人应清楚作者是谁而作者不必知道谁审他们的稿件。但是,这种做法却易引起争论。令人感到忧虑的是,审稿人知道了作者的身份和地址后,审稿过程中难免不受影响,对来稿质量和价值也难以进行公正地评估。另外,有人认为作者应该了解谁来审评他们的稿件,同时,审稿人应该签字支持对其给予的评论。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科学期刊专家审稿的习惯与生物医学期刊的做法正好相反,即作者的身份不向审稿人公开。有些期刊采取“双盲”措施,审稿人很难识别作者的身份。

    这一有争议的主题还缺乏实验性的研究。不过一个有关实验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双盲”审稿十分困难,通常做法是在来稿的扉页上删去作者的姓名和地址,换言之,所谓的“双盲”审稿其作用也许并不太大。例如,Yankauer在《美国公共卫生期刊》上撰写的一份关于“双盲审稿的研究报告”指出:93%的作者都能被准确地识别出来,这是由于参考文献中有自我介绍的缘故,有时候是因为审稿人对作者的稿件有个人的阅历,对此,也就没有什么可惊讶的了,因为审稿人对作者来说是专家。

    关于“双盲”如何影响审稿质量这一问题,目前还缺乏系统研究。《普通内科学杂志》对此做了大量论述,McNutt等人在1989年专家审稿讨论大会上也撰文指出,73%的“双盲”专家无法确认出作者及其情况。对127篇稿件进行质量等级审稿中,“盲”审要比“非盲”审严格些,但是质量等级之间绝对差异合情合理。

    1993年专家审稿讨论大会有一篇篇幅较短的论文,该文指出,Fisher等人将《开发行为儿科学杂志》收集到的57篇系列来稿中每一篇选定“双盲”审稿人和“非双盲”审稿人。尽管将来稿作者的姓名删去,几乎占一半的“双盲”审稿人能准确地识别出作者,这表明在专业领域里,审稿人可能非常熟悉作者,要想隐瞒作者身份和地址是十分不易的。另外,“双盲”与“非双盲”审稿的质量没有多少差异。由于半数“双盲”审稿人能识别出作者来,所以,“双盲”审稿并不是很科学的。

    除了这些既定的尝试之外,“双盲”审稿已在医学刊物界被普遍采用。《加拿大医学协会杂志》试图常年坚持“双盲”审稿,但是最终还是中断了这一做法。他们发现这种做法时常是不成功的,对审稿流程也没有改进作用。这一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有待深入研究。

    总之,专家审稿非常必要,已成为生物医学出版物质量控制的特色和科学评价的主要方面。专家审稿是以人的判断为基础的,因此,难免会出现失误,即易犯错误和形成弊病。实例和少量研究证明专家审稿有改进文献质量的作用。显然,对这一重要问题还值得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

3  参考文献

1  Goodman  S N,  Berlin  J, Fletcher SW,  et  al. Manuscript quality before and after peet review and editing at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Ann Intern Med,1994, 121:11.

2  World Medical Assembly.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recommendations guiding physician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  subjects. Bulletin of  PAHO, 1990,  24:606.

3  International Committer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Statemen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JAMA, 1991,  265:2697.

4  Rennie D, Flanagin A, Glass RM.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the publication of sicence. JAMA, 1991,  266:266.

5  Yankauer A.  How blind  is  blind  review?  Am J Public Health, 1991,   81: 843.

6  McNutt RA, Evans AT, Fletcher RH, et al. The effects of blinding on the quality of peer review: a randomized trial. JAMA, 1990,  263:1371.

7  Fisher M, Friedman SB, Strause B. The effects of blinding on acceptance of  research papers by peer review.Presented at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eer Review in Biomedical Publication,  Chicago, Illinois,September 1993.

8  Lock S. Does editorial peet review work? Ann Intern Med,  1994, 121:60.


* 译文原载《海南史志》1997年第2期,与沈洪彬合译;原文发表在《编辑学报》1995年第7卷第2期,作者为(美)理查德·M·格拉斯。


生物医学出版物的专家审稿和质量控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