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不能自我封闭
高校学报不能自我封闭*
王照伦
拜读《高校学报办刊模式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后,感到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对其中的若干观点却不敢苟同。《思考》把封闭模式看成“特色”,殊不知,这恰恰是高校学报陷入困境的症结之所在。《思考》说:“现存高校学报首先是为作者服务的,为读者服务似乎是第二位的。”[1] 这正是违背了办刊基本规律而导致高校学报处境困难的要害之处。
一、开放性是杂志的基本特性
一份杂志,不论是自然科学类的还是社会科学类的,也不管是大学办的还是社会其他机构办的,刊发高质量的文稿以提高自己的品位和希望有更多的人看,是所有办刊人的共同愿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破封闭的办刊模式,原因在于“封闭型的办刊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报的质量,阻碍学报的发展。”[2]
1.稿源开放。大家知道,“稿源是科技期刊生存的基础,优秀论文稿件的刊载率则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体现。”[3] 如果没有充足的、高质量的稿源作基础,高校学报绝对不会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一所高校,即使是名牌大学,除极个别的专业校外研究者不多外,绝大多数专业在校外都有大批研究者,本校师生在这些研究者中只是极少数。所以,只刊发本校师生的研究成果,是很不够的。其结果往往是因来稿少选择的余地不大,只能用降低标准的办法去填充刊物版面。这样一来,学报会越办越差。面对一份品位不高的高校学报,编辑即使不阻止校外来稿,校外作者也不会将高水平的论文投向这种高校学报。久而久之,会出现“校内好稿留不住”[4] 的现象。“如果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不高或不是全方位的高的话,学报的学术质量就不可能高;学术质量不高的学报就会使本来很窄的读者面缩减得更小;而只拥有极少数读者的刊物是难以得到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的,不少高校中的高、精、尖科研成果宁愿发在国内一流的专科期刊而不愿发在学报上即是证明。”[5] 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最终会导致封闭办刊的高校学报连生存都会产生问题,别说发展了。
《思考》的作者怕本校师生的论文投给其他杂志会受到不公正对待,原因是“那些杂志都是创办者的讲坛”。我认为,作者的担心是多余的,这种对其他杂志创办人的评价也是不公平的。尽管目前论文发表的机会是不均等的,期刊界在用稿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但是,作为一家负责任的期刊,应把文章质量当作取稿的唯一尺度。有些高校学报平等地对待校外来稿,取得了喜人的成效。更进一步地说,绝大多数学术刊物的办刊人都不会拿刊物的生命和自己的名誉开玩笑。拒绝高质量的来稿而刊发低水平的稿件,不仅会使刊物的学术品位降低,而且也会使办刊人的声誉受损。因此,为使自己的刊物达到国内甚至国际本专业一流水平,期刊编辑不仅会把到手的高水平的论文编入刊物,而且还会千方百计地去寻觅尚未到手的高质量的文章。
《思考》说:“大学办学报首先考虑的是要保护本校师生的发明创造权……将稿件投到外单位或外国去,对作者是大大的不利。”本校师生的发明创造权当然要保护,关键是要看这种发明创造是什么层次的。如果本校师生的有些发明创造层次不高,论文投到其他刊物绝不会被刊用,在本校学报则必然能发表。那么,本校学报保护的有可能就是低水平的东西。至于说将文稿投到外单位或外国去对作者不利,更是无稽之谈。《思考》所说的不利,恐怕是论文水平不高发表的机会极少罢了,并没有谈到这一现象(指论文投到国外发表,非指将论文投到国内其他期刊)真正的危害,因为真正的不利不在于论文作者,而在于“不仅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不利,对我国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6] 如果高水平的论文被其他或国外的杂志发表,不仅会提高作者的知名度,扩大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而且还会使该高校的声誉提高,这对于作者来说,何害之有?据统计,“SCI收录的我国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占其收录的我国作者论文总数的比例已由1988 年至 1991年78% 左右上升至1993年的85%。”[7] 如果将论文投到外单位或国外对作者不利,还会有这么多作者将文章拿到国外发表吗?在此,我丝毫没有提倡国内作者将论文拿到国外发表的意思,对此,学术界有识之士已有精辟的论述,因这一问题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故不展开谈。
2.读者开放。对于一份学术性的杂志而言,“评价编辑出版工作及其刊物的标志,归结到一点就是看刊物读者的拥有量及其对读者产生的效益。”[8] 高校学报亦不例外。《思考》说高校学报首先考虑的不是读者订购问题,是颇令人费解的。如果一份杂志的创办人不希望自己的刊物有更多的人喜欢看,而是认为没有一个读者也无所谓,那么这家刊物的编辑不是有思维障碍就是想把这份刊物办砸。
无庸讳言,一些高校的学报与社会上的其他学术刊物相比,读者群小得很,其社会影响远逊于后一类期刊,并非是这些高校学报刊文档次高、曲高和寡,而是编者心中无读者,采取封闭的办刊模式,刊发了很多低水平的文章所致。活生生的现实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在参观一所大学学报编辑部时,看到三件事感触颇深。一是在他们的资料室里堆满了大量还没有打开包装的各期学报。据资料员介绍,他们每期印3000份,订户仅有100余份,赠阅限于邮资支付困难也只有300余份,合计每期发行不足500份。所以,每期剩下至少2500份,一年4期就有10000份。每份成本(不包括工资、稿费)约合2.0元。到一学年底又原封未动,按每公斤0.3元买(应为“卖”——引者注)给废品回收站。二是编辑部没有读者工作计划和期刊市场研究要求,办刊20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任何形式的读者或期刊市场座谈会、分析会。三是办刊20年只在刊庆10周年时召开过一次‘作者’座谈会。”[9] 一份学报办到这种地步,忽视读者不能不说是基本的原因。编者冷落读者,读者自然就冷落刊物。这种受到读者冷落的学报,除有存史作用外,其他诸如学术交流、社会效益等都会丧失,最终会失去其生存价值。
二、读者是刊物不能忽视的因素
一个作者撰写论文并拿出去发表,目的是想让人看。一份期刊之所以公开发行,其目的也是想让更多的人去读。因此,不论从作者的角度讲还是从编者的角度说,读者都是举足轻重的。
1.读是用的第一步。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目的在于将研究成果公布于世并服务于人们改造自然或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论文、一份杂志有没有用处,第一步是有没有人去读。如果无人读,不论其价值有多大,不被社会认识,其价值就会几乎等于没有。因此,“要充分认识学报主要读者群不单是本校教师,还有全国同类高校教师及生产、科研部门的广大科技研究人员,把服务对象的视野扩大,面向整个读者群,紧跟时代步伐,实行开门办刊。这样一来,不仅服务本校的目的(宗旨)自然地实现于其中,而且更加有力地推动本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10]
2.读者是刊物的“上帝”。期刊(包括高校学报),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到什么时候都是第一位的。不仅编者心中要有读者,作者心中亦应有读者。如果一个人撰写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发表,对于是否有人看,其科研成果是否能造福社会,等等,丝毫不去考虑,这个作者搞科研的动机就有问题,其研究成果的价值就更难说了。从编者的角度讲,在确定选题、组织加工稿件等编辑活动中,如果心里没有读者,只考虑作者的需要,把文稿编在相关的栏目里了事,至于该文稿有无价值、读者是否爱读和对实际工作是否有指导意义等,统统不去考虑,这种办刊宗旨,一定会把刊物置于死地。即使该刊物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不愁不能如期出版,但随着读者的减少和社会影响的降低,最终会导致世界上几乎等于没有这份刊物的结果发生。我想,高校学报的编者,大概都不会希望这种结局出现。从这一意义上讲,读者是期刊的“上帝”,所刊论文读者喜欢与否,或者说对读者有没有用处,是编者、作者共同关心的头等大事,绝不像《思考》所说的那样“是第二目的”。
———————
[1]董程英、孙广增 . 高校学报办刊模式的思考 . 《编辑学报》,1996.8(2): 110.
[2][10]徐迅树 . 论高校学报应向开放型目标模式发展 . 《编辑学报》,1995.7(1):49.
[3][7]杜荣民 . 稿件分流与科技期刊学术质量 . 《编辑学报》,1997.9(1):42.
[4]高起元 . 关于高校学报改革的几个问题 . 《编辑学报》,1995.7(1):51.
[5]梁进.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谈高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 . 《编辑学报》,1997.(1):76.
[6]卞平 . 要办好国内的期刊——稿件在国外发表一律得高分引发的思考 . 《编辑学报》,1996.8(3):130.
[8][9]殷靖华 . 论高校文科学报大读者群的形成 . 《编辑学刊》,1996.(6):64.
收入《中国知网》,文章网址:http://202.106.125.35/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27&DbCode=CJFQ&dbname=CJFD9498&filename=CBFX706.005
被《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收藏,网址:http://find.nlc.cn/search/doSearch?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secQuery=&actual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searchType=2&docType=%E5%85%A8%E9%83%A8&isGroup=isGroup&targetFieldLog=%E5%85%A8%E9%83%A8%E5%AD%97%E6%AE%B5&fromHome=true#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7C%7CsecQuery--%7C%7Cactual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7C%7CpageNo--2%7C%7CorderBy--RELATIVE%7C%7CqueryField--%7C%7CfldText--%E5%85%A8%E9%83%A8%E6%A3%80%E7%B4%A2%E5%AD%97%E6%AE%B5%7C%7CisGroup--isGroup%7C%7Cshowcount--0%7C%7CdocType--%E5%85%A8%E9%83%A8%7C%7CtargetField--%7C%7CtargetFieldLog--%E5%85%A8%E9%83%A8%E5%AD%97%E6%AE%B5%7C%7Corgin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
收入《百度学术》,网网址: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9ad591d0b081f41d70704187324edad7&site=xueshu_se
* 原载《出版发行研究》1997年第6期。收入《中国改革发展文库》一书,并被该书编委会评为“优秀著作”;后收入《中国新世纪改革发展系列丛书》,被该丛书编委会评为“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