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辩论 | 养成逻辑思维 | 12集

第一讲:前提:为什么和是什么
不是在口头上压服对方。
凡是不以说服为目的的辩论,都是抬杠。
前提:为什么要学习辩论
大学生的最基本定位:对专业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一、

批判:有理有据,自己的思考

反省:对自己的批判和思考

二、
承认对方的合理性(归谬回应)


细节:表情,动作……值得学习


每个人都是抽签来的命运,你为什么守护你的立场或他人的立场。
一、

名言警句,幽默感,简练,综合提取,
查找资料(相关性,权威性)
高级搜索功能(在工作上也适应):
1.要知道大致在那些论坛、社交媒体上能够找得到相应的资料
2.要知道这样的资料某些数据库里面可能会有类似的或者某些学者有某些相应的论点。
3.事先要有强大的先期储备才能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迅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4.扩展各方面的能力,即综合能力。
二、

随意给定一个题目说:①没有把柄②没有明确立场③显得很有内容
我们需要:
①想清楚
②头脑清晰
③善解人意(感悟)
例子:
①佛教卍曾云:你越知道某些事情,你就越不能知道别人为什么不知道这些事情;你越理解这些事情,你就越不能理解别人为什么不理解这些事情。
②诗即感悟。

司马牛: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直觉化(语感)多看好东西感悟
三、

①要概念,不要描述
②要普遍,不是特殊
③要本质,不要现象
④要自洽,不要矛盾(体系之内,自圆其说)
四、

真理越辩越明
为什么摆事实讲道理会让真理越来越明晰呢?
首先要自省,才能成为一个辩论者,而不是一个宣称者、争吵者。
那么应该从哪方面自省呢?
一、

荀子:辩而不说者,争也。
推荐书目:《罗伯特议事规则》
推荐理由:可以对运作组织,使其达到一致,并有正确的决策有帮助作用。堪称“辩论界的圣经”。书厚且枯燥。
二、

要有界定性。
1.事实性辩论和政策性辩论的焦点是不一样的。

①事实性辩论。
检视资料的权威性,对资料的解读是否正确;
衡量案例、统计标准是否是正确、合理的;
理论是否是有效的,是否有别的可能、有更好的解释。
②政策性辩论。
是否是当务之急;是否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损益比;
三、

申论:立论
四、

白板原则:中立,没有先入为主(有问题)
如何保证辩论的公平性?
推荐电影:《失控陪审团》

开始进行环节的拆解。
一、

1.
立论:
质询:确认别人的观点是什么,能够去证明这个观点是有漏洞的。
反驳:证明对方是错的,纯粹攻击。
总结:总结为什么自己是对的,对方说我们错误的观点是错的。
最后说明辩论的意义和价值。

二、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明反而是不明。

以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
1.经得起对抗。
2.惜字如金(用最短的话产生论证效力)。
三、

切割:以一个非常严厉的批判者的角度去构想你的观点可能受到的所有质疑。那些会让你摇摇欲坠的观点你要做到切开,防止我们的观点和那些观点在一起。


说服的秘密:同意这个观点,是因为他和你已经相信的观点很像。
捆绑:将你需要论证的观点和大家已经接受的观点捆绑在一起(不是非常严谨但有效)。
关心结果,观众文化背景。



一、

说真话很轻松,确认是重要原则


认真的倾听
“我知道你方不同意我方观点”
“你知道我问的是什么吗?”
可以从弱一点的论点突破
清晰的设定问题,清楚的展开
“我不是攻击你哦,我只是确认一下”
2.“你觉得最大的坏处是什么嘞”
两个角度“必须是这个……吗”和“换个角度,……如果……最大的利益是什么”
以类比攻破

一个好的质询,是需要问题明晰,都能听懂,又需要条剖缕析地将对方最弱的地方呈现给大家看。
质询最重要的:发现对方理论中的缝隙,
不要努力地证明对方是错的
例:说效益,驳成本。

一、

1.不规则动词


2.

含混谬误:推理过程出现问题
预设谬误:前提条件出现问题
相干谬误:相干性出现问题
过程中:
分解谬误:你不能用一个小东西的逻辑和原则推导出一个大东西的。
合成谬误:用小概念合成为大概念。
重读谬误:这句话本身不错,但会把对你不利的东西隐藏在一个很小的地方。
双关
歧义
预设:
偶然谬误:以偏概全
逆偶然:以全概偏
丐题:以题本身解题
缘出前物:前后关系本来就不是因果关系
复杂问句:问句本身有问题(例:问:你是否洗心革面了?答:我有什么错?)(你这个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分必要条件?)选择疑问句能把人框死。
相干:转移话题
不相干结论:前提和结果没有关系
诉诸威胁/情感/人身攻击:对人不对事

(对方辩友,你是不是承认鸡蛋很难吃)破:不要跟着他的思路走,回到原来的话题
3.

证明坡不够滑。统计学意义上的趋势。
例:应该讨论象牙而不是象牙问题。
推导出荒谬,然后归出。
4.


缺乏科学、人文、艺术修养就无力深掘,只能就事论事
抓不住重点:


结辩:冷静观察①为什么会有僵持②指出对方的错误③为什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④症结所在,最关键的地方



不要想那么多的内容,而是以一点的内容涵盖所有可能的内容。
对方已经逻辑清晰,我方只能提出一个更好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