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杂记:无我纯真,本意非愿。
闲谈杂记:无我纯真,本意非愿。
转生为婴儿的无,是强制性的,非本愿。
修成的转生之无,则是自愿的,是本意。
有些时候,有些东西。
引起你的注意,引起你的好奇。
想琢磨就琢磨,不要强扭自己的注意。
而是要选择性的去跟随与适应。
一开始你可能会受他人的言辞影响,也以为琢磨这些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但当你琢磨出个所以然了后。
信息得到了规整统合,渐渐的就淡化掉了。
也就是说,只有当你自己整合出来了,那些信息才会不在烦扰你。
这么做的好处是,未来的某一天,在遇到类似的问题与东西的接触,你会立马寻得自己想要的答案与成果。
有如神助般,立马就能推陈出新,立马就能斩获果实。
而这就是日常选择去琢磨一些东西带来的成果。
没有这些日常积累,你也只会在突然需要它们时,呈现猫爪姿态。
明明我知道,但是我整理不出头绪。
临危受命时的短暂时间中,所要抽取的脑内信息,就是这个日常的琢磨与被别人定义为精神内耗的东西。
而所谓开悟,其实就可以说是日常琢磨的积累。
积累小了达成的结果是明白。
积累中了达成的结果是透彻。
积累大了达成的结果是立刻就能用。
受他人之言,困顿自心,是一个普遍现象。
他人即地狱,他人即天堂,他人即贵人。
当你绕明白他人之言,所言辞的东西时,你就开始了自我的成长。
闭门造就是所以人的通病。
当你可以勇于接受他人之言时,一条看似荆棘,实则康庄的大道就展现于你眼前了。
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意游之路了。
你是你,别人不是你。
并不知你所需求。
他是他,你不是他。
你不知他所言理。
开始的成长就是接纳。
接纳一切符合自己需求的言论。
然后在事与非中实践,得到成果。
然后再去接纳那些与你本愿不一之观点。
再经历事与非进行实践,取得新的成果。
刚开始接纳那些与自己的本意不一的言论时,你会在其中左右不定。
当事逼事的时候发生,你的摇摆不定就会定下来。
所以也就不存在飘摇。
当然世间之事本就无定数。
当你准备好时,可能等不来那么些个事,用于洗练自己达成得获。
所以就需要一些特别的方法使得这些事出现,以用于磨砺自己。
当你之愿得成天地所愿时,你的可能性就会被通上从而得到被授课。
当然,这种情况比较玄。
并不是说你有了大愿有了准备,天地就会给你授课。
天地的授课机制一直都是种很迷的状态。
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己没有发愿,没有准备时,就得到了天地授课,被逼着遇事处事,以此达成最终的自我成就。
刚开始都是不情不愿。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而做。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言而言。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想而想。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而教。
因为追问无答,只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在自己身上与周围环境中上演。
一切可能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的逼着你去参与。
咒骂,愤怒,埋怨,低迷,困苦。
害他人,不利己,等等一切的心理折磨。
一遍又一遍的冲击上心头。
只有当事件了时,翻然回首间,你才能悟得。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个时候你不在抱怨,不在低迷,不在咒骂,不在困苦。
因为你已经在回忆中找到了,之前的自己所想知道的东西。
而所谓开悟的前因,就是这种想。
你不种想,天地又如何知你意。
不知你意,又如何对你进行安排。
世面上所能言传出来的修炼法门与修行得成,绝大多数都处于一个想的阶段。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东西是否可以解别人之困。
但是他们又不得不去做。
在一些自认聪明人的眼中,可能都会把这些东西当做乐子与笑料。
而对于思想比较固化而又缺乏创造能力的人群来说。
这种被当做笑料的他人意淫,反而是解除禁锢自己枷锁的钥匙。
任何事情都不是单一的。
因为都需要人来进行媒介传递。
所以也就造就了事与事的契合与联系。
从而产生出因果纠葛与爱恨福禄。
当你搞明白一切的因果关系都需要人作为调剂与传递时。
一切因果在你眼里就呈现出了,初窥门径的路途。
下一步的因果看清,则需要跳脱出人为因素影响。
其实也就是,见众生,见自己,见天地。
在见众生中,你除了要理出一个自我琢磨下的人为因果关系,也需要进行一个自我与众生间的凭依关系的琢磨。
然后才能进行对见自己进行发力,而找到点向。
而见自己,其实也可以是另一种见众生。
想要见自己,有两种局面。
一个自己是如婴孩般的自己。
照着镜子看一眼就可。
一个自己是复杂多变的自己。
不是一遍又一遍的照镜子就可以的。
需要不定时的见照他人,来变相的佐证自己。
洗练自己的多变,以用于多种路径产生出的职位与职责。
入过涩会与家庭的都知道。
在一个好父亲与一个坏老板中,你会如何摆正自己。
在一个好教师与一个调皮的孩子中,你会如何摆正自己。
在一个好职员与一个坏家庭中,你会如何摆正自己。
所以才说,见自己难。
因为面对各种情况与职责等问题,你需要不停的变化自己,你才能更好的适应生活。
也是因为需要适应生活,你需要不停的变化自己的作息时间等心情情绪来适应不同的位置。
所以,你想要一个不变的自己,以用于度过见自己,这么个境界,是一个妄想的结果。
只有你悟到了自己的多变,承认自己的多变。
你才可以说算是见过自己。
而见天地,则像是一种认证。
并不是,你去旅游,你去散心。
游览山河,见天地景物,就是见天地。
这只能算是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之所以说是一种认证。
则是一种立天地而存在的一种证明。
你出生,见证你的是人。
你学习,见证你的也是人。
你工作,见证你的还是人。
所谓认证,是向天地证明,世上有我这般人。
并不是发大愿什么的,也不是什么都不干。
而是需要干出一个天地认可你,选择给你授课的一个标准尺量。
如果你之意都无法撼动天地授课。
那么你也无需修什么了。
只能说,天地暂时并不需要你。
你还没成长到引起祂注意的时刻。
你只需要继续过自己的生活就可。
然后,日常继续积累着修行。
当天地需要你时,自然会为你授课。
所以,并不需要急什么,也不需要燥什么。
该来的都会来。
不该来的想躲都躲不掉。
所以,见天地是一个时机问题。
并不是你自己说发愿就发愿,就以为能引来天机。
要是都如此,大家还修个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