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缅怀先烈,振奋中华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地处九州腹地,被历史的风沙洗礼,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永不放弃的信念,在历史战争之中,无数烈士,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洛阳的大地上壮烈着牺牲了。为了牢记历史使命,缅怀先烈,体会红色精神,本次的社会实践我和我的朋友一起来到了洛阳市烈士陵园让我们循着先辈的足迹前进吧!

(洛阳市烈士陵园)
洛阳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5年,地处机场路和状元红路交叉处东北侧,园内安葬了四个不同革命时期的烈士。
进入陵园,首先便看到了洛阳烈士陵园的碑记,上面记载了烈士籍贯等主要问题的说明。抬头望去上面赫然写着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而其左右分别写着“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赤红红的,这不但是先烈们当时的责任吧,时过境迁,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未来无数中国人的责任。

(烈士碑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走进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看见墙壁上一张张惨烈的照片,每张照片下都书写着一段简单的语言,平凡但却伟大,那时候,我的心里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一句话“历史书上的一言两语却是无数人的一生”。
最为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石城攻坚的故事,在1948年3月8日,8纵突袭偃师,巩义,9纵和太岳第5军分区突袭新安,渑池。9日,3纵,4纵强渡伊河洛河,围歼外围据点,包围洛阳城。11日9时,攻城开始,按照部署,3纵攻北门,东门,4纵攻西门,南门。12日0时40分,3纵8师23团1营东门突击营营长张明在火力支援下,率队连续突击,攻破东门。紧接着,4纵11旅攻下南门。13时,4纵10旅攻破西门。15时,四门皆破。解放军攻进城后,对敌实施分割包围。受敌五千余人退守城西北角的核心阵地。14日16时30分,解放军集中所有火炮猛烈冲击,终于攻下敌人的核心阵地,至此,洛阳战役胜利结束。
3月15日,国民党援军再次向洛阳逼近,在中央部署之下,解放军决定有序撤离洛阳,我军于4月4日,由陈谢兵团一个旅再攻洛阳,5日洛阳永远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石城攻坚历史纪念墙)

(在洛阳战役中使用过的子弹和迫击炮弹)
解放洛阳战役的胜利是有重大的意义的,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自古就有“天下之中”之誉,当时,洛阳古城更是战略要地,1947年6月,刘郑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经过7天7夜的激战,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了被国民党自称为“金城汤池”的古都洛阳,改变了豫西地区的局面,对人民解放军是巨大的激励,对国民党反动派而言更是不小的打击,加速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消亡和解放中国的历程。
毛泽东主席更是亲自为解放洛阳写贺电,反复修改贺电,高度赞誉在前线为了人民利益不断战斗的勇士们。

(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解放洛阳贺电的手稿)
我从小的时候便听过无数英雄们的故事,我自认为自己再也不会有所触动,但是,只有亲身来过之后,在红色氛围的包裹下,在一张张模糊的照片下,历史的痕迹,英雄的身影反而在我的脑海之中愈发的清晰。只有感受过,才能体会到先烈们的伟大。没有它们,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们。
回首望去,来时的路是一片平坦,但历史的路上总是不随人愿,充满了曲折,正如鲁迅先生而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路了”,而他们便是先走的人,为我们如今的平坦,用他们的一个一个脚印踩了出来。
来的时候,有些许乌云,出馆的时候,竟然,阳光明媚。

(结束语)
旅行终究会结束的,但是旅行的意义是回忆的存在。先烈们虽然长眠于地下,但是他们并没有逝去,因为他们存在于每个人的记忆之中,让我们的这一代,下一代,每一代都记忆犹新。正是因为先烈们的牺牲,我们才得以生于红旗之下,处于没有炮火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