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评价明英宗朱祁镇
先上结论,具体内容在下面,土木堡之变前的朱祁镇,大体算得上一个好皇帝,而且相当有进取心。土木堡事变之后的朱祁镇,则是一个十足十的狡猾奸诈,拉低帝王无情下限却又有所醒悟的君主。” 坦白说,朱祁镇当得起本问题下所有回答者赋予的全部骂名,但其他所有回答基本都是流于表面,并不能真正讲清楚朱祁镇明英宗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该如何评价。 大部分人知道朱祁镇很多都是因为朱祁镇的超级大翻车——土木堡之变。但很多人却也仅仅就知道一个土木堡之变,管中窥豹,难见全貌。 同时很多营销号也就揪着土木和夺门杀于谦这两件事情不放,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朱祁镇,也许会拒绝亲征,但是依旧不可能避免失败二字,也许结局是被包围北京城,也许是让瓦剌深入腹地抢劫一空凯旋北归。 从土木堡前夕瓦剌分四路攻击明朝皆破关胜利就得知,而明英宗却只花了两天就召集了号称50万人御驾亲征,想想这里面水分有多大了吧。 大明王朝当时,其实是同时在进行三场大规模战争。而一个十五世纪的中世纪帝国,同时进行三场敌我双方参战规模相加都超过十万人马而且相距数千公里之遥的战争,本来就大概率会在至少其中一场翻车。 非常遗憾,由于网络明史第一红本《明朝那些事儿》完全遗漏了另外两场大规模战争。使得对于朱祁镇的统治及其本人的具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扭曲。 因为很多事情一旦详细论证,就是长篇大论,例如一个土木堡之变,就足够说上几万字也没个完。单从土木堡之变的成因里面其中的一个点,宣大防线和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兵部的管理关系变迁,就有的扯了。 所以简单点说,当年明月对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恰好是基本完全弄饭了的。 根据当年明月的说法,土木堡之变前的明英宗是个宠信奸佞小人,昏庸,刚愎自用,粗暴武断的君主。 草原北狩,当叫门天子回来之后反倒能算一个好人。 恰恰相反!恰恰相反! 在土木堡之变前的朱祁镇是一个好皇帝,而且一直试图有所作为,试图振兴国势。而他的翻车,一方面是由于他年轻,亲政年限不够,也没啥人可以教,导致能力不足,但更多的方面却是历史进程导致的悲剧,与所谓宠信奸佞小人,太监王振祸乱朝纲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关系。王振只是一个同时制衡文官集团和武将勋贵集团的工具罢了,此时朝堂上还是处于三角平衡状态。 但是土木堡之后的朱祁镇,则是彻头彻尾成了一个狡诈奸滑的样子。当年明月在朱祁镇的内容里和朱见深时代一样,几乎是完全搞反了真实的情况。 第一,土木堡之变前,明朝已经在西南和东南同时展开了两个重兵集团,进行了两场规模浩大的战争。 一个是明朝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比起广为人知的永乐朝唐塞儿起义声势要大上数十倍!唐塞儿起义波及范围不超过三个县,实际参与人员壮丁未必过万,持续时间更是十分短暂。 但是为了体现明仁宗,明宣宗的收缩政策和所谓休养生息,并且顺带攻讦明成祖的文治武功,那是渲染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同时为了体现明英宗朱祁镇随意亲征败坏了明仁宗,明宣宗留下的盛世天下,规模比唐塞儿大数十倍的邓茂七,蒋福成起义那是在明史圈子里默默无闻啊。 然而,邓茂七,蒋福成的起义,却是自洪熙,宣德,正统以来数十年间,在东南积累了深重的阶级矛盾的总爆发的结果。 波及福建,江浙,江西,广东多省。壮丁聚众十余万人,动辄攻打州府县城。东南地区的卫所部队完全无力应对这个危机。 为了镇压这次明朝开国以来最庞大的农民起义,朱祁镇不得不调拨京营兵马,保定鞑官精锐,以及宁夏精锐。由永乐朝重将陈懋(朱棣第四次北征时,陈懋以三百游骑俘虏也先土干及其麾下七部首领人畜部众数以万计,扬威塞北)率领,督军数万南下,引导地方卫所部队与起义军鏖战。 第二个,是四征麓川之战。麓川王国死灰复燃,大明左军都督方政战死西南绝域,沐英之子沐盛因为此前过分固执的坚信思任发不会造反,而畏罪自杀于军中。 麓川动乱,震撼了大西南。 朱祁镇再次调兵遣将,从西凉抽调蒋贵,从京城抽调文武全才的兵部尚书王骥,统率甘陕兵马南下,抽调云贵川甘肃青海陕西各地兵马十三万,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四征麓川之战。 这两场大规模战争,不仅抽空了明帝国面对草原的左翼几乎全部战略机动兵力。更为重要的是把永乐朝遗留下来的三大重将,也是在正统朝最有能力,最有资格的三名大将(张辅太老)悉数派出。 当也先横贯朔漠,纠合阿剌知院和脱脱不花一并南下攻击宣大时,陈懋,蒋贵,王骥都还处于两大战争的收尾阶段。 明朝近二十万战略机动兵力和三大主将,无数西北精锐将官都还被牵制在东南的福建广东,以及西南的云缅印边境。 在这种情况之下,朱祁镇本应避开也先锋芒,待陈懋王骥班师回朝之后再出塞决战。 但是朱祁镇过于自信,其实过于自信的未必就是他或者王振两人。在也先发起战略进攻之前,朝廷上正是捷报频传。 当然土木之前,四路关隘都被攻破的时候朱祁镇心里肯定是慌了的,要不怎么两天就凑了号称50万大军呢。而即使这样,心里其实朱祁镇也是有对瓦剌的轻视,毕竟自己的太祖到爸爸都是把这群人按在地板上摩擦过的,想着自己上自己也行,四路关隘都被破说明的是他们人少了或者是守关将领无能,而没想过是瓦剌强大了。 当陈懋逐渐将邓茂七等起义军兵马击溃招抚,王骥大军深入西南绝域千里,威逼缅甸,大破麓川,与中南半岛各国各部会盟于金沙江以西,刻石立碑铭功——“海枯石烂,尔乃渡江” 中南半岛各国皆奉承曰:自古汉军无渡金沙江以西来此者,今王师至此,真乃天威也! 这个时候要知道,朱祁镇此时才是个刚过二十的青年人。已经取得了平麓川压缅甸,平福建大起义的显赫边功。麓川国王思任发妻子三十二人被缅甸献俘于云南,传首于京师。 虽然他可以暂避也先锋芒,但一想到此前仍遥装恭顺贡马的瓦剌人,竟然敢挑战上国威严。自己如果避而不战,以后从女真诸部到兀良哈,再到关西,朔漠万里,上国威严何在? 这不就折了太祖,太宗两朝的赫赫盛威了吗? 所以亲征不亲征的问题在朱祁镇心里反映的是身为天子的面子问题,同样也是反映他想要像父辈那样亲自上场建立功勋的一个理想。 关于土木堡具体翻车的前因后果,以后我有空再补充,第一责任人,实际上是明宣宗朱瞻基。与所谓王振的瞎指挥关系不大,甚至于是否真的存在王振瞎搞这件事,都是十分可疑的。 具体到战局中的第一责任人,实际上是宣府杨洪对其长子失守宣府东北角防区隐瞒不报,以致于阿剌知院率领鞑靼主力突入和也先围歼了朱勇部骑兵,再前后夹击朱祁镇导致的。 而明朝京营勋贵与宣大边军的关联,主要都是在宣德三年的改革中被切断了。 更不用说,也先用于号召全蒙古的旗帜,脱脱不花大汗和他的兄弟,本来在永乐七年七月七日已经向威远守御千户所投降,并在甘肃明军的监控下于甘肃镇放牧。 此人也是于宣德时期被脱欢接回去拥立为蒙古大汗,并且得到了朱瞻基的认可。成了也先父子经营东蒙鞑靼本部的有力工具(后来也翻车)。 这些事情,早在王振还是个屁孩儿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 也先发难之前,势力范围已经是扼控东蒙鞑靼本部,暴打兀良哈三卫,东起海西女真边境,西到帖木儿汗国北疆。 可谓是威震万里。 面对这样的对手,翻车本就正常。尤其是明朝左翼西北绝大部分战略力量都调到东南西南,三大主将都不在北方的情况下。 在明宣宗的精心调理下,明朝京营和宣大等九边军队是毫无配合,隶属关系割裂。 明英宗是在自以为自己就要成为明朝的汉武帝的雄心壮志下,以一种自己不是很理解的情况翻了车。 这才有了后来十分难看的叫门天子和各种神奇操作。这种落差感,摧毁了他。让他被迫变得阴险狡诈,冷酷无情到后面甚至有点变态。 但是说他是五千年来最差天子,未免言过其实,毕竟比他差劲的太多了。朱祁镇至少真敢上去干架,武德上是充沛的。比起他的曾孙嘉靖蒙古都在北京抢劫了还躲着修仙,比起宋高宗海上飙船吓得不孕不育的,那也是有底气的,比起咸丰慈禧光绪带头跑路的,那也是足够强了。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前十三年的文治武功,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比不上。他派王骥,方政经略西北,蒋贵西征天山,平福建大起义,三征麓川保三宣六慰。 要按乾隆大帝十全武功的标准算,明英宗翻车前也能数出二三四五来 至于到了天顺,他也干了不少实事,在城市修养济院,多次赈灾免赋,还平定了曹石之乱,提拔一批能干的贤臣,比如李贤,王越这些,很多都是成化朝的栋梁,并且在天顺年间也挫败了两次鞑靼的进攻,有人要说了英宗在天顺丢了河套,其实并不,河套名义上那时候还是属于明朝,只是允许蒙古人居住而已,只是后面成化朝蒙古人激增,无视管理机构妄图分裂了,才被成化发兵赶走了居住的蒙古人一路打到王庭。 当然英宗复辟的时候杀于谦为代表的景泰旧臣和刨了景泰的陵,纯粹就是心理变态了的问题了。 当然你说给也先王振立庙是什么问题的话,先说说也先吧,给也先立一个是出于敬佩对手,古代这种给敬佩的人立庙的例子很多,另一个就是感谢在瓦剌期间也先对英宗的照顾,毕竟就算英宗被俘虏了,那英宗也是名义上的天子,自己是臣子,杀了英宗就是弑君之罪,只会得到更大的报复,当然也先也就只能好好供着这位太上皇了。 给王振立庙呢,最大分析也就是王振作为英宗的老师,出于一种敬意。当然这确实是违反了道德就是了,不过这有什么呢?明英宗回来后就已经心理上出问题了,还需要顾及这些吗?